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发明的一项制度,但被欧美人学去后,
根据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第11版中的“考试”一条说:“在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据公元前年的记载,以及,对已进入仕途的官员的定期考核据公元前年的记载。”也就是,在中国三千多年前就已经有考试一说了。
对于世界各国的孩子来说,考试一定是最不陌生的东西。从懵懂的孩童时期进入学校,一直到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考试贯穿了我们的学习生活。这一点,中国的孩子们更有发言权,国内的考试之多、形式之复杂,简直让万千学子们想哭都哭不出来。
更要命的是,中国的考试太看重那一纸分数,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培养。最终,导致现在出现了许多只会考试的“人才”。他们没有社会实践能力和交际能力,离开学校这座象牙塔就是一张白纸,很难光靠书本上的东西生存下去。
所以,不怪说国外的教育方式比我们国内先进,或许,高精尖人才的培养我们并不输外国。但是,在普通人的教育上,我们的教育理念还是急需变革的。只是说,在现有国情下,我们的制度已经是最好的了。那么,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
要知道,国内有很多人都在批评我们现行的考试制度,特别是高考,一考定输赢的绝对以及当下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东部资源数倍于西部,这让很多人质疑考试的公平性。其实,别的不说,单说高考绝对是你参加过的最公平的考试了。
无论你是谁,只要你参加了这个考试,都有机会凭借你之前十几年的努力改变命运。有的人说:“几张试卷就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太不公平了。”但你要知道,除了这几张试卷,多数人没有其他的任何机会改变自己。有的人说:“考试太难。”要知道,古代人考试比现在实在是难太多了,更是稍有不慎,指不定连命都保不住。
古代的考试制度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科举制度,古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进入仕途谋取官位。而在科举制建立之前,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往往都和那人的出身门第相挂钩,这就造成了权力几乎都为世家大族所垄断,这不仅没有公平可言更不利于统治者的统治。故而,在隋朝建立起了一套新的选举方式,那就是科举制,天下仕子都可以通过由皇帝主持的考试踏入仕途。
古代完整的科举考试大致分为五级:最高一级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而在这之中,最后一级考试的第一名即为状元,由皇帝钦点。这代表了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最高荣誉,从科举创立到最后一位状元,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也不过出了六百多个状元。
或许,从数字上你会感觉考个状元也不难,那么,我们就实际来说一说状元之路的艰辛。
首先,读书是必不可少的,而要想十几年维持你在读书上的花销,你的家庭至少不能太差。历史上,贫寒之家考上状元的不是没有,但那只是特例,真实情况是大部分的状元都是出在中产之家。有了好的家境也不行,抛去作弊的因素,你自己也得足够的努力才能通过这层层选拔。
好了,当你有了足够好的家境、本人也上进努力,那么,只要你先把前三级的考试通过了,就有资格参加会试了。会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所有通过乡试的学子都有资格参加。但这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会试的地点在京城,离得近的还好,可以慢慢复习等时间到了就行。
而离的远些的人就不好过了,古代交通闭塞,偏远地区的学子甚至要在路上用掉一年的时间,赶路的时间里你也不能落下学习。而在这场超长的旅途中,什么时候出发、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要不要带随从、要不要人保护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期间,一旦某个环节出了差错,就有可能错过考试的时间,那样的话,又得等上三年,即使财力跟得上,心态也崩了。之后,好不容易到了京城,马上就要考试了,终于可以一展所学了。这个时候你还需要的就是运气,那么,什么运气呢?
有的时候你要赌主考官清正严明没有舞弊之事,有的时候你要赌自己的名字是不是起的好。对就是名字,明朝有一位状元邢宽,本是头等第三名,就因为他的名字有邢政宽和之意,被皇帝钦点为状元。而在他之前的那位老兄就比较悲催了,就因为他的名字里有一个字皇帝不认识,于是,就只能给邢宽老弟让路了。
考上状元那是万中无一,考上进士有分配官位的资格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参加的科举的考生里,更多的是暗自失意,等待三年之后再来。由此可见,古代考试真的是一件非常需要毅力的事,和那些金殿拔得头筹的古代学霸比起来,我们还是太弱了一点。
之后,欧美人把科举这一中国人发明的选拔人才方式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让中国这位发明者反过头来要学习、“取经”的考试模式。西方结合当时的工业革命和民主、人权的需要,考试内容丰富而又科学,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实用技能、心理素质,统统纳入考试的内容。
并且,除了笔试方式,欧美“科举”中最重要的是口试和面试制度的确立,比中国“殿试”,由皇帝一人御笔钦点手段,更为完善和科学。
参考资料:
『《大英百科全书》、《中国古代的科举》、《欧美人也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