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新玩法京津冀非遗传承人面对面授艺
庙会新玩法!京津冀非遗传承人面对面“授艺”
初一到初五北京平谷举办京东文化庙会汇聚三地“非遗”文化
左手举着小猪佩奇的“新版”北京面塑,右手端上兔爷造型的天津泥塑彩绘,亲手磨墨、套印,尝试制作杨柳青木版年画,玩累了用河北蔚州的青砂器泡壶茶歇歇脚……京津冀携手贺新春,游客逛庙会,可把三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一网打尽”。
2月5日上午,北京平谷京东文化庙会暨第三届平谷文化庙会在平谷区滨河森林公园开幕,这也是北京地区首次举办的跨京津冀的文化庙会。来自北京、天津、河北的艺术家通过文艺表演、“非遗”展示、文化展览等展示三地特色文化,让游客近距离感受京津冀文化的丰富与多样。
庙会将持续五天,从年2月5日至2月9日,每天开放时间为9:00至16:00。
“胖娃娃抱鲤鱼”
现场套印木版年画
财神、美人、胖娃娃以及十样锦、吉祥富贵图……一幅幅寓意喜庆、吉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引人驻足。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但必须把墨均匀的涂开,否则线条不流畅。”来自天津一家画庄的男主人吴学军、女主人李月凤,夫妻二人自幼酷爱绘画,师承著名国画家韩祖音先生,他们现场指导游客将雕刻好图案的木板套印在白纸上,生动的“胖娃娃抱鲤鱼”跃然纸上。
杨柳青木版年画是天津市民间传统美术之一,始于明代崇祯年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在制作上,分为勾、刻、印、绘、裱五大工艺流程,采用木板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先用木板雕出画面的线纹,再把它印在纸上,最后以彩笔填绘。它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年5月20日,杨柳青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流水线不能比
泥塑“笔笔生辉”
京剧脸谱的挂件、兔爷、财神等小摆件,本来是“专供”给天津古文化街、鼓楼的泥塑作品,也被请到了北京的“京津冀庙会”,小巧精致的造型颇受年轻家庭的喜欢。来自天津的薛冰从事泥塑彩绘有十几年的时间了,“从父辈开始,家里就从事这一行业。”薛冰在家庭耳濡目染的熏陶下,从小就对这些彩色的“小玩意”感兴趣。对年幼的她来说,这些泥人就是最好的玩具。从玩到自己捏、画,渐渐的她掌握了这门手艺。
广为人知的天津最著名的“泥人张”彩塑是清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自张明山先生首创,流传至今已有年历史。而薛冰同样作为天津泥塑的手艺人,她最为得意的是自家的“彩绘”艺术。“制作过程比较繁琐,有十多道工序。一个成品制作出来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薛冰说,首先是设计造型,用红胶泥定型后烧制,而烧制一批成品就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最后就是最为关键的彩绘部分,与流水线工艺品不同,每一个泥塑作品都需要一笔一笔地用丙烯颜料手工绘制出来,最终形成细致入微的、丰富的面部表情。
原生态才是美
青砂器颜色各异全靠“焖”
来自河北张家口的王龙磊是蔚州青砂器王氏家族第五代传承人。“小时候不爱读书,就爱玩这个。”34岁的他腼腆地笑着,把这项祖传的技艺称之为“玩”,足见兴趣之深。王龙磊的曾曾祖父王贞吉、曾祖父王丙润、祖父王汝耀、父亲王启杰均是村里知名的青砂器制作艺人。
青砂器“非陶非瓷”,是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州的一种汉族传统手工艺制品。史料记载明朝时期,皇宫里就用蔚县砂壶,为皇上、大臣熬煎中药。当地出产的砂锅、砂壶等器皿久负盛名,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砂器以当地特有的矸子土为原料,使用多种工具手工制成。器皿体薄质坚,造型朴素大方,烧成的器皿呈象牙白、蓝灰色或深灰色,越用越亮,具有煮食药材等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等特点。
“青砂器的颜色变化全靠火。”王龙磊说,小时候看着父亲烧坯,他在一旁帮忙,慢慢看出并掌握了颜色变化的“奥秘”且为之着迷:烧制时,坯放在煤窝,笼盖扣上砂器,烧到笼盖发红时,挑下笼盖,快速把器皿挑出,扣在铁锅盖下“焖”,最后取出。这“焖”的过程是急降温还是自然降温,使得成品有了不同的颜色。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青砂器市场及出产量越来越少,面临着传统工艺失传的境遇。因此,王龙磊与父亲一同致力于青砂器的传承制作、创新与发展,研发出青砂茶器,青砂茶器泡茶出汤迅速、留香悠远。同时,他也相信,青砂器“原生态”的颜色有古朴之美,在“花哨”的现代器皿市场中一定会收获自己的“粉丝”。
40年资历面塑手艺人
带徒授课传承文化
面塑,也就是最受孩子喜欢的“面人”,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
孙怀义老先生做北京面塑已经有40年了,年轻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担任美术和第二课堂辅导工作,由于经常要辅导学生用橡皮泥捏塑,自己也开始深入研究。“经常在马路边上看别人捏面人,回家我就学着也用面捏。”孙怀义回忆到,第一次“试水”以失败告终,和的饺子面加颜色,第二天面人就裂开了。后来机缘巧合,认识了山东菏泽来的父子俩,孙怀义讨教回了关于“面”的技巧:要用蒸熟的面。“蒸熟以后就不变形了,就像烙饼,不掰开就不会坏。”慢慢的,孙怀义的手艺越捏越灵活,作品越来越多,深受师生好评。
面塑除了常见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中国文化传统人物角色,小猪佩奇等“新新人类”也不在话下。“古老的艺术要为现代服务。”孙怀义说,面塑第一次尝试突破传统是在年北京奥运会前。他受邀在北京地坛公园的文化活动中捏面人,孩子们问他“您会不会捏福娃呀?”于是,他回家就开始设计“面人福娃”,推出后大受欢迎,让他这些年有了不断推陈出新的动力。
面塑的传承与很多其他传统民间艺术一样,一般采取口传身授传承,祖辈相传,师徒相传,而没有专门的学校机构去传播。“孩子们除了喜欢面人本身之外,更喜欢自己捏的过程。”现在,孙怀义有两个正式的徒弟,除此之外,每周他还在学校辅导两个班的学生学习面塑,每个班有30人。作为老年民间艺术学会的会员,他也经常去社区教老年人动手做面塑。这些授课都是免费的。“让非遗文化传承下去也是我的任务之一。”
来源:环球网
编辑:网晓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