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3招,打破锚定效应的局限,避免社
前两天突然收到一个大学同学的结婚请帖,结婚对象却让我感到蛮惊讶的,因为还很清楚记得她在宿舍里对我们说:“就算全世界只剩下他一个人男人,她也不可能嫁给他。”结果,5年过后他们准备携手踏入婚姻的殿堂了。
说来人还真奇怪,曾经一眼就很讨厌的人,多年以后还能成为一家人;而有些人相处了大半辈子,突然有天却发现根本不是一开始认识的样子,和自己想象的相差甚远。
这让我想到了简.奥斯汀同名小说改编的《傲慢与偏见》电影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和男主达西在舞会初次相遇时,因达西看上去有些高冷傲娇的样子,让伊丽莎白对他产生严重的偏见,并在整部作品中持续很长时间,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误会。直到几年后,他们经历种种的考验,伊丽莎白才摘掉有色眼镜,意识到自己对达西产生的偏见,发现他美好优秀的人格,才没有错过这样一段爱情。
那为什么伊莉莎会对初次见面的达西产生如此严重的偏见呢,据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见面,45秒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而且这个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不管是好还是坏都是很难再去改变人们已经留在脑海里的印象,它会在以后的判断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在心理学中我们把这样的现象称之为“锚定效应”。
那“锚定效应”是什么呢?它会在我们的社交中带来哪些影响呢?接下来我将结合现实和电影,谈谈社交中有哪些隐藏的“锚定效应”,并通过三个方法论减少它对我们在社交中的影响。
01、“名利场”下的社交模式,深深陷入“锚定效应”产生的负面行为之中
“锚定效应”是诺贝尔经济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年提出:是指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简单的来说,就是人们常常会因先入为主的思维做出的第一决策,但往往第一印象接受的事物是单方面的信息,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从而在这个限定的条件下做出的决策行为会产生优先效应,并不真实可靠。
比如在有一次采访中,拍摄《少年的你》的导演曾国祥坦言,第一次见易烊千玺是17年的夏天,当时就觉得他话很少,都是两个字回答,也不看你,像个乖乖听话的小孩子,所以后来也认定他不适合小北这样的问题少年,压根就没考虑让他饰演这个角色
现在我们可以很准确的断定曾国祥导演当初的想法是大错特错,易烊千玺凭借导演认为不适合他的“小北”角色,获得了影帝,得到了圈内圈外很多人的认可。当初,曾国祥导演仅仅依靠自己的首次印象,通过年龄、穿着、举止、谈吐等便肯定一个人的内涵和个性,其实就是受人际交往中的“锚定效应”影响了自己的判断。好在,后来因缘巧合无意间又看到千玺照片,觉得他长开了,有了男人的味道,才考虑让他试试,不然我们又会错过一个好剧的诞生了。
那么在电影《傲慢与偏见》主人公伊丽莎白身上的“锚定效应”是怎样的呢,又带来了哪些影响?
伊丽莎白第一次在舞会遇见达西,却无意间听见宾利跟他提及伊丽莎白,并给出不错的评价,达西说:“她的长相尚可忍受,没有漂亮到让我心动的地步。”她便觉得这个人太傲慢了,便跟朋友讲,就算达西拥有整个德比郡,自己也不愿意和他跳舞。当她听见军人伟翰说自己父亲曾经是达西家的管家,并在临死前许诺给他一个牧师职位,但达西却无视了父亲的遗愿,认为达西在嫉妒他。这个时候伊丽莎白完全相信他的话,并对达西产生严重的偏见。得知达西刚刚把一位朋友从鲁莽的婚姻中拯救出来,而原因是两个人不门当户对。伊丽莎白便马上认为是他拆散了大姐和宾利,所以当达西向他告白时,她觉得他不仅伤害了自己自尊,还是对自己的屈辱。在“锚定效应的刺激下,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越来越深,所以不管达西自己怎么向她解释,她更愿意相信别人对他的评价,因为她从第一次见面听到达西的话,便认定他是一个傲慢不靠谱的人,从此无论达西做什么,她会在第一印象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评价。
