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教育奇谈

当一个家庭决定从城里搬家到顺义......

顺义的路越来越不好走了。

元元妈妈发现原本早上送孩子从家到学校只需要十分钟的车程,现在因为堵车要耗费十五分钟。尤其是后沙峪中粮祥云小镇外那条必经的马路,这几天新安装了几个红绿灯,而原先这条路上的所有路口都没有红绿灯,再高峰的时段也基本畅通无阻。

回想三年前,元元妈妈刚因为孩子上学从城里搬到顺义时,小区方圆几里多的是没有红绿灯、车流稀少的“野路口”。现在,那种“野路口”已经全部消失了,渐渐地,后沙峪小镇也有了早晚高峰之分。

路难走了,城里来的朋友却多了起来。元元妈妈这个月已经第三次把跟公司重要客户的约谈定在了家门口的中粮、优山美地或者罗马湖边的那些餐厅和咖啡馆里。有好几次她跟客户在城里会见,道别时发现双方竟然都住在顺义,交流变得亲切起来,再见面理所当然地就选择大家的“家门口”。

跟几年前相比,有越来越多的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搬到顺义。到现在,“顺义教育”已经不能算是一个小众的议题,它每次出现所引起的话题度、对其他家长和教育环境、教学思路等方面的影响力都不容小觑。

一套标准的顺义妈妈“模板”,其实掩盖了来到这个区域求学的家庭教育思路的多样性:有人在春光最明媚的季节里请好假,把孩子从教室里领出来,带到江南去感受诗词里的中文之美;有人能在国际学校放学后,给孩子“大撒把”,像八零、七零后小时候那样在小区里呼朋唤友尽情玩耍;有人谋划着组织同学们一起办个儿童读书会,不鸡娃不报班,只为给他们营造热爱阅读的班级环境……

当一个家庭从城里搬家到顺义,并不意味着要选择一条传闻中的斗志满满、边奋进边焦虑的教育之路。只不过其他所有的教育思路,都比不上“富裕阶层、精英教育、宇宙级鸡娃”这些关键词可以引发的震撼力大、吸引眼球,但要以为这就是顺义教育的全部那也是一个极大的误会。顺义后沙峪的财富浓度很难说是全北京最高的,但是这里一定是全北京教育新思想浓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到农场去上学

孩子应该多接受自然教育、知行合一,这几乎是所有一线城市家长在教育思想上的共识,所以这两年,那些可以带着孩子插秧、采摘等农作类的活动价格水涨船高,但也挡不住家长们报名的热情。活动虽好,但它们就像正餐过后的小甜点、精致主食上的几粒芝麻做的小点缀。几个小时、一天的活动结束,一切回归到原点,孩子们重新回到不辨麦菽的象牙塔里去。

这种活动跟晓泽所在博雅明悦学校里的农场学习生活相比,实在太小儿科了。晓泽就读的学校每一学年都会要求中学部的学生到农场生活三周时间,从周一到周五连续三周,同学们集体吃住在一起。他们要在生活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做好一日三餐、做家务、完成农场的工作任务,而且语数外三科老师陪同入驻,学习任务也不能落下。

农场学习生活一天的典型安排是这样的——

早6:30,餐饮组同学准时起床,准备全体师生的早餐;上午,由生活老师带领劳动譬如松土、抓鸡、砍柴、修整果园的灌溉设备等,还要自己负责买菜、管理生活预算,做好家务;下午,由语文数学和外教老师在农场“就地教学”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晚上,孩子们自己安排好晚饭,一起读书,一起打打闹闹。

徒步20公里也是农场生活的挑战之一

这群家境富裕的北京孩子,跟着老师走出学校大门,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一起密切配合,对鸡群展开包抄、截堵,再熟练地抓起鸡翅膀拎起来,学着剪下它们的飞羽;他们也在山中徒步,辨识各种春天里蓬勃生长的山野植物,讨论哪种野菜鲜美正当季,或许可以采摘一些添到晚餐里去;他们和一群白鹅在农场的春风里奔跑,一个一个脸庞被晒得红亮亮;他们把外套系在腰间挥着锄头在太阳下劳动,在松好的土里埋下菜苗,也知道什么时候该跟着咯咯叫的母鸡去捡它刚下的蛋……

一个孩子熟练地抓起鸡来学习剪飞羽

数学课在农场的阳光房里准时开讲,公鸡时不时地打鸣是他们思考、讨论的背景音。也只有在这群孩子用流利、地道的英语跟外教商量怎么铺水管给果园浇水的时候,在田间地头讨论“项目制学习”怎么分工落实行动的时候,你才能把这群孩子跟印象中的国际化学校划上等号。

与最质朴、最真实的中国环境融合,这些孩子们适应良好,上得去也下得来。他们也是从顺义出发,学校给他们提供了现在少有的真正贴近自然和生态的国际化教育,而不是假期里自愿报名的偶尔玩票。

孩子们自己动手准备一日三餐

家长们由衷欣赏学校的农场学习生活安排,希望时间延长点,再延长点。晓泽和他的同学们却在“农场日记”里纷纷叫苦——再也不要来农场了!原来做一日三餐这么辛苦,家务也太难了,种地太累了,想念学校!

