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6种方法,把踏青变成一堂给孩子的阅读写

白癜风临床专家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五一小长假,想好带娃上哪踏青了吗?

其实,也不一定非要去多远的地方。春天,就是要多多和娃泡在户外。哪怕只是周边的公园、鲜有人去的郊外,甚至是你家楼下小区里的空地,都因为春天的到来,而变得更好玩、更有趣。

而春天嘛,就更容易“做做文章”了。

不过这次阿盛想跟大家聊的,还不仅仅是“春游”这人尽皆知的“亲近自然”属性,其实我们还大可以把它当作陪娃累积写作素材的好机会。

想想看,为什么在古诗词里,简简单单的春天能被那些大诗人夸出了“彩虹屁”?还不是因为春天真得很有看头,万事万物一派欣欣向荣,等待着我们拿笔去记录、去描绘。

因此,对于孩子们来说,春游踏青便成了学习如何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的最佳时机。

那该怎么引导孩子去看、去感受呢?又该如何引导他们去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春日小作文呢?

答案很简单,对于还不懂太多构思与脉胳的小娃娃们来说,“仿写”就是最好的上手方法。

那当爹妈的能做点啥?踏青之前,除了要做好“旅行攻略”,也可以花点时间,把经典童书里有关“春天”的字句段落找出来,着重和孩子读一读,分析一下作者的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然后,在旅行、游玩的时候,有目的地引导孩子观察。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纸上游春天”吧~

这次先试着温习6本经典童书里的春日段落,从中总结一些写作技巧,给咱那些对写作还没概念的娃娃们打个样儿看看。

春天的河:让语言变生动的两种方法

经典描写:

不知不觉间,眼前突然出现一条丰沛的大河。鼹鼠这辈子还没见过大河呢!这个滑溜溜的庞然大物蜿蜒曲折,“咯咯”笑着朝前奔去,“咕”的一声抓住了什么,下一刻又为新的玩伴哈哈一笑,撒手将刚才抓住的东西扔了开去。即便新的目标一时间挣脱它的钳制,下一刻也会再次落入它的掌心。

整条河都在摇曳、颤动,闪闪发光,明明灭灭,打着旋儿地沙沙作响,叽叽咕咕地冒着泡泡。鼹鼠简直看呆了,一时间心驰神往,着了魔似的沿着河岸小跑起来,活像跟在大人身边、听惊险故事入了迷的小娃娃。终于,他跑累了,一屁股坐在河岸上。可大河依旧滔滔不绝,仿佛在讲述这世上最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来自地心深处,并终将汇入永不知足的浩瀚海洋。

——《柳林风声》肯尼斯·格雷厄姆

观察基地:

你家附近的一条河。

写作小贴士:

在冬天最冷的时候,我曾经带着潼潼去结了冰的海河转转看。被冻住的河水,仿佛一块巨大的水晶,有时候冰的下层还有放射性地裂痕,仿佛水下炸开的烟花,特别好看。

后来,随着气温回升,冰就渐渐的化开了。河水也结束了属于它的冬眠。但奇妙的是,即便是同样流淌的河水,在冬季看和在春季看依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春水是温柔的,同时又充满力量。潼潼站在河边,观察河面,闭上眼睛静静地听水声。

我问她,跟冬天的时候来有什么不一样吗?她说,冬天的河是安静的,春天的河好吵啊!

“如果让你描写河面,你写些什么?”“波光粼粼”~

这是她早就从书里学会的成语。不过,好像除了这么说之外,她也不知道该如何形容眼前看到的景色。

而《柳林风声》的这段描写,无疑给了孩子很好的写作示范,我们来具体看一看:

场景化的描写,可以让语言变生动

《柳林风声》把河水声拟人化,“咯咯”笑着、“咕”地一声抓住什么东西,一下子生动了许多。

潼潼观察的时候,用了一个“吵”。如果模仿《柳林风声》,我们可以让孩子通过“场景化”把语言变得生动。比如,描写一个水滴与水滴吵架的场景,用来表现春水奔涌的流动感。

用不同的动词,扩展句子

在《柳林风声》中,作者用动词刻画了河面上的波光,“摇曳”、“颤动”、“闪闪发光”、“明明灭灭”、“打着旋儿”、“冒着泡”,一下子就比“波光粼粼”这四个字的描写更为灵动。

春日里的万物萌发:双叙事线下的描写

经典描写:

在五味太郎的《小牛的春天》里,文字和图画其实是两条并行的线,“雪融化了,泥土露出了脸,草儿冒出了嫩芽,花儿开了,草儿长得很茂盛……”似乎都是稀松平常的春日景象。但在插图中,我们慢慢明白,那些景致的变换,实际上都是在一只小牛犊的背上完成的。

刚出生的小牛通体是白色的,随着它一点点成长,他白色的皮毛上长出了黑色的斑纹,对应的是“雪融化”、“泥土露出脸”这样的景致,直到小牛的耳朵重新露了出来,长出了一点点小角,寓意着春天再次来临,一年已经走完了它的四季,而小牛也长大了一岁。

观察基地:

公园或者小区里的一片草坪。

写作小贴士:

观察春天来临的信号,最好的方式就是带娃到经常去的公园(或者就在你家小区),找一片草坪,在春、夏、秋、冬分别拍一些照片,放在一起作比较,来观察它的变化。

雪融、黑土、嫩芽、粉嫩的花、绿绿的草,我相信这些元素是孩子们文字里春天的常客,那又怎么把它们写出新意来呢?

