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所持笏的历史演变

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我们在观看古装的戏剧和影视时,经常见到官员朝见皇帝时手上执着一块狭长的板,向皇帝启奏。不知真相的人还以为是大臣不敢正视皇帝,拿一块板挡住视线。

其实,这块板俗称手板,它的作用是用来指画和记录简短的记事摘要,以备自己不会忘记。因为大臣见到威严的皇帝本身就比较紧张和害怕,时常会不知所云,手板的作用就相当于现在的笔记本。又因为它通常是用竹板来制作,故名之曰笏。《释名·释书契》:“笏,忽也,君有教命及所启白,则书其上,备忽忘也。”

据《礼记·玉藻》记载,古代天子及士大夫皆执笏,但笏的质地根据地位的不同而有差异。天子以珠玉,诸侯以象牙,大夫以竹,士以木。孙希旦《集解》称:“大夫士饰竹以为笏,不敢与君并用纯物也。”但自秦汉以后,笏则专用于臣下,皇帝不用。笏的形状狭长,大约削去六分之一,头部渐狭呈圆平形,长度为古尺二尺六寸,阔三寸。

笏在古代上下贵贱是通用的。《晋书·舆服志》记载:“古代贵贱皆执笏,有事则搢之于腰带。”所谓“缙绅之士”意即是指搢笏在腰带上以备用,若有事则在笏上记录,相当于现代外出时拿笔记本记东西一样。古代皇帝的左右,有左右史,记天子的起居行动和说话内容,执笔书写。到了秦汉以后,通常由执掌记事的尚书郎或八座尚书书写皇帝口敕内容于笏。五品以上官用象笏,六品以下官竹木兼用。所写的笔缀在笏头上,不用时置于紫囊,即放在盛放笏板的紫色的袋子里面,防止墨水弄脏衣服。

《南齐志》曰:“百官执手板,尚书令、仆、尚书,手板头复有白笔,以紫皮裹之,名曰‘笏’。汉末仲长统谓百司皆宜执之。其肩上紫袷囊,名曰‘契囊’,世呼为‘紫荷’。”

《隋志》曰:“尚书令、仆射、尚书……朝服……紫荷,执笏。”“紫荷者,以紫生为袷囊,缀之服外加于左肩……《赵充国传》:张子孺持囊簪笔。”张晏云:“囊,契囊也。近臣负囊簪笔,以备顾问,有所记也。”又“尚书录令、仆射、吏部尚书手板头复有白笔,以紫皮裹之,名曰笏。朝服缀紫荷,录、令左仆射左荷;右仆射、吏部尚书右荷。”

《南史》卷四十九《刘杳传》载刘杳学问辩博,“周捨又问杳尚书著紫荷橐,相传云:‘契囊’竟何所出?杳曰:《张安世传》云:‘持橐簪笔,事孝武数十年。’韦昭、张晏注并曰:‘橐,囊也,簪笔以待顾问。’”意思是说:橐即是囊。紫荷橐的用途是“簪笔以待顾问”。事毕,置契板于囊内。尚书是皇帝亲近大臣,帝王言行须随时有所记录,故有此服饰。这时礼制衣服还没有与实际使用相脱节。但是到了唐、宋时代,《礼仪志》及《舆服志》中均已不见左右仆射、尚书著紫荷囊,有的只是著紫金鱼袋,已经没有了实际作用,只是作为标识官员地位品阶的装饰罢了。

唐书记载:有个名门世家其一门中有许多人都在朝廷做官。每当家庭宴会时,家庭成员所带的笏置满在床中。《旧唐书·张九龄传》云:“笏囊,自九龄始。”其实,晋宋以来,八座尚书即已用紫囊盛笏。《明皇杂录》记载:“故事皆搢笏于带,然后乘马。宰相张九龄因身体衰弱,因设笏囊,使人持之马前,以为常制。”又《酉阳杂俎》载:玄宗晚年的宰相陈希烈“不便搢笏骑马,以帛囊之,令左右持之。”可见当时用笏之盛行。

笏在行用时渐渐地与实际政治生活脱节了。自五代、宋以后,由于纸笔的改进和书写的便利,笏的记事作用也渐次丧失。但它仍保留着一种陈设。这无非是表示臣下对皇帝的敬重,低头面对着笏,不敢正视巍巍高坐的至尊皇帝而已。所以执笏成为礼制,成为臣向君致敬的一种工具。

总之,笏始于古代,用于记事备忘,书写于狭长竹木上的名物,上下通用。自皇帝制度产生后,对皇帝的记言、记事由侍从的尚书郎及八座尚书置笔笏头上为记事所用。但渐已成文饰,笏由插在绅带上渐次用紫纱囊或紫皮囊盛置,还有宰相大臣行走时贪图方便,且以紫囊置笏,使侍从捧着。到了五代、宋以后,笏只是用于礼制上的一种典故,前期记事的作用消失了。到了清代,干脆下命令废止不用,而笏也就成为历史的古董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55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