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本世间俗物,却登大雅之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承着许多吉祥元素,各种文化符号和图腾的具象化,不断延伸演化成琳琅满目的吉祥之物,其中之最受欢迎者,非如意莫属。如意此物,最早可追溯到东汉,由笏和搔杖演变而来,也是寻常日用之物,因可至人手不能至处,挠之可如人意,故名“如意”,俗名:痒痒挠。“骚杖”,即是俗话说的“老头乐”或者“痒痒挠”;即南宋吴曾引用的《音义指归》中的解释:“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削做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背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笏(读:护),是古代君臣在朝堂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一般用玉、象牙制成,可以在上面记事,功能相当于现代的记事簿或者备忘录。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翻译家借用“如意”这个词语来翻译梵文,如意对应的梵文是“阿娜律”。而且古人解释道:如意的形状与篆文“心”字相似,所以文殊菩萨会拿着它。在古代的石窟壁画中,与维摩辩论的文殊菩萨通常手持如意,说明如意也是佛教法具。而道教文化,如意是宫观和斋醮科仪坛场常用的法器之一。到了魏晋,谈玄之风大盛,名家们身着宽袍、手执如意谈论玄学,气度潇洒。这种潇洒气度延续到唐朝,如意便增加了灵芝纹、卷云纹、心形纹等,更具艺术性。唐朝《晋书·王敦传》记载:孙权曾得到一柄如意,“每酒后,辄味魏武帝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诗人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中有:“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约五代时期,云头如意开始出现,云头如意相较爪型如意更为美观和精致。明清之时,如意盛行,玉如意发展更是达到鼎盛,演变为一种艺术品,甚至连头部的弯曲回头之状,也被赋予了“回头即如意”的高深内涵。如今之如意,其形如心、如云、如芝,长柄宛曲,一柄在握,赏心悦目,成为雅俗共赏,雅俗乐用的饰品。如意彻底成为了一种寄托美好的吉祥物,不仅本身变得广受青睐,而且寓意也更加多样化。《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修真器用章》载:“如意黄帝所制,战蚩尤之兵器也。后世改为骨朵,天真执之,以辟众魔。”此如意也许并非今之如意,但在古代,如意确实被用作防身器物,也被用于战争中指挥作战之物,所以如意在人们心中具有辟邪的效果,被赋予了政通人和、诸事顺利、兆示吉安的美好寓意。如意虽简单朴素,却道出了人们心底的声音——事事如意,因而成为人们情感的寄托和佩戴、送礼的吉祥之物。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或工作、或感情、或家庭.....不如意者难免,但只要我们以最乐观和最不服输的心态来对待生活,自然便可“如意”随身。注:配图源自网络,仅作欣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980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