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象牙塔抒情走向社会性写实评中南大学
从象牙塔抒情走向社会性写实
——评中南大学非虚构写作课作品
晏杰雄
“非虚构写作”是近年来一个重要的文学概念,讲究在“个人性”与“公共性”之间寻得平衡,激活并拓展当代文学现实主义写作的深广度。社会现实为非虚构写作提供了母本与资源,写作者以此为起点出发,力图以真实人物在场的方式把握时代脉搏,探寻人性幽微,调控文学与社会的距离。中南大学开设非虚构写作课程,鼓励本科生大胆走出课堂,直接接触社会现实,进行更加客观、平实的文学写作,并展示非虚构强大叙事能力与共情能力,。下面三篇作品是从20来份课程作业中选出来的优秀习作,较好地体现了文学、传媒专业大学生笔触从象牙塔伸向广阔社会的努力,描述具体个性化,体现超越学生气的人文关怀,已接近社会作家非虚写作的品质。
陶玥竹《明长城上的守护人与神》以老人张鹤珊为对象,书写了他四十余年如一日守护明长城,为保护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而默默奉献的故事。作品语言明快质朴,结构清晰,文风简洁,叙事流畅且充满温情,自然流露人性的光辉。一方面,作者通过长时间的跟踪调查获取一手原始资料,突出展现了老人在多年守护长城的过程中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所获得的相关人生感悟,满足非虚构写作“在场”“行动”的基本原则。同时,文本对于细微之处的重视和描摹值得肯定,如对主人公面容的观察,对老人与老太相处细节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