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缘和宗法,构成了氏族社会的基本结构,在

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导语:家族聚葬,在我国古代经常出现,从史前社会一直延续到近现代社会,氏族和家族聚葬,构成了社会墓葬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族墓概念有所区分。处于史前社会的族墓地,通常是氏族成员共同埋葬的场所,氏族内的成员是拥有广泛血缘的关系网络,这是一种不可以通婚的同族关系。

历史时期的家族墓葬范围更加小了,几乎是指以直系血缘为纽带的同支亲属之间的墓葬。家族聚葬现象和古代人们所认同的血缘宗法关系、文化价值以及社会政治和经济关系有莫大的关联性,是反映古人社会认同的重要内容。

史前社会的墓区和个人墓葬

早在史前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墓地的概念,不过这种墓地和后世的族墓地有所不同,它是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家园。在历经史前社会从氏族向文明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墓地逐渐被取代并且濒临消失。

史前社会的墓地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们进入了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社会中,农业定居生活也带来了大规模的聚落建筑。所谓的聚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小城镇,城镇当中有合理的区域规划,通常会包括房子、广场、牲畜圈养区、手工作坊区、墓地以及专门堆放垃圾的地方等。我们通常认为,聚落的出现是早期社会定居生活的表现,同时也是人们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通常来说,一个聚落就代表一个族群,不同聚落之间还会以壕沟、围墙等建筑相互分隔开。

(图一西安半坡聚落复原)

墓地和房子一样,都是专门为人所栖息的地方,不同的是一个是死者居住,一个是活人居住的地方。在史前聚落当中,房子通常是按照一定的规划和布局来进行建造的,同一部族的房子朝向、大小几乎完全相同。以半坡遗址的聚落来说,半坡聚落的房子为向心式的结构,在聚落中间是一个宽阔的大广场,四周为环绕广场的房屋,房屋均将门向广场打开。

而墓地和聚落分隔开,墓地分为若干个区,不同区的墓地对应不同组的房屋,这表明即使是在同一个聚落族群当中也存在着不同的人群分支,这是由若干个支系组成的大族群,族群内部被分为了若干个分支。

(图二半坡遗址房屋复原)

新石器时代末期的族群

新石器时代历经了从氏族社会向国家社会转变的过程,以多个部族联盟为核心的高等级复杂聚落群取代了原来较为简单的以大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族群。这一转变从婚姻关系就就能看出,当时社会中盛行同族不婚,也就是说凡是位于同一个族群当中的都不能通婚。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基本属于母系氏族社会,这一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凡是部落中得到成员,无论男女从生到死都是氏族的一份子,生前随氏族生活在聚落中,死后归葬共同的氏族墓地。

(图三氏族社会生活场景)

这一种以血缘为纽带的关系一直持续到新石器时代末期,晚期因为社会复杂化增加,社会中基本结构单位进一步扩大,社会中形成了家庭-族群-氏族-国家的结构。国家的出现意味着以政治为核心而不是以血缘为核心的新组织形式的产生。

族墓地开始被以国家上层权利为主的贵族阶层墓地所取代,原本平等、无差别的公共墓葬发展成为了规模数量不等的层级式墓葬。因此,我们认为至少在原始社会末期,早期氏族墓地经过了一个分解时期,不过这是针对墓葬中新变化而言的,墓地依然存在,不过和高等级墓葬区普遍分开。

族墓地的形成和发展

族墓地的产生和与血缘宗族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由密切的关联,宗法制主要形成于商周时期,在秦汉魏晋时期进一步发展。

商周时期的族墓地

商周时期出现了以家族为核心的墓地分区,这些墓区在考古发现中很容易识别出来。位于同一墓地的墓葬通常在规模大小上差别不太大,有的墓葬是家族或者宗族中身份地位较高的,就会在墓葬规模和随葬物品上稍胜一筹。在殷墟族墓地中,同一宗族的墓葬往往埋葬在一起,墓葬朝向一致,出土器物组合也大体相同,最为重要的就是,在出土的青铜器上面会铭刻有同样的族徽。族徽是由原始社会的图腾发展而来,是表示一个族群区别于其他族群的特征,商代的族徽通常是一个字有时也是一个符号,如“亚”、“辛”等。

(图四商代青铜器)

