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海凌波里这个象牙雕的小鬼佬到底
1月26日于南越王宫博物馆开幕的“泛海凌波——9世纪以广府为中心的贸易陶瓷专题展”上,展出了一件唐代外国人头像象牙印章。这个象牙章不大,通高3厘米,但被馆方郑重其事地单独放在了一个展柜里,卓然而兀立,很有些“不群”的味道。
印章没有刻字,还有一道裂痕,无法推断最初的主人究竟是谁。出土于年,是一枚未刻字使用的印坯,象牙质,椭圆形。上部雕刻一头像,高鼻,卷发,具有西亚阿拉伯人的特征。它刚好发现于宫署遗址唐代的铺砖廊道上,在它的周围还有一些象牙材料、水晶、外国玻璃珠等。
有研究者指出,广州出土的唐代文物比较有限,令人有“盛唐不盛”的遗憾。这枚印章有填补之功。它除了形象似外国人之外,形状也不是中国传统印章的长方形或者正方形,而采用了椭圆形的设计。椭圆形印章是西亚地区常见的印章类型之一。所以文博专家们推测,它可能是阿拉伯商人私章的毛坯件。
正是因为它没有刻字,在展览开幕式的现场,南越王宫博物馆馆长全洪也对记者说,有些人认为它可能是国际象棋的棋子。但这种说法也有一些问题,比如它只有一枚,没有更多的同类器物一起出土;又如在其他地方也还没有看到和它一样的“国际象棋”。所以现在大家还是偏向于认为它是印章。
无论怎样,这个小物件上的人物形象,当为外国人无疑。它体现出唐代广州的国际化程度和对外贸易的繁荣。对于唐代的广州人口,估算数量不一,但多认为当在20万人以上。当中有大量的商人,包括“印度尼西亚人、印度人、僧伽罗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所谓“有酌泉投香之舆,以是夷估辐凑,至于长安宝货药肆,咸丰衍于南方之物”。
今天广州人很熟悉的海珠石的传说,其实就一个“大食胡商”从唐人崔炜手中购买“阳燧宝珠”的故事。记录鉴真东渡的著作《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当时:“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师子国、大石国、骨唐国、白蛮、赤蛮等往来居[住],种类极多。”唐代广州外国人有说多达10万以上,数字或许有所夸大,但绝对是一座非常具有“国际范儿”的大都市。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卜松竹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王维宣卜松竹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王维宣卜松竹
通讯员:梁艳萍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刘丽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