等真的跟农场告别的时候,孩子们又开始恋恋不舍,抱抱那只他们已经很熟悉的、上课为他们“伴奏”的大公鸡“麦克阿瑟”、拍拍那两只陪伴多日的中华田园犬。他们吹着牛,带着不舍、还有少年的得意与骄傲离开——会买菜,厨艺大涨,全班都会发面、揉馒头,生活技能恐怕要超越老妈了。

回到校园,迎接他们的还有学弟学妹的羡慕与钦佩。小学部的孩子开始期待——什么时候才升到中学部?而这些体验过农场学习生活的学长学姐们,则盼望着下一个农场的春天。

六、七年级的孩子们去黄山游学,在山顶合影

这群孩子小学五年

游学里程超过一万公里

宁宁想在六年级上学期利用学校提供的游学机会再去一趟安徽,这是她和同学们集体商讨的结果。宁宁所在的学校要求孩子们“行万里路”,从小学一年级入学起,每一个学年都由老师带队、孩子们背起书包,走出校门、离开北京感受祖国各地的风土。

小学五年的时光里,她和同学们去过苏州,感受诗词里的江南、采茶并学习制茶的历史和工艺;她们去过贵州“天眼”,满足对宇宙和航空科技的好奇;她还和同学们去西安深入采用最先进古墓保护技术的汉阳陵,去敦煌沉浸式听老师再度开讲“丝绸之路”。

整个小学阶段,宁宁和她的同学们这样的国内游学里程超过一万公里,这些都不是在寒暑假课余完成的夏令营式旅行,而是写入学校教学大纲的立体式教学的一部分。

二年级的孩子们在四川云蒙山采茶

背了那么多江南的诗词,怎么能不到江南,在语文老师的带领下亲身体会“茶瓯香篆小帘栊”“玉瓯初进江南茶”?学了中国历史,怎么能不去陕西历史博物馆?还有什么地方比敦煌和玉门关更适合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思考有关“丝绸之路”的壮阔历史?

他们小小年纪,就可以自己整理行李,离开父母,把课堂从顺义延伸到远方。

尽管每一年的游学都让宁宁记忆深刻,但是六年级以后的安排还是很不一样,她和同学们更加期待。因为以前的游学目的地和行程路线都是由学校规定,而升入中学部以后,孩子们拥有了自主选择游学目的地和制定线路的权利,这是他们长大升级的标志。

老师协助孩子们准备游学的日程安排

这次他们很想故地重游三年级去过的安徽,因为在一二年级学过篆书和甲骨文,所以想再度回到文房四宝的故乡重温,那里还有皖南的山水依依,更有色香味浓郁的地道徽菜让孩子们想念。

理想目的地确定后,宁宁和同学们就开始按照他们从小实践过的“项目式学习”方法进行分工,有人负责研究渡江战役、有人负责研究黄山云海观测规律、有人负责梳理安徽的文房四宝等等,还有人要专门制定线路,选择酒店,还要制作详细的预算,所有游学出行前的学习攻略准备就绪后,要把研究成果做成PPT向分管老师汇报。

孩子们自己制定出的游学规划和分工

这些刚升入初中的孩子,要带着PPT申请“游学答辩”——目的地的理由不充分、行程安排不当、预算不合理等等,他们屡次因为这些问题被老师驳回。几度调整人员分工,补充目的地研究资料,再度核算预算后,孩子们首次自主目的地和行程的“游学答辩”终于通过,校长发放游学款,各科老师带队随行。

像小学时期每学年的“游学”一样,这次自主设计的游学仍然是真正的“游+学”:他们要完成每天的作业,一路上随时做笔记,为此行各科老师布置的研究课题准备资料,学习管理游学资金。

结束游学回到学校之后,他们还要进行本次游学成果的汇报宣讲。汇报宣讲的对象是老师、低年级学弟学妹,还有自己的父母。

五年级的孩子们在贵州天眼

宁宁和她的同学们在游学日记中写道:“虽然很累很累,但我爱这种学习方式!在游学中,所有的兴趣都可以变成研究主题!”

