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象断鼻家族北漂启示五研究傣族象崇拜弘扬

作者:王立荣

贝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象崇拜

傣族地区流传着众多的象神话,大量的是通过贝叶经记载保留。素有“佛教熊猫”之称的贝叶经源于古印度,贝叶经就是指写在贝树叶子上的经文。

用贝叶为物质载体,因傣族文献经书而得名的傣族贝叶文化,与佛教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由相邻的周边国家传入傣族地区的佛教,在中国可谓别具一格。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后,文化冲突导致了文化重组,古印度巴利文字的传入、贝叶文书的运用、书面教育和写作的发展,则在形式上改变着傣族社会的精神文化结构。

历史上用傣泐文书写而保存下来的佛经文献极为丰富,但傣文贝叶文献的内容决不仅仅限于南传佛教经典。还记载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叙事长诗等,都有象崇拜的记载。

傣族的叙事长诗共有多部,根据傣族多年前的诗歌论著《哇雷阿塔乃甘哈泰记载》共有部叙事长诗,以后又创作了数十部,其中有大量的象崇拜、象文化内容。

在傣族创世神话、始祖神话和守护神话中,象文化象崇拜无处不在。

《巴塔麻嘎捧尚罗》是傣族的创世史诗,讲到英叭神造好天地之后,天和地都还在飘浮动荡之中,于是他又造了一只神象“掌月朗宛”用鼻子顶住了天,用四只大脚镇住了地,天地从此才固定下来。

天和地是稳住了,但是没有白天和黑夜,也没有四季寒暑的变化,人们无法生产、生活。此后,英叭神又造了一个象首人身的神捧麻远冉来划分季节,区分白天和黑夜。从此人们才能有规律地生产、生活。

《象的女儿》是傣族地区流传很广的始祖神象的故事:相传古时一傣族妇女到森林里采摘野果,因口渴难耐喝了路旁泥坑中的水,哪知道这是一头神象撒下的尿,后来妇女就怀孕生了一女儿,被称为象姑娘。长大后的姑娘知道了自己的血缘身世,就到森林中找象父亲。象姑娘历尽苦难找到了象父亲。象父亲十分高兴盖了一间象牙房给姑娘住。后来有一男青年到森林打猎碰到象姑娘,俩人产生了爱情,并成为夫妻,他们告别了神象父亲回到人类居住的平坝,生育了许多儿女都是神象的后裔。

傣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战争中处处都有象的身影

大象与傣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傣族自古就有养象的历史。傣族先民居住的云南热带丛林便是大象生息、繁衍的地区之一。长期与象和睦相处,成为好朋友,土地是象的乐园。为改进落后的生产方法,人们有意识地对大象等动物进行驯化。“象自蹈土,鸟自食萍,土蕨草尽,若耕田状,壤靡泥易,人随种之”,“土俗养象以耕田”,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谐的人象关系,有利于大象的生存和发展,并且象为人耕作,负重运载,承担了人的劳力,反过来,对它的驯养就会更加重视。

傣族历史上的“象奴”,又被称作“象蛮子”,平时饲养照料大象,关怀备至,所以,大象只听从他们的指挥。傣族有纹身的习俗,“象奴”的双腿都刺满了青色花纹,故称“青腿象奴”。明太祖朱元璋有一次给云南的官员下批文,提到需要驯象若干头,就特别注明必须配备相应数量的“青腿象奴”。

历代汉文古籍都有傣族地区盛产大象的记载。先秦古籍《竹书记年》:“越王使公师偶来献……犀牛角、象牙”,说明自秦汉以来,傣族先民便常以象和象牙进贡中原王朝。元、明贡象之事则更为频繁。《明史》、《明实录》记载:洪武、永乐时期,仅从车里、景东、麓川、干崖、芒市等地进贡的象便达80余头,为此,朝廷专设驯象所统一管理。傣族地区大象之多,由此可见一斑。

傣族有专门统领象兵的高级军事将领,傣语称作“召闷掌”,意为“指挥万众象兵之王”,类似于封建中央朝廷的“大司马”。大象是傣族先民的战争利器,象队的多少显示着军事力量的强弱。象阵是傣族古代著名的兵法;两军对阵,象队一马当先,猛烈进攻。傣族英雄史诗《厘俸》专门描述了战争中的象,威武的战象布成象阵,象脚踏出一条条血路,染血的长鼻在风中飞舞。

傣族文化艺术中象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延续上千年的象崇拜文化,对傣族文化艺术影响极大,集中表现在音乐舞蹈、壁画、织锦、工艺美术品等方面。

象元素为主的音乐舞蹈:在傣族地区只要有群众聚会的场所,竹林深处总会响起隆隆的鼓声,都能听到一阵阵有节律的锣声,都能看到象脚鼓舞和白象舞。象音乐与象舞蹈,在傣族的节庆和宗教活动中都是必备的节目。

形似象脚的打击乐器,就是象音乐的代表乐器象脚鼓,象脚鼓是傣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明代钱古训著《白夷传》就有记载,击鼓前先用糯米饭滋润鼓面,双手拍击使鼓声雄浑哄鸣,悦耳动听,深受傣族群众喜爱,是最为普及的象音乐。

在傣家人心目中,大象和孔雀是吉祥幸福的象征,每当象脚鼓敲响时,男女老少都会欢快地跳起象脚鼓相匹配的象脚鼓舞,这是傣族民间文化的灵魂,是流传最广、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群众性舞蹈,维系着他们精神的乐园。

象元素为主的壁画:主要集中在佛寺的墙上,颇富盛名的原始象壁画是《镇天定地神象》、《象首人身神象》和《象首鸟身神象》,造型艺术独特的象壁画,将宗教信仰与审美意识紧密结合,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审美价值。

后来的象壁画多取材于故事传说中的家象及战象,凝练了现实生活,演绎了战争场面,手法细腻,形象生动,深受民间喜爱。

象元素为主的织锦:傣族最精美的艺术品要数傣族女子手工织成的织锦上栩栩如生的象图案。

象元素为主的工艺品:象雕塑,有佛象木雕、战象木雕、家象木雕等。石雕象和泥雕塑象在村寨随处可见。

写到这里,我想到多年前读到的,曾认识的儿童文学作家沈石溪创作的一篇儿童文学作品《最后一头战象》

《最后一头战象》讲述的是:年的春天,作者到西双版纳的一个寨子插队时,见到了曾经与日寇作战的最后一头战象——已经五十多岁的大象嘎羧。作者与它成了好朋友。两年后的一个早晨,嘎羧突然非常精神起来,它向养象人波农丁要回一直废弃的象鞍,让作者和波农丁帮它装上。在和寨子告别后,嘎羧独自上路去迎接死亡。作者和波农丁悄悄地跟在后面,嘎羧没有到祖先留下的象冢,而是去了几十年前作战的地方——那里埋了八十多头当年在抗战中死去的战象。嘎羧挖了一夜的坑。黎明时,它静静地躺在坑中,和它的战友们永远地聚在一起。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傣族所形成的独特而厚重的象文化,其印迹已渗透到傣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血液般融合在一起,成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象是最有灵性的动物,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大象、保护亚洲大象在亚欧大陆最后的一片生存土地。

注:原创文章转载须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30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