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各中小学开展中华文化教育实践项目

中科白癜风公认好口碑医院 http://www.ykhongye.com/m/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陈彦仿刘薇)今年,首府各中小学在中华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收获颇丰。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今年4月,市教育局启动中华文化进校园活动,组织全市中小学持续开展诵读经典、校园文化艺术节、红歌大合唱、社团展示等系列活动,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同时,要求全市中小学将中华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在学校走廊、教室、办公室、橱窗等场所布置中华文化内容,营造多角度的中华文化氛围。截至目前,全市中小学开展中华文化教育实践项目54个,相关课程30余个,成立弘扬中华文化组织或社团多个,邀请40多位中华文化名人、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授课,组织中华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场。市教育局学生工作处负责人孙茹说,市教育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城乡学校少年宫和学生社团为载体,以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以“一校一品一特色”建设为目标,积极探索推进中华文化进校园的多种途径,逐步使传统文化精神在青少年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今后,将继续大力推进中华文化进校园活动,把中华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到德育、美育、社会实践中,努力提升新时代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继续阅读非遗项目以美育人13日,在市第42小学,同学们在学习制作核雕。(记者张利民摄)轻抚丝竹余音袅袅,细描祥云瓷间生花……日前,记者走访乌市多所学校,感受中华文化进校园的魅力。“围棋使用格状棋盘及黑白棋子进行对弈,棋盘上有纵横各19条直线将棋盘分成个交叉点,棋子走在交叉点上,双方交替行棋,落子后不能移动,以围地多者为胜。”市79小老师夏艳丽说着,在投影仪上打出了围棋的棋谱。这不是围棋课,而是数学课,老师用围棋棋盘给孩子们讲封闭曲线的指数问题。将中华文化融入各学科,是市79小今年教科研的主题,从9月起,语文和数学课就成为首批试点的学科。“棋盘最外层的一边可以放19个棋子,来求最外层一共能放多少个棋子。我把这个命题给了孩子,发现他们用棋盘可以得出多种方法。”夏艳丽说,孩子根据实际问题探索规律,把抽象变为具体,答案也一目了然了。在市14小,一只风筝就能牵出很多题目。数学课上,老师用风筝讲几何问题,讲框架、角度。科学课上,老师用风筝讲风速问题,语文课中,老师讲风筝文化。音乐课上,民族乐器学习也列入计划。市79小,陶笛就成了孩子们需要掌握的一项乐器。市小学还引入了琵琶、古筝、二胡等民族乐器。13日,记者来到市42小,三年级(1)班正在上面塑课。乌鲁木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传承人怀元辰受邀前来讲课,孩子们学着他的模样揉搓面团。学生陈禹希动作最快,一番揉、捻、擀、搓后,五彩的面团捏出了芝麻官。不久前,陈禹希设计制作的面塑海豹还在少儿面塑大赛中获得最佳制作奖。“面塑很有趣,边玩边学,通过学习也更了解中华文化,传承传统技艺。”陈禹希说。《核舟记》中写道: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在市42小,也有一群擅长核雕的孩子。在核雕教室中,六年级学生李东阳左手攥着一枚长4厘米、宽2厘米的橄榄核,右手持磨钻,小心地打磨,橄榄核渐渐有了小船的模样。学生林依冉想要雕刻一件“知足”挂件。她的工序比较繁杂,首先要磨去象牙果褐色的外皮,将它打磨到光滑如玉的模样后,将象牙果磨成脚丫的形状,再在脚背上画一只蜘蛛,顺着笔迹打磨。市42小总务处副主任贺蕾介绍,目前学校开设了剪纸、核雕、面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让孩子们在学习中认识、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化。(记者陈彦仿刘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49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