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车舆造型,看看其蕴含的礼制文化,竟
中国拥有悠久的器物制造历史,其中,古代车的设计理念甚至遥遥领先于同时期的西方国家。
随着制造车马的技术发展,车马的各种性能一直在提升,衍生出各种功能的车,覆盖了平民的日常生活到王公贵族的礼乐制度,车舆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春秋时期车舆的造型功能设计春秋战国以后,车已经成为了统治阶级的一种象征物,部分车还在礼乐制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车的用途开始更加多样化和专用化。
春秋战国时期车马是统治者和贵族的身份、地位以及财富的象征,车马坑中的车阵象征着墓主人生前的地位。
兵车中规制最高的是革路,古代帝王所乘兵车,覆之以革,无他饰,用于作战或巡视诸侯国土或四境。
“轼,式也,所伏以式所敬者也”车轼的出现可能是为礼制服务,早些时车栏的前部车就称为“轼”,逐渐有了单独的轼出现,装在离前围栏有一定距离的上方作为一条横轵出现,在商代青铜器铭文“车”中也有体现。轼适用于古人行礼,乘车人站立起来扶着用来向前看和停车倾身行礼。
车辕是车马上重要的部件,发挥着杠杆作用,车辕联系车舆与动力源,车辕也就是车辀。车辕是整车动力系统得传动部分,早起车辕都是直辕,后发展成为曲辕。
春秋战国时期的车舆主要以独辀车为主,古车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人力或者牲畜。控制牲畜的部分就是轭,但轭一般只有一组两个,因此只主要控制中间两匹马。
安全设计主要体现在车舆的围栏和轮轴设计方面。车舆的围栏,在车马不断发展和改进制造的过程中,车舆的围栏高度越来越高,还出现了车轼和车倚,在商代的车上还鲜有车轼的出现。
西周古车,四驾马车的数量明显增多,车身的结构也不仅限于必要结构,整体结构仍然沿袭了商代古车的造型结构。
细节上,车辀开始向上发生卷曲,曲衡盛行。车箱以横向长方形为主,车箱前角出现倒圆角设计,有的车箱还设计成梯形。较前朝出现了另外装配的车轼,车的平均高度也有所提升,使立乘更加的安全舒适,在考虑安全性上较周代更进一步。
春秋战国时期独辀车的设计发展到了顶峰。这一时期车战成为战争的主要形式,所以战车数量迎来激增。由于需求量大,春秋时期车舆设计有较大的进步,一方面功能性更强,同时相较于西周,纯装饰元素减少,以形式与功能相结合为主。
二、春秋时期车舆的礼制文化与设计礼乐制度一直是中国古代用来维持封建社会的一种手段,通过礼制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也是中国能维持多年封建社会的原因之一。
礼是权贵社会的产物,是权贵控制社会的道具,它通过风俗习惯、政令和道德伦理来束缚人们。
礼文化占据了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凡有礼仪就意味着差异的存在,从视觉上加以区别是体现差异的首要手段,因此礼制文化有其腐朽的一面,但礼制和阶级差距是中国古代工艺创作的主要对象,有设计的器物至始至终都属于权贵阶层。
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出行的重要工具,具有很强的礼制特点,至今车都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车舆具有丰富的礼文化特点,中国车舆在礼文化方面独树一帜。
车文化有成文的规定,也有不成文约定俗成的规矩,从视觉的角度出发,体现车礼的方面,包括装饰用车马器、纹饰色彩、空间大小、形制规模大小。
礼制上的贵贱之别体现在车的形制和装饰物上。玉路,用玉装饰车上各个部位的末端,马的脖颈或者面部装饰有当卢。
马颈部还要装饰繁缨,繁缨饰五彩。金路是用金装饰,有金钩等物品,也有繁缨,但繁缨的五彩程度比玉路次之。
象路,通过象牙装饰各部位末端,象路没有钩,繁缨的美观程度比金路更低一个档次。
革路,作战用,主要以髹漆和兽皮覆盖装饰,也有繁缨,更简略。木路,仅上漆不进行任何皮革装饰,繁缨也是素色为主。
“王之五路”的描写中出现了一些比较高级的饰品,当卢、繁缨、还有诸路饰末,装饰车部件的两端。
当卢的形状变化反映了古人对当卢的设计观念,造物以适物。长条形的当卢更符合马面的特征,更美观也更能炫耀国力。
车舆上漆不仅有美观的作用,更重要的作用是能够延长车舆的使用寿命,漆面能够保护木材免受侵蚀。
以熊家冢出土车舆为例,颜色髹漆红色为尊、黑色次之,黑色深沉含蓄,颜色典雅;红色更加华贵,和黑色搭配和谐不过与艳丽。
车舆的车盖颜色也有明确的等级区分,在《后汉书·舆服志》中有记载按照俸禄进行分级。
两百石的官员只能用白布做车盖;三百石能够使用黑色做车盖,千石以上能够用高级的材质和使用双层车盖。这是后来的“车服制度”,是中国古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运转贡献了力量,颜色虽然只是其到象征作用,但作用不可忽视。
