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纪录电影大学导演王静一条少有人走

白癜风治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30515/4173940.html

央广网北京7月17日消息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这个夏天,历时三年的纪录电影《大学》上映。影片记录了四位清华人在面对高考、毕业、入职、退休四个重要人生“十字路口”时,作出的抉择。大学之于社会、之于年轻人的意义,每个人都能在这部影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日前,中国之声《朝花夕拾》节目专访了电影《大学》的导演王静。为什么坚持要拍这样一部小众题材电影?这样一部影片凭什么让观众打出8.0的高分?大学之于王静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纪录电影《大学》导演王静(央广网发受访者供图)

“做纪录片本身也不是为了挣钱”

数据显示,70年来我国纪录电影票房占比不足1%。电影《大学》目前也面临着排片率低的困境。上映后影评平台迟迟未能开分,也一度让主创团队陷入焦虑。

“每天都挺焦虑。”聊到一周前迟迟等不到开分的情况,王静依然“心有余悸”。“排片一直都非常不理想,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个周末也有多万元的票房,对纪录片来说是一个还可以的成绩。但是我们对后续其实挺没有信心的,最近所有主创都特别焦虑。”

对王静来说,这种紧张焦虑的心情“就像是躺在产床上,但‘孩子’还没出来的感觉”。出于对纪录片票房的了解,王静坦言,“并没有太多商业上的期待,因为做纪录片本身也不是为了挣钱,更多是希望呈现给感兴趣的观众。”尽管抱着这样的心态,到了宣发环节,王静依然无奈地发现,“如果没有商业上的正反馈,院线就不会排片,很多想看片的观众就无法看到。”

影片上映后,网上陆陆续续出现了很多影评,看到观众的反馈让王静感慨:“一切都值得”。王静提到了一条她觉得很有意思的评价——“虽然是别人的大学,但自己却看得莫名‘上头’。”《大学》虽然拍的是清华园的故事,但无论是将要上大学的中学生和他们的父母,还是上过大学的人,或者是对大学感兴趣的人,都能与电影共情。

纪录电影《大学》海报(央广网发受访者供图)

老中青三代清华人,背负着各自的时代使命

《大学》呈现了四个人物在至年间所经历的重要人生转折。刚刚度过18岁生日的“00”后考生严韫洲历经高考,一波三折地考入心仪学府;水利系的博士毕业生宋云天挥别象牙塔,经历一番艰难抉择后更坚定了自己“造福一方百姓”的理想;旅美十年的“哈勃学者”蔡峥入职天文系,带回一个“仰望星空”的大胆尝试;环境学院的钱易院士在83岁时迎来了她的荣休仪式,但她依然躬耕于三尺讲台,步履不停。

片中这四位人选是如何选定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王静先阐释了自己的创作初衷。“大学最核心的命题就是如何塑造和培养一个人。在这个过程中,教书育人是最重要的话题,关乎老师和学生两个群体。”最终选定的两个老师和两个学生,一方面,他们的人生都被清华分割,处在一个进入或者离开清华的关键时间点。另外一方面,他们也处在人生非常重要的当口,面临重要的抉择——高考、毕业、择业和退休。“通过呈现四个主人公和大学、和人生的互动,我们希望能打动每一个年龄层的观众。”

学生也好,老师也好,这老中青三代清华人虽然处在不同的年龄层次、人生阶段,但他们身上都背负着各自的时代印记。在王静看来,大学有三个层次的概念——空间、时间、生命历程。尽管都是身处清华园里,但四个人身上所留存的时代印记是不一样的,是和时代息息相关的。生命历程的概念则是共性的,他们都受到清华精神的感召,渴望把个体发展和时代结合在一起。这些具体的人物,由于所处人生状态的不同,其选择大不相同,但是他们对于理想的追寻、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其实是一致的。

纪录电影《大学》海报(央广网发受访者供图)

“念念不忘”那条皱巴巴的花裙子

从年进入清华读本科,到今年王静已经在清华待了整整十年。就像她在影片里呈现的,这十年她从刚进校园的“新手”变成了新生眼中的“老人”。十年后再回首,给王静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竟然是一条现在看来非常难看的、皱巴巴的花裙子。

那是王静刚进入清华大学,在迎新舞会上穿的一条裙子。“那个时候刚刚从穿校服的高中时代跨入大学时代,开始自己选择衣服。这是一种很新奇的感觉,尽管当时的品味非常糟糕,但我到现在都还印象深刻。”

让王静十年来“念念不忘”的迎新舞会桥段也被主创团队拍进了电影里。“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迎新舞会确实是很难忘的经历。因为他们刚刚开始大学生活,突然变得非常自由,这些都是他们跨入大学之前没有经历过的校园体验。”

清华十年,改变的远远不止王静的穿衣风格。在学校里待的时间越长,她变得越谦逊。考进清华可以说是高考这一项上的成功,每一个进入清华的新生骨子里都有自己的骄傲,但是清华的教育会让人慢慢地平和下来。时间、空间,以及周边的环境,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清华人。它会引导你去思考,未来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在社会里担任什么样的角色。

纪录电影《大学》海报(央广网发受访者供图)

“我们都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在影片的四个主角中,选择下基层“造福一方百姓”的博士毕业生宋云天是让王静感触最深的一个人物。

宋云天作决定的那一晚在影片《大学》中也有呈现,但现实远比电影艰难曲折。宋云天在傍晚时分接到留校通知,等他作完决定从会议室回到宿舍时,已经接近凌晨4点,可以说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几个小时,犹豫、徘徊、纠结,他考虑了各种各样的情况,给各种人打电话听取意见,其中大多数都持反对意见。

在很多人心目当中,从最高学府毕业后,下基层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我们无法探知宋云天的内心,无法切身体会到那一晚他是如何煎熬地度过,就像他自己说的,“这个决定太难了。”宋云天为此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他和女朋友的感情以及对父母的陪伴。也有老师建议他先留校,之后再作选择,但是他对于一方土地的感情和想要实现人生理想的信念太迫切了,不去考虑未来的发展,不去考虑结局,即使千难万险也要去做。

作为只大自己一届的学长和朋友,宋云天最终作出的这个决定,给了王静很大触动。在聊天过程中,宋云天曾告诉她,“我选择的其实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在有一瞬间我特别害怕,害怕这个选择会让我离身边的朋友越来越远。”

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因为生活环境的巨大差异,宋云天在做的事,以及他面临的困难,朋友们可能慢慢地已经无法理解了。

对于当时的王静来说,从事纪录电影行业也是非常困难的选择,但她也坚信“这件事是有价值的,是值得去做的”。也许就在那个时刻,她理解了当时的宋云天,他们都选择了一条自己认为有价值、少有人走的路。虽然很困难,但还是想要努力去完成,哪怕付出一生的时间。有可能得到的正反馈只是观众的几句肯定,或者百姓的几句感谢,但依然要去做。

电影《大学》有一句很热血的标语:“理想与你皆耀眼”。这也是王静给观众们的寄语。“我希望无论是向往大学、身在大学,还是怀念大学,这分钟都可以让大家沉浸在做梦光荣的校园时光,让大家走出影院的时候可以大声地谈论理想。”

监制:白中华

记者:罗敏

编辑:罗敏陈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20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