不妨模仿《小牛的春天》中的写作结构,引导孩子把四季轮回和生命成长相联系。

比如,刚刚经历了换牙的小朋友,可以写一写“嘴巴里的春天”。

刚出生不久后的小奶娃,牙床一片空荡荡,仿佛冬天里光秃秃的大地一般。萌出的第一颗小乳牙,就像春天来临之后,破土萌发的小树芽。随着萌出的乳牙越来越多,小朋友可以吃的食物也越来越多,被牙齿磨碎的胡萝卜是盛开的小花,韭菜是茂盛的小草……直到有一天,乳牙开始脱落,嘴巴里也过起了秋天,开始落叶。直到,第一颗恒牙又长了出来,春天再次光临。一晃,咿咿呀呀的小奶娃也长成了小小少年的模样。

我们可以不断启发孩子去联想,帮助孩子完成一篇充满新意的春日童话。

春日里的色彩:视觉化的语言

经典描写:

“咚、咚、咚哐啷咚——”

从前,春天女神

开动了织布机

麦子织成绿色

油菜织成黄色

紫云英织成红色

云霞织成白色

五个颜色的丝线

用掉了四个

只剩下

蓝色的丝线

“咚、咚、咚哐啷咚——”

春天女神

用它织成了蓝天。”

——《春天的织布机》金子美铃

观察基地:

江南一带。

写作小贴士:

油菜花的明黄、紫云英的粉紫,蓝天、白云,这样的景致在江南一带很容易看到。如果你带娃去踏青的目的地也刚好选在了江南,一定别忘了带他们去体会金子美铃诗句中的“色彩春天”。

以颜色描写春天,是春天小作文一种常见的角度。在金子美铃笔下,春天被比作一个会织布的女神,自然万物幻化成了不同颜色的丝线。

我们也可以试着引导孩子,去观察身边的春天,看看春天都有哪些颜色组成。

樱花的淡粉、梨花的纯白、连翘的嫩黄、嫩绿的春茶……也许风就是那个带着颜料盒的画师,它的手拂过的地方,都有了春天的绚烂。

根与春天:从小处切入写春天

经典描写:

“当冬天接近尾声,冰雪在阳光下开始融化。大地妈妈拿著蜡烛来唤醒根娃娃。

“醒一醒,孩子们。”她温柔地呼唤著,“起床的时间到了。你们睡够了。春天来了,还有事情要做呢。我给你们带来了剪刀、针线,还有棉布,你们可以做件新衣服。起床吧!等你们准备好了,我会打开通往地面的大门。”

根娃娃们打著哈欠、伸展四肢,然后愉快地爬起来。啊哈,春天快来了。”

……

“大地妈妈的篮子里装著各种顏色的棉布,每个根娃娃挑选了自己的顏色就开始做衣服。待雪草选了雪白的棉布,勿忘我挑了天蓝色,毛茛选了明亮的黄色,雏菊选了黄中带点红色的布,虞美人选了鲜艳的红色。

他们舒适地坐成一圈,开始忙碌起来,又剪又裁,然后把布仔细地缝在一起。他们边工作,边唱著所有知道的春天的歌谣。”

——《根娃娃》辛芘·冯·奥尔弗斯

写作小贴士:

很喜欢《根娃娃》这本小书,以各种植物的“根”为切入点,创造了一个“地下童话王国”,将春天来临,万物复苏、萌发的场景描绘得异常可爱。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描写春天的作文,也未必每次都要追求“全景”。

可以像这个故事一样,选取一个小角度切入,比如可以从一块冰里面的一滴小水滴来写。最开始,冬天太冷了,所有的小水滴都挤在一起;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它们慢慢散开来,活动筋骨,开始跳舞、唱歌,拟人化的把春天冰雪消融的过程描写出来。

又或者,写写柳絮,把柳絮比作一个顽皮的孩子,和路人恶作剧,钻到鼻孔里,钻到脖颈里,挠着痒痒,只为了催促你快快到春的自然里,享受春日的阳光。

总之,换一种思路,一种角度,就能为孩子的作文带来新意和灵感,也能将有关春天的小作文换一副新的面孔。

春天的小溪:如何观察、描写寻常事物

经典描写:

