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输堂,隐匿在关中乡间的国宝殿堂

宋代是我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特殊时代。宋代的建筑上承隋唐、五代,下启金宋元明清,使我国古代的建筑体系从隋唐时的高峰进入了成熟阶段。

北宋建国后的百余年间,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大兴土木,营造宫殿、衙署、庙宇、园囿的建造此起彼伏,造型豪华精美。而且各地攀比成风,大规模修建代表性建筑,今天我国各地有名的亭台楼阁基本上就是这一时期的杰作。

当时在营造的过程中,尤其是官方,那些负责工程的大小官吏贪污成风,使得国库日益空虚,无法应付浩大的开支。为了杜防这种贪污盗窃的现象,皇帝命将作坚和李诫编修一部建筑设计和施工用料的规范书。

编修之一的李诫,以他个人10余年来修建工程的丰富经验为基础,并且参阅大量文献和旧有的规章制度,收集工匠讲述的各工种操作规程、技术要领及各种建筑物构件的形制、加工方法,最终编成流传至今的《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其中记录的大木作和小木作就是中国古建木工领域的核心工种。大木作指古建筑房屋承重构件和拉结构件(柱,梁,枋、檩等)和斗拱的制作与安装,也可以笼统地指盖房子。小木作就是门,窗,天花、藻井、隔断、花罩等的制作与安装,也可以理解为我们今天的装修。

小木作可分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外檐装修在室外,如走廊的栏杆、檐下的挂落和对外的门窗等。内檐装修装在室内,如各种隔断、罩、天花、藻井等。

我们今天在国内随处可见大木作古建筑的精品,如庙宇、殿堂、楼阁等等。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建筑就是山西五台的南禅寺大殿,始建年代不详,重修于唐建中三年。后世的宋金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古建存世的数量也很多。但是我国存世的小木作建筑精品就比较罕见了。位于陕西西安鄠邑区渭丰镇祁村的公输堂就是一处为数不多的小木作建筑精品。

关于公输堂的来历,最初源自宗教。元代天历年间,山西太原府祁县南渠里小汾村人李金荣创立了圆顿正教分支的白阳三会,人们尊称李金荣为“教主”。明初,山西移民进入陕西,白阳三会势力发展到了陕西关中。

到了明永乐年间,关中户县的白阳三会的教会弟子单四爷为了纪念祖师的功绩,打算兴建一座法堂。他选中了户县渭丰镇祁村的一块地,于是单四爷组织能工巧匠,历时十一年,最终建成了白阳三会的法堂,取名为源远堂。

白阳三会源自民间宗教圆顿正教,圆顿教自认为圆融了诸宗诸法,尽管圆顿教被定性为邪教,但是它在当时的民间拥有众多的信徒。圆顿教依附佛教,所以作为白阳三会法堂的源远堂就用木作建筑通过它的图案、造型、色彩等方面,来表达他们的宗教理想。

源远堂既是"白阳三会"的法堂,又是供佛的礼拜殿,殿内原有佛像尊,因此又被称作“万佛堂”。

源远堂坐北朝南,原有建筑依次为木牌楼、照壁、山门、头殿、东西侧殿、中殿、后殿和客房。建国初期,这些建筑还基本保存完整。源远堂有一副对联:“法堂巍巍雕刻若得公输巧,圣象翼翼彩绘似有道子能”,以盛赞源远堂的建筑精美,可以比得上鲁班,绘画技法可以和吴道子媲美,所以法堂建国后改名为公输堂。

今天的公输堂仅存最后一进院落,其余建筑已荡然无存。而小木作建筑的精品就藏在这最后一进院落的主殿中。

公输堂小木作建筑思想源自古代“无生老母,真空家乡”的民间宗教理念。所谓的“真空家乡”就是天宫。营造公输堂的明代木匠们,结合这一教义,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技艺,把虚幻真空的概念,用实在的建筑形式表现了出来。

今天公输堂仅剩的主殿面阔三间,每间外檐都设有极其精细的六抹透花隔扇门,门额上饰以出五跳斗拱,斗拱上又置异常华丽的重楼。

公输堂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座佛堂而已,所以处处显示着宗教的意涵,比如六抹隔扇门的门楣上福禄寿三星的图案,门楣的宫窗、吊板、拉板上面的龟纹、回纹、万字纹、海棠纹、莲花等,下面的飞罩、地云、门额、格扇分别用高浮雕、浅浮雕、影刻及剔底浮雕等手法雕刻着各种和宗教相关的图案。