在交际中,我们更倾向于以初次的印象来评价一个人,这种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便无法重来。比如说,在公司里一个同事很热心肠,经常愿意帮助别人,喜欢分享,所有人对他的印象都不错,可是有一次他因为工作繁忙而拒绝了一个人同事的要求,抱怨了一下,结果大家就因为这一件事认为他之前的好人都是伪装出来的,对他的好感也大打折扣。
在我看来,第一印象会严重影响我们对他人做出正确的判断,单纯依靠片面的信息,自己以为是怎样,就认定是怎样,一旦形成这样的定性思维后,便不会再主动去深度思考,其实这些都是“锚定效应”所导致的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锚定效应”很微妙的隐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人都忽视了它的存在,从而被它操控,致使人际关系中常常不顺,产生负面情绪,不仅影响事业的发展还危及家庭和谐。“锚定效应”也是心理学上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由于它的存在将取决于我们处事的态度及事件发展的走向。
02、社交的表象下隐藏了不为人知的秘密,从一个有趣的实验清楚的看到我们的行为是如何被“锚定效应”绑架的
《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认为,一般肉眼看的见的道都不是真正的道,若是人们过度执着于我们眼前能看到的事物,就相当于是画地为牢,把自己困在一个圈子里无法挣脱。
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未必能理解这一点,感性总是更容易取代理性的思考,因此事物的本质常常被人们忽视,不自觉的强化自己脑中已形成的信息和认知,然后便盖棺定论,这一过程就导致了“锚定效应”的趁虚而入。
然而这种“锚定效应”心理一旦寄居在一个人的身上,就会使人养成一种惯性思维,而且极难被外界打破的;有时间“锚定效应”即使在没有外在明显特征或者比较的情况下,也依然发生,它是受我们潜在意识的影响。
从《傲慢与偏见》中其他的社交场景里,我们可以发现“锚定效应”不仅仅发生在主人公身上,而存在于绝大多数人身上,并让人无意识的做出一连串不可以思议的事。
伊丽莎白的小妹,在第一次见到韦翰,就被他英俊的外貌所吸引是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甚至不顾家人的安危要跟他私奔,无论父母、家人怎么劝说也无济于事。简与宾利虽然在舞会上一见钟情,后因宾利的离开,便认定对方是不爱自己的表现,和其他大多数人一样歧视自己的家族地位。达西的姑妈第一次找伊丽莎白谈话,仅仅因为她出生贫寒,且妹妹与人私奔便认定她如果和达西在一起,就一定会做出有辱家门声誉的事。她们都是凭借自己固有观念和认知,对眼下发生的事做出主观的臆测,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所以才会做出如此荒唐的举动。随着时间流逝,误会解开的那一天,才发现当初自己做的那些举止是多么愚蠢。
事实上她们并不清楚自己当时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行为,被“锚定效应”牵着鼻子走,还津津乐道宣扬自己的功绩,即使后来发现自己愚蠢的行为,也依然没找到背后真正的原因,如果再遇到类似的事也会犯相同的错。
记得五年前表姐带了一个男朋友回家,家里人听说她男朋友是离过婚的人,便坚决反对。姨妈认为离了婚的男人都不是好人,一定给不了表姐幸福,她根本还没有去了解,只因社会上普遍这么认为,便草率的做出判断。事实上,表姐后来和她男朋友过得很幸福,她男朋友脾气好、有上进心、包容她对她家人和朋友都特别好。
一个人在做出判断时,或多或少都会受“锚定效应”的影响。姨妈在接收到“离婚男人”这个的信号时,条件反射出来的都是负面情绪,可她并没有直接接触和了解过表姐的男朋友,也谈不上什么第一印象,她根据自己过去固有的认知,断定所有离过婚的男人都不怎样,以致于强烈反对表姐跟他在一起。后来姨妈给我们讲,还好当初表姐的坚持,不然我们就错过了这么好的女婿。
因此,“锚定效应”的产生来源于两种途径:第一印象和自我固有认知。
当遇到一件事情需要做出判断时,“快思维”会依据以往自我固有认知做出暗示和判断,并搜罗更多证据、事例来佐证这个的观点。但无论是第一印象产生的锚定,还是自我固有认知产生的锚定,都需要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凡事三思,千万不要快速下结论、做决策。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通过2组数字“数字实验”,证实了人们易被“锚定效应”影响,而做出与真实相差甚远的决策。
①不用任何计算工具,请你在5秒钟内估计这个算式的值,看看你估计的值有多准。
1×2×3×4×5×6×7×8=____?
②请你将一张纸从中间对折,再对折,折叠次以后的厚度大概是多少?
