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白丨德化白瓷的瓷土特

  编者按:由李约瑟(JosephNeedham)牵头撰写的多卷本外文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andCivilisationinChina)一书,内容涉及中国哲学、历史、科学、数、理、化等诸多领域,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其中,有专门章节对德化白瓷进行描述。

  众所周知,德化陶瓷以“白”见长,瓷雕技艺享誉天下,早在宋元时期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被誉为“中国白的故乡、瓷艺术的摇篮”。历史上,获得了“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等多种美称。

  据我们所知,在诸多外国人有关中国白-德化瓷的著作中,涉及“中国白”审美分析、制作技术及历史的记述较多。而关于白瓷瓷土特性等“理化成分”较少有深入的描述。本期将刊载相关翻译文章,以期为持续开展“中国白”古陶瓷文化研究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TehuaPorcelainClay,Glaze,ProductionandOthers

  德化白瓷的瓷土特性、生产制作及其它——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德化白瓷(七)

  德化瓷器的成品率较高,这似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当地瓷石的高钾、低钠含量。钾源于原材料中水云母和钾长石的混合物,两者在℃以上的温度下都会熔化成极为粘稠的玻璃相。在烧制过程中,云母形成了莫来石、刚玉石和玻璃的不一致混合物,而钾长石则形成了白榴石[矿]和玻璃的混合物,并表现出不同寻常的粘度。随着烧制温度的升高,更多胎体的石英受到这些钾性玻璃质的侵蚀和溶解,这进一步提高了玻璃质的粘性,延缓了陶瓷的高温崩溃。二是使用低石灰釉,这是明清时期德化瓷器的特色。釉料与瓷胎的相互作用较小,有利于控制烧成变形。尽管如此,各种各样的因素对于延缓过度烧制的影响是有限的,时间久了瓷器会软化、坍塌,并在窑内形成熔融化的物质。

  因此,良好的温度控制对于接近烧成极限的器皿来说至关重要,这种对于均匀和持续燃烧控制的需要得益于当地对龙窑的改进。这点在南宋时期德化境内的屈斗宫巨型龙窑上,就有明显的表现。屈斗宫窑现存的窑基表明,它曾经被分成一系列十七间独立的窑室,而不是通常的连续隧道。这有助于消除窑炉燃烧的不均匀性,迫使炉火沿着过山车一样的路径顺着窑长上升,从而降低火焰速度。当缓慢移动的气体充满燃烧室时,通过传导和辐射产生的温度更加均匀。它也可以依次燃烧每间窑室,让每个单独的窑室都得到合理的控制。这种早期的“鸡笼窑”设计后来提高演化为“阶级窑”,也许是中国南方传统最复杂的窑炉设计。(翻译:德化窑遗产文化研究院孙延燕)

来源:闽南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775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