箸为何又叫筷子小小一双筷子,包含了多

“箸”为何又叫筷子?小小一双筷子,包含了多少中国智慧?

汉字,是五千年华夏文明最具有标志性的“图腾”。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那么,今天我们就从“箸”谈起,聊聊筷子的文化,以及背后蕴藏的中国智慧。

从“箸”谈起

箸zhù筷子古代的名称。《说文》:“箸,饭蒓也。”段玉裁解释说:“蒓者倾侧意,箸必倾侧用之,故曰饭蒓。“蒓”是倾斜的意思,筷子在吃饭的时候一定是倾斜着才能使用的。

“箸”在古代大多用竹子或木头制成,所以字从“竹”。“箸”在春秋战国时期也称为“梜”,《礼记·曲礼》:“羹之有菜者用梜。”

段玉裁注:“谓箸为梜。”羹里有菜的就要用“梜”把菜夹起来吃,这是从“箸”的功能角度进行命名的。

到了明代,“箸”被称为“快子”,明朝人陆容所著的《菽园杂记》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

明朝人李豫亨在《推篷寤语》中说得更明白:“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

明朝江浙一带的人比较迷信,船家很忌讳说“住”、“翻”等字眼,船“住”就意味着抛锚了,“翻”船则更是身家性命难保。

因为“箸”与“住”同音,“幡”与“翻”同音,为了避免说这两个音,就要找别的词来代替。跟“住”相反的是船开得快,所以“箸”就被称为“快子”,希望船能够快行。

因为“快子”的说法流行时间比较长,一些知识分子也跟着称呼“箸”为“快子”,慢慢地人们也就不知道“快子”的原来名称了。

康熙之后,“快子”写作“筷子”,这一称呼就逐渐在全国确立了它的地位。现在除了中国南方有一些方言还称筷子为“箸”之外,全国大多数的方言都称“筷子”。

“箸”的悠久历史

“箸”的使用历史非常悠久,相传商纣王时就已经开始使用箸了,《韩非子·喻老》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的“箸”是用象牙制作的,其奢靡的程度可想而知。

一般的平民使用的大概是用竹子或木头制成的两条长条器具。汉代以前,吃饭主要用手抓食,箸只有在夹菜时用,汉代以后吃饭也要用箸。

《史记·周亚夫传》:“上召亚夫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箸。亚夫心中不平,顾谓尚席取箸。”

皇帝召见周亚夫,赐给他食物,只有大块的肉食,没有细切的肉,又没有放筷子。他心里很不舒服,就向掌管宴席的官员要筷子。周亚夫只要筷子,没有要别的餐具,可以推知箸在汉朝人的饮食行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筷子是东亚文化圈的一个独特的标志,也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其故乡就在中国,这是汉民族先民留给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

筷子背后的中国智慧

筷子不仅是用来吃饭夹菜的,而且也是礼仪的体现,使用要收放有度,讲究不少。

筷子不能握得太下,一般握在离尾部四分之一处。那样筷子不容易掉落,而且可以夹到离自己更远的菜。也不能握得太上,特别当同桌有老人长辈时,切不可超过他们握取的部位,以示尊敬。但小孩则可另当别论,小孩手指劲道不足,握得太靠上了容易掉落,可以握在筷子中部。

吃完离席时,筷子不能搁在碗上。如果是去做客,这样做说明你没有吃饱吃好,主人会不高兴的。如果你吃完了但别人还没有吃完,你没离席,这时你把筷子平搁在碗上,意思是在等人家,这是讲礼仪的表现。

另外,筷子不可直插在饭碗里,那和在香炉中插香差不多,是犯忌的。也不能斜插在碗里,那样很难看,不雅观,而是要比齐平放在饭碗旁。

如果要正正规规削一双筷子,那是挺有讲究的。如长度就有特殊要求:必须七寸六分。据说这不是随便定的,而是代表了人的七情六欲。

不仅如此,筷子下头略小叫筷头,要削得圆圆的;上头略大叫筷尾,要削成四四方方的,寓意着天圆地方。

筷子做成这样子,当然不是故意做作。太长太大、太短太细手指夹着不好用,夹菜也不方便,而七寸六分长则恰恰合适。

筷尾方的,铺在桌上不会滚动;筷头是夹菜的,圆溜溜的不会伤嘴巴。因为筷尾略大,不用搁在桌上时,筷头和桌面有点距离,保证了卫生。

看似一双简单的小小筷子,却如此科学,不能不佩服我们祖先的聪明与睿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940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