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制品雕刻历史
象牙本是大象的獠牙,质地坚硬,成分与骨头相似。象牙根据产地不同分为非洲象牙和亚洲象牙。非洲象无论雌雄,皆有獠牙,而亚洲象只有雄象有獠牙。因为亚洲象体型小,数量少,所以亚洲象牙更为珍贵。象牙颜色白皙且温暖,质地硬实且坚韧,在我国古代被誉为君子的象征,乃上等的雕刻材料和收藏佳品。
象牙和象牙制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最早的象牙制品是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约年前的象牙刻花小盅、鳥形匕首、象牙筒、象牙琮等。山东大汶口遗址也出土了距今有年历史的象牙梳、象牙琮、象牙珠子等器物。三星堆遗址在年和年两次挖掘过程中,共出土了80多根象牙,金沙遗址出土了根象牙,堆积如山。截至年6月,三星堆遗址中又出土了根(段)象牙和象牙制品,其数量之大和成品之精美令人震撼。
象牙雕刻历史悠久,从周代开始,象牙雕刻工艺从骨质雕刻中独立出来。《周礼·大载》中有记载,“以九职任万民”“饬化八材”。其八材为切珠、磋象、琢玉、磨石、刻木、镂金、剥革、析羽。“磋象”就是雕刻象牙工作。秦朝记载,《李斯谏逐客书》中劝诫秦始皇“明月之珠,垂于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汉唐时期,由于外域文明的输入和冲击,象牙雕刻发展缓慢,除传统的“拨镂”和“雕填”工艺外,并无其他飞跃式的发展。
宋代,为皇家生产御用工艺品的文思缘就设有专门的象牙作。宋代象牙制“鬼工球”,可谓象牙雕刻的极品。“鬼工球”乃是象牙雕刻数层甚至数十层的内套球,每一层都能独自转动,厚薄均匀,每层之间的空间细如发丝,平均只有1.2毫米。起初“鬼工球”仅能做到3层。广东牙雕技师将“鬼工球”作为传承经典作品。直到清代早期,广东雕刻工匠已经可以雕出多达十几层的象牙球,乾隆、嘉庆时期发展鼎盛,据记载一度能达到60层。
“鬼工球”每个球的表面有6个孔穴,每一层小球都能转动。笔者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集琼藻》展览中见过展出的有数十层之多。鉴赏是收藏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保存与传承。象牙制品由于原材料的特殊性,专业的收藏和保养更重要,需要被藏家精心保护。同竹器、木器一样,象牙制品的保存对温度和湿度有一定要求。
存放象牙制品的环境湿度以55%~65%为最佳,如果存放在玻璃柜或亚克力罩等封闭容器中,在干燥的环境中需要放置一杯清水,以调节局部空气的湿度。最适合象牙制品保存的温度约16~26℃。象牙的莫氏硬度为2~3,所以不论是象牙还是象牙制品,表面都需要加以仔细保护。象牙遇热水或者长时间浸泡易造成表面开裂甚至裂缝增大,在洗澡、泡温泉等情况下不适合长时间佩戴象牙制品。
穿着深色衣服时,要小心佩戴象牙制品,以免衣服脱色污染象牙,染色剂深入象牙内部后会无法清理。有的玩家喜欢使用植物油给象牙包浆,通常情况下植物油过多侵入象牙内部,会使象牙加速变黄。象牙表面长期接触香水、汗液等刺激性液体,则会让象牙表面失去光泽,变得黯淡,丧失欣赏价值。总之,象牙制品是一种珍贵的工艺品,我们应对其仔细保护和把玩,防止污染和开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