“一个个水泡飘走了。小螃蟹们也接连噗~噗~噗地吐出了五六个水泡。水泡像水银一般闪着光,晃晃悠悠地斜着身子,向上升去。

嗖地一下,一条鱼翻着银白色的肚皮,从他们的头顶上游了过去。

……

这时,周围一下子亮了起来,金黄色的日光像梦一般地,向水中投来。

随波而来的光网,在水底白色的岩石上,优雅而又缓慢地伸伸缩缩。水泡和碎小尘埃的影柱斜斜地排列在水中。

这一次,那条鱼冲破了那片金色的光芒,让自己变成了铁的颜色,在水底闪了一下,然后又像上游方向升了上去。

……

光的网摇荡着、伸缩着,花瓣的影子从沙子上面缓缓地划了过去。”

——《山梨》宫泽贤治

观察基地:

清澈的小溪边。

写作小贴士:

私以为,春日里,最好的踏青就是带着娃找个清净的山里住几天,到小溪边捉螃蟹、捉鱼,在溪水中嬉戏,慢悠悠地度日才是春游该有的样子。

那该怎么写游记呢?似乎每一次娃都觉得玩得挺开心,但一提笔却又觉得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写的东西。

那不如,看看宫泽贤治的这篇小童话吧。文字描述的是五月的溪底,以两只小螃蟹的视角,记录了一只死掉的小鱼。

这样的景致再平常不过了,甚至都不用特意到山里,随便一个公园里,带着娃在小湖边观察一阵子,就能看到有死掉的小鱼在水里沉沉浮浮。

但是宫泽贤治把它描写得充满了透明般的美感。

不同的动词,“飘”、“晃晃悠悠”、“向上升”、“翻着”、“冲破”、“闪了一下”,赋予整个文字以流动感,“金黄色”、“铁的颜色”、“白色”、“光网”,对于颜色的描写,赋予水底以梦幻感。

我们在引导孩子观察的时候,也可以多让他们留意细节,有动有静,动静结合,用细节把平常景象描写得更加生动。

可听·可看·可闻的春天:用五感介绍春天

经典描写:

“拱形的天空看上去很高,在那晶莹透明的蓝色映衬下,雪白的小云块像鸟儿张开翅膀在飞翔。轻柔的微风从沼泽地吹来,带来一种格外清新的香味,令人感觉到陌生。柯林始终挺着瘦弱的胸膛,吮吸着这股香甜的空气,他的大眼睛看上去像是代替了耳朵的功能,在倾听——倾听。

好多的声音啊,有歌声,嗡嗡声和叫唤声,”他说,“风儿吹来的是什么香味啊?”

“是沼泽地上正在开花的荆豆的香味,”狄肯回答说。“嗨,今天那里的蜜蜂可高兴坏啦。”

……

太阳温暖地照在他的脸上,好像一只手在亲切地抚摩他。玛丽和狄肯惊讶地站在那里注视着他。他看上去那么不同往常,因为一种亮丽的粉色爬满了他的全身——象牙白的脸上和脖子上,手上以及全身。”

——《秘密花园》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

观察基地:

郊外。

写作小贴士:

《秘密花园》中的这段文字,描写的是一个第一次“看见”春天的男孩子,他眼中的风景。

因为是头一次,在这个叫柯林的男孩子眼里,一切都是新奇无比的。所以,他也在调动全身的感官,不错过一丝一毫地,去感受春天。

在他的心里,春天不仅仅是可以看的,“拱形的天空”、“雪白的云”;也是可以闻的,“香甜的空气”、“开花的荆豆的香味”;还是可以听的,“歌声”、“嗡嗡声”、“叫唤声”;更是可以触摸到的,“太阳温暖地照在他的脸上,好像一只手在亲切地抚摩他”。

只有拥有不一样的感受,才能写出更为生动、丰富的文字。这样的感受,来源于调动五感,进行多方位的体验。

其实,孩子们学的古诗词里,就常用这样的方法。诗人笔下的春天是可以听的,“虫声新透绿窗纱”;是有触感的,“吹面不寒杨柳风”;是可以嗅到的,“踏花归来马蹄乡”等等。

当我们带着孩子踏青的时候,也要引导他们用五感去感受春天的变化和特点,然后再学着用文字记录这些感觉。

我一直坚信,语言的生动,首先应该来自于感受的深度。

就像《小王子》里所说的那样,“从没闻过花香,从没望过星星,从没爱过一个人”的红脸先生,也许“算不得一个人,而是一个蘑菇”。

如果把踏青春游,作为一次积累写作素材之旅,就一定要引导孩子用心感受。文字力、想象力,哪一个也脱离不开与周遭世界发生真实的碰撞之后的所感所思。

那就,趁着春光正好,带着一颗细腻的心,和娃到户外去撒野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1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