公输堂内的二门有八块镂空板门,这些镂空的格扇门板,全由许多木制小构件拼装而成,上半部的镂窗纹样就有四种之多,均由各种不同形状的花朵组成,每朵花都堪称雕刻艺术珍品,一个很小的套锁梅花在不用任何粘合剂的情况下,由二十四件形态各异的花瓣拼装而成,全部镶套穿锁,合缝严密,浑然一体,精巧至极,堪称一绝。最初的花心位置均镶嵌一颗明珠,犹如满天繁星,更增添了天宫楼阁的豪华景象与神秘色彩。

公输堂的小木作建筑,是以箱体结构为搭接穿连方式,将精雕细刻的木构件结合成天宫楼阁式建筑,楼楼并列,阁阁相连,楼阁的宫窗、吊板、栏扳金属格穿套刻,上万件构件,件件相套,层层组合,层层叠叠,气象万千,交织出密集的几何形图案,这种格板套合的箱体结构,是一种少见的独特结构方式,不易变形。被称为“中国微缩艺术的绝唱”。

公输堂作为宗教的法堂,堂内的穿堂部分要保证人们的正常宗教活动的需要,用料的高度可宽度都比较大。而天宫楼阁就处于穿堂的上部,是按照正常建筑约三十分之一来建造的。当初建造的工匠们,巧妙地把缩小的建筑并架于空中,形成天宫楼阁。

整个公输堂主殿内部由藻井、天宫楼阁、穿堂和佛道帐四大部分组成,展示了一座巨大的天宫阁楼式宫殿群的整体形象。在中国的古代建筑中,以小寓大的建筑手法司空见惯,但是像公输堂这样巧妙地利用小木作模型的是很少有的。

公输堂主殿内的阁顶为斗八藻井或斗四藻井。而天宫楼阁的建筑极富变化,天宫结构是由自下而上的六个层次组成,最下层为搁架,向上一次为垂挂平台、斗拱平座、阁楼底层、阁楼二层、阁楼三层,最上为藻井。有各式繁复精巧的重楼、三重楼、角楼等,堂阁多达栋。阁与阁之间以飞廊连接。

公输堂虽为木雕,由于刻工异常精细,虽是木雕,却给人以象牙雕刻之感。所雕刻的花看起来一点也不死板,非常具有灵动性,很有生机。

公输堂天宫楼阁及藻井为国内现存小木作精品之一,殿内的藻井多层多样,模型多以油漆彩绘,沥粉贴金,红、黄、黑三色为主。其中油漆采用“紫龙罩”工艺,彩绘则用的是“卧金点翠”法。

而彩绘采取以旋子彩绘为主、熔旋子、苏式和彩玺绘于一炉的形式。它们之间交相辉映、蔚为奇观。其中的仙草花卉、山水人物、龙凤呈祥等融合在一起。体现出了佛道儒三教的内涵。由于彩绘用沥粉贴金,故立体感强,变化多端,五彩辉煌,经久不退。公输堂近六百年彩画的地丈无起皮、沥金无崩裂现象。

公输堂虽是由民间的工匠营造完成,但是小木作里面隐含着很多的数理关系,像三黄锁、四季花、五色莲、格窗的个数,楼阁的层数,包括门的开法等等,处处透出科学和哲学的各种关联。公输堂其实就是一本非文字形式的古典名著。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天宫楼阁仅以文字材料的形式存在于宋代《营造法式》中,只有“法式”文字图样而没有实物模型。直到公输堂的发现,文字中的天宫楼阁才以实物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它不是小玩艺,而是具有科学性小木作建筑精品,这在我国是绝无仅有的,是体现一千多年前《营造法式》中天工楼阁的孤品实物。

公输堂雕刻之“精”,结构之“巧”,造形之绝”,彩绘之“细”。无论是从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还是从艺术价值来说,都是国内独一无二的瑰宝。

公输堂历经六百余年,和国内其他古建筑一样,也面临着木构件残损、微生物病害和木框架的稳定性严重降低的问题。彩绘层也普遍存在烟熏、变色、灰尘覆盖、虫蛀、糟朽、地仗层脱落、颜料层脱落等病害问题,亟需进行科学修复保护。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紫龙罩”和“卧金点翠”等传统工艺已濒临失传。

好在国家并没有忽视公输堂面临的严峻问题,已经组织专家团队对公输堂进行维修,期待公输堂以新的面貌再次面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920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