古代1斤为16两,筷子长7寸6分,是如何
中国古代的1斤为16两,是为了方便称重,避免出现不好计算的小数。而筷子的长度历朝历代都不一样,直到近代才固定下来的,取一米的四分之一,差不多就是7寸6分。所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全都是“约定俗成”。
有人提出筷子的长度,有“七情六欲”的讲究,这是后来的人“脑补”的。关于筷子来历、长度和古代的秤为什么规定1斤为16两,其实还有更多有趣的说法。
一、1斤16两的传说
《说文解字》里面说:两,平分也。在中国的古代,常有的称重砝码,其实都是一个基准单位的倍数。“两”,就是把一个单位一分为二。这时候把1斤平分为16两,就比分为10两方便。因为16两可以用二分法除尽,不带小数。但是10÷2=5;5÷2=2.5后,马上就出现小数。
购物的时候,我们中国人遇到需要找零的时候,喜欢用“四舍五入”法来解决。但是,在“国家法定最小面额货币”购买力很强的时候,“四舍五入”要么让买家吃亏,要么让卖家吃亏。
举个例子说,在古代经济繁荣的时期,物价相对稳定,国家法定最小面额的货币是铜钱。正常的时候,一个铜板可以买一碗稀饭。而一碗稀饭,就解决了半天的饮食(古人吃两顿)。
这时候假如你去买东西,人家用称一秤,最后给你“四舍五入”掉一碗稀饭,谁会同意呢?有了1斤16两的秤,就可以减少“四舍五入”让买卖双方“吃亏”交易的可能,这就是规定1斤等16两的原因之一。
除了上述说法以外,关于1斤16两还有一些有趣的说法。古人说16两的每一两都代表着天上的一颗星,即是北七、南六,外加福、禄、寿三星。北七指的就是北斗七星,南六指的是殉星、妖星、义星、仁星、将星、慈母星。
早些时候,中国还有一种秤是1斤13两,没有“福禄寿”。后来,加了“福禄寿”,寓意是告诉用秤的人不要短斤少两,不然会折损福气、财禄和寿命。另外,秤的杆叫“衡”,秤的砣叫“权”,加起来就是“权衡”。权衡,就是掂量轻重的意思。
1斤16两,还和汉代的谶纬术有关。古人认为,天有四时,春、秋、冬、夏;位有四方,南、北、东、西。两个四相乘,四四得十一六,于是一斤等于十六两。
另外,还有几个说法都与秦始皇相关。大意是说,秦在统一六国之后要统一度量衡。但是每一个国家的规定不一样,李斯不是经济学家,他也不知道用哪一个标准比较好,就去请示秦始皇。
秦始皇想了一下,就给他写了四个字:天下公平。意思是,不管用什么方法,尽量做到公平。于是李斯就拆了这四个字,得出十六画,就用十六两作为标准了。
其实,李斯应该不会这么儿戏。中国古代一斤等于十六两,是劳动人民在实践“约定俗成”的,一切都是为了生产生活的方便。至于那些星宿和寓意,是后来才加上去的“传说”。
二、筷子的得名,及长度的传说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筷子的国家。相传,筷子的兴起,是因为古人观察鸟爪抓物,于是制器进行模仿。
自从中国人开始吃熟食,在陶罐里面烹饪食物后就开始使用竹木棍。边煮边搅动,防止食物粘在一起,偶尔还可以用棍子夹起品尝。所以筷子在古时一开始又叫挟,后来叫箸,直到明朝的时候才改叫“筷子”。
考古中发现最早的筷子,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用兽器制成的骨箸。《韩非子·喻老》中说,商纣王曾经用象牙做箸。
新石器时代的箸,长度大概是20至30厘米,头顶粗圆,挟食的一端细,身体呈扁方形。两汉的时候,箸的长度一般在20至25厘米之间。隋唐时期和汉朝大致差不多,只是出现了一种两头尖,中间粗,像梭子一样的箸。
古代的箸不光长度不一样,并且粗细也不一样,一般直径在1毫米左右,直径只有1毫米,最粗的直径有9毫米。
筷子得名有几个传说。一种说法是,因为明朝的皇帝姓朱。箸与朱的音很近,为了避讳,所以改箸为“筷”。另一种说法是猪肉是主食,猪、箸近音,在厨房中使用时容易让人误会,所以最后给箸改了个名。
为什么“箸”要改为“筷”而不是别的字呢?明代一本叫《推蓬寤语》的书上说,这是根据渔民的习惯来改的。古代打渔人在风浪中讨食,平时有很多忌讳。比如渔家吃鱼的时候,不允许“翻”动鱼身。
因为“翻”字意喻翻船,渔民把“箸”改成“筷”是由于“箸”的发间近似“住”,有停滞不前的意思。划船的时候“停滞”相当不吉利,于是改成“筷”,寓意划船又快又顺利。
在解放前,中国筷子的长度并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制作筷子的人,只是按照习惯来截取相应长度的竹木,打造筷子。
传说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引进了国际标准,想要统一国内的度量衡。生产筷子的人于是以一米为单位,打四根25厘米的筷子,而25厘米差不多正好是7寸6分。
不过,也有人说,筷子7寸6分,代表着人的七情六欲,把筷子和“七情六欲”联系起来这个说法不知道从何时起。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或者更早以前,老祖宗们发明筷子的时候,不可能考虑这么有文化的问题。
结语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半斤八两”,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开始统一度量衡为“半斤八两,一斤十六两”。这个习惯一直沿用到了年,后来国家颁布统一度量衡的新规后,才改为一斤十两。
其实,在年的时候,也曾经颁布命令改过一次,不过执行得不彻底。一斤十六两是古代劳动人民通过经验固定下来的计量规则,天文星象和谶纬之术都是后来人附会的故事。
筷子的情况也一样。从前新石器时代的先人们发明它时,它并没有固定的长度。先辈们凭借经验找到了一个大致适用的长度,这个和1斤16两一样,叫做“约定俗成”。
有人说它寓意“七情六欲”,但是“七情六欲”的说法是周朝才有的,筷子出现的时间远比周朝早。所以,这个说法不靠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