其实除了这样远途的游学课程体系,宁宁所在的学校每周三都会有半天根据当周的课程内容做实地的外出学习。整个小学阶段,近个周三,他们的足迹遍布北京各类大众、小众的地点——不记得多少次参访过故宫,为了了解酿酒的原理去了二锅头酒博物馆,为做民俗主题研究而探索北京的胡同等等。

老师带着四年级的孩子们参观清华艺博“栋梁”展

如果不是因为四次访校、跟班听课,一篇篇去翻看孩子们的农场日志、游学心得,一张张去浏览他们的照片,我真的很难相信,上面这些带有强烈理想者气息,“费力而缓慢”的教育教学形式竟然就发生我身边的学校里,而且被这所学校从建校之日起,一届届地坚持了七年。

一年级的孩子们在学习二十四节气和物候变化

更奇妙的是,像农场生活学习这样精心安排过的教学行动,竟然是我通过不停地跟老师闲聊“费力挖”出来的信息。因为北京博雅明悦学校的校长谢康是我遇到的私立学校校长中最不会“营销”的那个,尽管我带着家长和新媒体的双重“光环”而来,她也只会老老实实介绍学校的课程设计,鲜少有高大上的“包装词汇”。

作为一所双语学校的创始人之一,谢康是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科班出身,美国留学工作八年,曾任世界强企业亚太区售后服务总监和全球数据分析团队负责人——这也是我从几段访谈文章里“挖掘”到的资料,她不曾讲过。谢康校长像一个纯正的“教书匠”,满头脑都是怎么研究教学、怎么把她学校的学生教好,最理想的是成为她和创始团队憧憬的那样——学贯中西,心怀天下。

欢乐的林中足球比赛

博雅明悦学校从顺义后沙峪创校,刚刚搬到了环境更好、靠近孙河的“温榆河湿地公园”里,也因此成为这个占地44平方公里、相当于6.5个奥森、京城最大“绿肺”里唯一的一所学校。严格来说,从这学期开始它已经不算是顺义学校,但依然是“大后沙峪”教育圈的一员,也见证着顺义妈妈们丰富的教育观。

第二次拜访,谢康校长邀请我一起去温榆河边看鸬鹚。我们一行穿过学校门外的丛林,满地金黄的银杏和白桦叶踩在脚下咯吱作响,仲秋的温榆河极美,宁静的天空经不起一只飞鸟翅膀的扇动。远远的鸬鹚飞去来,机警的河鱼偷偷咕噜几个水泡,怕惊扰它们的人类静默矗立河岸。

博雅明悦创始人之一谢康校长带孩子们湖畔观鸟

这是一次“沉默”而“缓慢”的浸润式采访,就像这所学校正在身体力行的教育方式。他们日常的语文课、英文课、体育课、劳动课等等都可以在这片广袤的湿地公园进行,让观鸟、听风、看云融入各科授课内容。

各年级孩子们的主题研究

打开博雅明悦的小学部课程表,会发现“语文”占了很大的比重,实际上这里的“语文”指的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中文课程群”——除了国家大纲规定的常规语文内容外,包括了古文经典学习、年级主题课、阅读课、写作课。

其中,年级主题课指的是博雅明悦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毕业,每一学年都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学习主题(比如一年级学习植物与天气,二年级学习动物与生态,三年级学习中国人的传统生活-衣食住行,四年级学习世界上的国家,五年级学习宇宙与人体)而这一学年所有科目如语文、英语、生活、外出、游学甚至音乐、美术等都将与主题发生联系。除此之外,“英文课程群”的比重将随着年级的增加逐步增大。

主题研究相关的生活艺术实践

这篇文章成文时,恰巧赶上故宫敦煌特展之际。于是收到谢康校长发来的邀请——跟着博雅明悦的孩子一起外出学习,去故宫看展。

自年后,故宫与敦煌两位并蒂相契的文化守望者70年再度相逢,博雅明悦的学生当然不会错过。敦煌、故宫对于这所学校的全体学生都早已是明晰而鲜活的存在,但这次外出课程的特别主题是——敦煌壁画中的中国古代乐器鉴赏。故宫的敦煌特展巧妙地成为博雅明悦学校音乐课的延伸,这是音乐老师与其他学科老师联合备课数周的成果。

孩子们穿自制的汉服游故宫

电影《无问西东》中有一幕戏充满思辨味道。一场倾盆大雨让简陋不堪的西南联大校舍变得更加窘迫,雨水从房顶的空隙哗啦啦流进教室,形成了一幕幕水帘。雨声很大,同学们竭力想听清老师讲的内容,但结果却是徒劳,教室里开始弥漫起焦躁的情绪。雨水落在教授的肩上,他停下讲课,一笔一顿地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静坐听雨”,在世事艰难如大雨滂沱的时代是一种无奈,也是求知的气魄和为国为民的情怀。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这也是贯穿博雅明悦始终的理念,是他们坚持了七年最想给予孩子的教育。

当然,也是我们很多家长发自本心想要给予孩子的教育。

雨声再大,别被它打乱。

欲了解更多关于北京博雅明悦学校的具体信息,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39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