商周时期常常见有天子或者诸侯家族墓地,如著名的商王墓地均位于殷墟王陵区,坐落于洹河北岸,是殷代晚期商王的埋葬之地。墓葬规模都很大,最大的有四条墓道、带有腰坑、二层台、棺椁,随葬有青铜器、玉石器、象牙器、漆器等精美物品。此外还有带两条墓道、

一条墓道的大墓,毫无疑问都是当时社会中的高等级墓葬,是商王家族墓地的聚集地。东周时期晋侯家族墓地也是如此,整个墓区经过合理规划,几乎都是按照一国君一夫人的形制进行埋葬。并且从南向北、从西向东依次排列开来,是整个东周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代晋侯家族的族墓地。严格的墓地规划和长时间延续,反映出商周时期在宗法制影响下的商周埋葬制度。

(图五殷墟王陵区航拍图)

秦汉以来的族墓地

我国古代社会尤其强调血缘亲疏的关系,在儒家思想中更是将以血缘亲疏作为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汉代的诸侯王一般通过以世袭的方式进行传承,有的诸侯自汉初分封以来就一直存在,历代诸侯王都统一埋葬在一处,形成规模巨大的家族墓群,如河南永城保安山汉墓群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长沙国王及王后家族墓地等。汉晋时期世家门阀把持朝政,一些著名的大家族也以家族为单位聚集形成了墓葬群,著名的有山东琅琊王氏家族墓群、以及南京象山王氏家族墓群等。

唐宋以来的家族墓葬

唐宋时期因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对于家族墓地的构建。大约从西汉晚期开始,墓葬中开始出现了家族合葬的新形式。

家族墓葬的新形式

合葬墓的形式大约从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通常来说,合葬墓就是多个人骨位于同一墓坑当中。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较为常见,通常来说以同姓合葬墓和母子合葬居多,代表的应该是当时氏族社会时期以血缘为纽带的生活方式。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合葬墓又出现了新形式,即以异性合葬墓为主的埋葬方式,通常为一男两女或者一男一女,有时也包括一名男性随葬若干人殉或者人牲,这种墓葬方式表示的是以男性为主的父系社会。

(图六异穴并葬墓)

西汉时期在此前出现的夫妻异穴并葬的基础上,新出现了子女附葬的现象,这一现象与汉代砖室墓的出现使得墓葬体量增加有很大关系。另外,当时墓葬中还出现了墓内设奠的习俗,也就是说在墓葬中设置供案、供桌、盘、魁、杯、勺等,上面放置有各种用来祭奠逝者的物品。子女和父母葬于同一墓葬当中,显示出当时以家庭为小单位的社会基本结构,另外也应该与当时儒家思想大为流行有很大关系。

(图七汉代说唱俑)

宋代的家族墓园

到了宋代,随葬儒学的兴盛和古人崇尚家国的思想,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家族墓地,比如陕西蓝田发现的吕氏家族墓。吕氏家族墓是北宋著名金石学家吕大临家族墓地,整个墓地由墓园、兆沟、家庙、排水设施以及墓葬群组成。墓葬群共有将近30座墓葬,包括儿童墓葬和成人墓葬两类。吕氏家族墓中以家庙为中轴线上设置的建筑,整个墓葬布局按照长幼有序、嫡庶有别的身份设置,显示出宋代士大夫阶层重视礼法、注重家族的体现。

结语:从原始社会时开始,当时的人们就已经依靠氏族进行群居生活了,当时的生产能十分低下,个人的力量很难维持生存,只有依附氏族群体生活,才能在严酷的大自然中得以生存。因此,史前的人们,不能轻易离开部族,那些被驱赶出部族的人,通常要么被其他部族所吸收,要么只得死于大自然当中。

在这样的环境下,氏族对于人们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人们生前居住在氏族聚落中,而死后被统一安葬在氏族墓地里,这意味着他们生前和死后,都是氏族的一份子,这种归属感,对于史前的人们来说,是自然的心灵归宿。随着社会的发展,氏族逐渐被家族所取代,又进一步细化出家庭来。而族墓地和合葬墓的存在都表明人们渴望有归属感,不希望死后孤单,而是希望能继续和家人在一起。从这种意义上来看,族墓地的存在,是具有普遍人文关怀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12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