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真的这么牛吗

《论语》这本书,很多人都听说过。那么,《论语》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简单来说,《论语》是大圣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之间的对话录,就是圣人的聊天记录。当然,圣人聊的,不是家长里短,不是明星八卦,他们师徒谈学习、谈理想,谈修身、谈治国,谈君子们关心的一切话题。可以说,孔子思想学说的大部分精华,都集中在这部《论语》当中。

有心的同学也许会发现《论语》的“论”分明是讨论的“论”,可为什么读二声不读四声呢?这要从《论语》的成书来历说起。

《论语》虽然记载的主要是孔子的言论,但并不是孔子自己写的。按照《汉书·艺文志》的解释,《论语》是孔子去世后,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编辑而成,所谓“论语”,意思是“言语的论纂”,就是孔子的徒子徒孙们编辑整理的“圣人语录”。现在通行的《论语》一共20篇,1万1千多字,每篇取篇头的前两三个字作为篇名,也就是大家看到的“学而”“为政”“公冶长”等等。

孔子被称为“圣之时者”,是圣人中的“集大成者”,因此又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这也就是孔庙中的主殿被题为“大成殿”的原因。能得到“大成”封号的,中国历史上只有孔子一人。《论语》作为记载圣人之言的典籍,自宋代以来备受重视,是古代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考官常常从里面抽出一句话或者几个字,作为命题作文的题目。

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据说,宋朝宰相赵普一生东征西讨,春风得意,作为一名成功人士,他在分享成功经验时坦言,自己别的书都不看,所有学问都来自《论语》。战争年代,他以“半部论语定天下”;和平年代,他又以“半部论语治太平”。《论语》的功用大不大,看看赵宰相出任大宋国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的实例就够了。

但是,如果你智力正常,又有独立思考精神,通读完《论语》后,你就会有疑惑:就凭孔子和他弟子们的这些只言片语,真的就能把国家治理好?

杜甫有一句诗,“小儿学问止《论语》”,意思是,《论语》是儿童启蒙教材。真相总是让人猝不及防。一般人认为的儒家“圣经”竟然只是入门级的读物。当然,入门读物并不代表《论语》不重要。实际上,《论语》言简意赅,哲理深邃,许多语句已经成为深入人心的格言警句,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思而后行”、“欲速则不达”等等。

精读《论语》,虽然不能“治天下”,但对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修身、治学、处世等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1.忠恕之道,孔门的修行大法

我们身边几乎都有这样的人:高中极其优秀,到了大学却无所事事,他对学习的专业实在提不起兴趣,也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就开始逃课、通宵玩游戏,最后只好退学。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的教育太过于只是注重智力的开发,现在有的家长更是这样,恨不得孩子啥事都别干,只要一心读书就行,导致有的孩子虽然成绩很好,但在道德、品行、人格等方面存在很大缺失。

如果孔子看到现代家长的教育方式,肯定会吓掉下巴。前面我们提到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就是在学习文化之前,还有好多准备工作。都有哪些呢?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你要先学会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尊敬兄长,做人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德行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才来学习数理化。在孔子看来,学习之前,必须先把品德修好,把做人的根本确立好。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要条件。

孔子的学说中,最核心的概念是仁。什么是仁呢?孔子给最得意的弟子颜回解释说:克己复礼为仁。也就是要克制自己,使言行能够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仁。他还详细讲了具体做法,“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说,不符合规矩的事,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孔子还曾给一个悟性比较低的学生樊迟解释过什么是仁,答案很简洁,仁者爱人。怎么做呢?“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就是说,在家要恭敬规矩,办事要认真谨慎,对人要忠实诚恳。

要求还是有点多,有没有更简单的原则呢?弟子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答道,“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恕是可以终身奉行的修身原则。不过,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恕,并不是宽恕,而是将心比心,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基本原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也别强加给别人。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何对待过错,是修身的关键。孔子告诫弟子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

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多,所以孔子感慨道:“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他说没有见过看到自己错误而发自内心责备自己的人。弟子曾子听了老师这句话很受触动,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反省很多次。

孔子自己很善于自我反省,知错就改。有人曾问孔子,鲁国国君鲁昭公知礼吗?孔子顾及到鲁昭公的身份和地位,回答说知礼。人家后来对他的弟子说:君子不应该偏袒别人啊。鲁昭公违反“同姓不婚”的礼节,娶了同为姬姓的吴国女子,还为了遮丑称呼她为“吴孟子”。他要是知礼,谁不知礼呢?弟子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没有因为在弟子们面前出丑露怯而生气,倒是很诚恳的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我真幸运,假若有错误,人家一定给指出来。

可见,孔子是很看重修身的。不过,修身重要,做事更重要。光是品德好,做个道德先生是不够的,君子还得学会谋生处世。那么,孔圣人是如何处世的?

2.积极做事,圣人的处世哲学

孔夫子不是满口仁义的道学先生,他教给学生的也不是中看不中用的抽象理论。他并不提倡学生们做象牙塔里的书呆子,而更希望弟子们能在现实世界一展身手。他的弟子子夏说: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埋头读书和当官做事要相得益彰。《论语》里有不少这样教导学生如何处世的人生经验。

有人说: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处世,第一要学会识人。孔夫子教导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了解一个人,有三个要点:第一是看他做事的动机;第二是观察他做事的手段;第三是考察他安心于做什么事。这三点都弄清楚了,人还有什么能够隐瞒的了呢?

这三点,看着简单,做起来其实并不容易。即使孔老夫子,也有走眼的时候,他曾经沉痛地说: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宰予是孔子很出色的弟子,口才一级棒。一开始,孔子听他讲话很有见地,非常喜欢他,但后来发现这小子有点言行不一。

有一次,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看了非常生气,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久堆粪土的墙壁也无法粉刷。这个评语够厉害的,字字扎心啊。这还不算,孔子接着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最初啊,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却要考察他的行为。

可见,要知人,先得知言。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不过,孔子给人的感觉似乎他不太爱说话,他教导学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但实际上,孔子不仅爱说话,还是个说话的高手,他所讨厌的是“巧言令色”,花言巧语,是“言不及义”,满嘴跑火车,东家长、西家短之类的。而且孔子讲话很谨慎,讲究“驷不及舌”,也就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那么,君子该如何说话呢?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该说不说,失去朋友;不该说乱说,徒费口舌。孔子还教过如何跟师长、领导等讲话,“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还没轮到你说,你就抢着说,这是冒进急躁;轮到你说了,你却不说,这是刻意隐瞒;说话不看别人的脸色,这是瞎子。这是孔子在说话方面的处世哲学。

在交友方面,孔子也有自己的一套看法。我们知道,人生在世,朋友是很重要的。如何交友呢?孔子说有三种益友、三种损友。

益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也就是正直的人、诚信的人、见多识广的人,这三种人是益友。

损友是: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也就是内心邪恶不正的人、善于阿谀奉承的人、惯于花言巧语的人,这三种人是损友。

关于交友,孔子还有一个总的原则:无友不如己者。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当然,这不是让大家势利眼,而是要多和在品德、学问、能力等方面比自己强的人交往。

和朋友交往,分寸的把握很重要。孔子是这么说的:“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你老给领导反复提意见,就会招致羞辱;老给朋友反复提意见,关系就会疏远。该怎么办呢?“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也就是孔子说的中庸之道,要不偏不倚,折中调和,做一切事情,要把握好度,掌握好火候,既不能达不到要求,也不能做过了头,所谓过犹不及。

特约撰稿人:刘恩凡,图书编辑

编辑:莉莉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19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