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雕刻作品的鉴定

据我国古代文献的记载和对20世纪70年代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犀角骨测定,我国古代曾经有过的犀牛属苏门答腊犀(双角)和爪哇岛犀(独

角),又称"苏门犀"和"爪哇犀"。明清时代中国的犀角料均来自于苏门答腊和爪哇。由于犀角来源稀少,价格昂贵,在古代即出现有不法商人为图利所驱,以水牛角冒充犀角出售之事,此"恶习"至今不绝。现在市场上,我们有时也看到有假冒的犀角制品,主要是来自西藏的牦牛角或野牛角。据传,在西藏墨脱一带,还有犀牛生存。于是,假冒者取西藏牛角来冒充,初涉收藏者易受骗。

犀角从外貌看,其色有黑褐色、深棕色、嫩黄色之分,整段犀角近角尖一端的三分之二部分是实心的,近角根端的三分之一为空心管状,整段犀角的空腔与实心部分之比与象牙相似。其纹理较粗,平剖可见一丝丝的条状纹,截断面有极细小的如鱼子般的颗粒,古称"粟纹"。牛角有螺旋纹,纹理粗细不一,这是用肉眼可以识别的。

在古代,人们不光用貌似犀角的动物兽角来假冒犀角,而且还以劣质犀角来冒充优质犀角。其作伪方法有几种∶一种是给它加上外包装,即将质优的犀角剖成薄片,粘贴在质差的犀角的表面,以次充好。更有甚者,把犀角薄片粘贴在牛角上,以假充真。另一种是对色泽理想、但纹理欠佳的犀角进行加工,将其置于热水中煮软,然后进行拍打,使其纹理变得规整漂亮。经此种方法处理过的犀角已是煮熟过的,不再是生犀。还有一种是对色泽不理想的犀角进行人工染色,由此变得"色质优美"。

对于上述的几种作伪方法,明代人已掌握鉴别的方法,曹昭《格古要论》中曾有记载∶对于第一种作伪的情况,"可验底面花儿大小远近,更于侧畔寻和缝处,可见真伪"。对于第二种作伪的情况,可察看出其"有粟纹不圆者",这是因攒打以后所造成的。拍打虽然使表面的纹理变得规整了,但同时却使横断面原来很自然的粟点受到挤压变得不圆了。对第三种人工染色情况的检验,可见其虽色泽好,但"无云头两脚,黄黑连处纯黑而不分明"。明代人的这些检验方法我们今天仍可借鉴。

犀角的色泽就整体而言,从角根到角顶并不完全一致。犀角顶端的颜色一般都较深,而中部和下部的颜色则逐渐变浅,此乃因犀角顶端的结构较中下部更为细密,故其色也愈浓厚。部分犀角顶端的颜色甚至可接近于黑褐色,中部和下部的色泽则近于棕红或棕黄色。除去角尖和角根,中间所剩的这一段是犀角料中最好的部分,一般雕制犀角杯等作品,均取这一段为之。雕制圆雕人像,一般用整段的犀角,从角顶到底根部,其色泽的变化由深到浅逐渐变化的,过渡非常自然,没有明显的界线。后世有人用人工染色法仿制的犀角,从角顶端到根底部的色泽虽也有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却显得生硬,深浅颜色之间的过渡极不自然,有明显的分界线,由此可以来辨别犀角的真假。

犀角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19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