空间与方位本没有差异,但在中国古代对方向和所处的位置都进行了礼制思想的规定。
“礼器,是故大备。大备,盛德也”“礼”涵盖了中国古代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生活、文化艺术到军事政治,礼的作用就是“明贵贱,辨等列”,其实就是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准则。
过去造车和制器都需要遵从礼仪制度,礼通过器物来体现,反制器物又是礼仪的载体。
古时的礼本质上就是儒家“仁爱”以礼治国的方针,但中国古代的社会背景,礼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关系之上。现在人们倡导人人平等,但“礼”在塑造仪式感,鼓舞人心方面仍然是非常有效的。中国是一个大国乃至文明,人口众多。要协调好众人,就需要有礼,礼在我们的时代是道德,是规矩,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没有必要因为过去的社会背景而曲解“礼”的本意,在设计中将礼运用到产品上,便能塑造出高级感。器以藏礼也是器以载道。
三、春秋时期车舆设计思想春秋战国时期车舆设计相较于商周时期更求精求简,去除了一些纯装饰性的构件,减轻了车的重量。这时期的车舆结构,基本只有必要的功能构件。用最简单的结构去满足功能,突显实用价值。
春秋时期车舆的围栏和扶手,都增加了乘坐的舒适性,也考虑到了乘车人的安全性,舆底的编织方式也是坐乘更为舒适。春秋时期车舆的围栏也流行使用编制藤蔓作为围栏,这种围栏就满足简以致用的设计思想。
简以致用,在传统的车舆制作过程中,功能性的元素极大地限制了车舆的造型,但古人仍然能够在功能满足的前提下追求形式美。
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不是纯粹的追求人类的利益,中国古人对自然天地万象的态度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以人为本的思想下并不违背自然,而是尊重顺应自然,合自然的取向。
而不能够为了人的利益去迫害其他自然的物象,强调双赢的重要性。中国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现在是处理人与自然协调的时刻了。
中庸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中华民族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是中庸和合。中庸和合强调调和,在两者之间寻求最恰当的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中庸。
中庸是寻求最佳解,而不是模棱两可,高不成低不就,为了权衡利弊而成为墙头草。在车舆设计上的表现主要为平衡的形式美法则。
春秋时期的车舆设计尚中,整体中轴对称,每一个部件设计也以中轴对称为主,体现了以中为尊的思想观念。
中国传统车舆设计有着非常鲜明的本土设计特征,车舆作为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和政治、经济、军事和民生密切相关。
车舆的制造能够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思想和经济政治背景,同时,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也塑造出了独特的设计风俗。
车舆作为当时的造物,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还是当时文化和思想的载体。反映了春秋时期古人对设计的认知、对器物的形式设计和设计中所传达的设计价值观。
总结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可以用中庸和合的思想和对“象”的领会和理解来概括。简以致用,用最简单的结构达到目标功能,是功能和形式上的完美协调。
立象见意,是中国古人造物智慧的根本,也是圣人哲者领悟人生智慧的源泉。自然而然的天地万象是教授中国古人的老师。
以人为本、物尽其用都是在调和人、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注重节约的观念,把寸土寸金都发挥到位。而一器工聚体现了古人对社会分工以及团队协作的认识。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9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