实验表明:①的正确答案是,而得到的平均数是,几乎所有人的结果都偏小和真实值相差近倍。②你的答案是多少呢?一张纸的厚度大约0.1毫米,那么折叠次后的厚度是:1.27×公里,相当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的倍。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锚定效应”的逻辑和套路是:“你的答案是我做主”,要在短时间内计算那么长数字是挺难的,但在5秒内我们容易得到1×2×3×4的数值,于是这个数字就是人们接收的第一信息,也就是“锚定效应”中的“锚”,以此来估算结果,所以导致和真实结果有很大差距。折叠纸的时候,我们第一印象是纸很薄,所有次,也不会厚到哪儿去,所以最后的估算值也基于初次几次折叠印象,这就是“锚点”。
三国时期,一位著名谋士叫庞统,其号“凤雏”,与“卧龙”诸葛亮齐名。但他早年投奔孙权时,却遭到了拒绝,因为孙权第一眼看他觉得太丑了。孙权认为,自古以来,有才华能成大事的无一不是面如冠王,身材笔挺,这样相貌丑陋的人有什么才华,遂驱逐出去,庞统无奈之下投奔了刘备,帮他建功立业。
所以我们在人际交往当中,不要以偏概全,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绝大多数人会忽视“锚定效应”,容易被表象所影响,思维被它操控,做出下意识的决策。当我们在“锚定效应”的控制下,做出的判断往往与事实存在巨大的差异,为了我们在生活中不被其所左右,我们应深刻认识并有意识的去进行刻意练习,以减少“锚定效应”带来的负面行为。
03、如何减少“锚定效应”在社交中对我们的影响,结合《傲慢与偏见》和现实生活,掌握三个方法做出正确的决策
没什么比做决策能力更困难,因而也更珍贵了。——拿破仑
我们都知道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最后摆脱了“锚定效应”的影响,摒弃了自己对达西的偏见,从而获得了自己理想的爱情。那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不被它所控制呢?
一般“锚定效应”的形成分成三个阶段,第一收集信息,第二整合信息,第三做出决策,三个过程逐步递进,而非突然。如果我们要想跳出这个“怪圈”,需要应用相应的办法。下面我分享三个方法,希望能够帮到大家跳出“锚定效应”的坑。
①注意“狭窄框架效应”,用广角镜头,看全景式的画幅
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塞勒,曾提出“狭窄框架效应”这个概念,是指我们有时为了做某事而做某事,因此会陷入很窄的框架中,而忽略了达成目的的其他可能。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明明有两种或以上的选择,但因为把注意力太集中在其中一种可能性上面,从而做出的决策往往会影响全局,所以“狭窄框架效应”就产生了。
19世纪英国不动产继承法规定,家庭的不动产继承归长子所得,伊丽莎白一家5个女儿,意味着一旦父亲去世,她们就可能被表哥赶走的可能,所以当伊丽莎白的母亲,得知自己的女儿伊丽莎白拒绝了表哥的求婚时,非常愤怒,甚至要跟她断绝母子关系,来逼迫伊丽莎白为家族的利益接受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
其实伊丽莎白的母亲仅仅是不想财产落到表哥手里,自己全家人日后依然可以继续住在这栋房子里,要达到这个目的,她完全可以不用牺牲女儿的幸福,她可以让伊丽莎白自由的选择自己的伴侣入赘到家中。可她完全顺着事件发生的轨迹去想问题,就把自己框死在这个问题里面了。
如果我们面对问题,始终盯在一个点上,很可能错过其他最佳解决问题的途径,丧失很多机会。这个世界上任何事都是多维度的,即使它是有框架的,但是在这个框架里面也有不同的面,一扇门行不通,走的不出去,不妨转过身,看看另一种可能。
有一次郭麒麟在出席一个活动的时候,很多记者采访并向他提问:“如果和曹云金遇见会向他打招呼吗?”一般正常人的回答就是“会或者不会”,但这样的回答可能会被各路记者拿来做文章,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狭窄框架效应”的陷进,还好高情商的郭麒麟懂得这个逻辑,没有往坑里跳,而是这样回答记者的:“父亲说见到了就应该打个招呼”。
如果我们就能很好的理解“狭窄框架效应”,那么我们能避免陷入“锚定效应”中去,也就能更加全面的看到一个事物的发展全态,更不会局限于一个会带来负面情绪的解决办法。
②避免“皮格马利翁效应”,降低自己的心理预期,形成个人独到的视觉
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用象牙雕刻了一座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形象,他对此产生了爱慕之情,祈求爱神赋予以生命,最后这座雕像真的活过来了。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把这种由期望而产生的实际效果现象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心中怎么想,就会相信事实就会如此,那么他的行动就会受其心里的暗示和影响,再加上一些有权威人士、影响力事件发生在上面,就会直接误导自己往所期待的方向去发展论证。
由于今年疫情影响,很多公司都开始裁员减薪,闺蜜也很不幸被裁员,于是在家处于待业状态。后来她想着反正最近工作也不好找,要不就报个班学习提升下,结果咨询了学费要2万,她便给男朋友说自己钱不够,以为男朋友会很支持,结果男朋友反而说她一天想的多,不好好去找工作,还花那么多钱学的到什么,以为自己刚毕业?闺蜜气的跟男朋友大吵了一架之后,最后分手了。
其实这就是人际关系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起作用,我们每个人都无意识都对别人创造了一种期待,用自己构建出来的方式去感受别人,但人与人的关系是彼此协商共同维系的。于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时间我们的确活在自己的幻想状态中,以为我们期待是什么,人们就会成为什么样。
因此我们要避免“皮格马利翁效应”,只有降低自己的心理预期,才能要清楚的认识到“锚定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会影响到我们最初收集信息是否真实,我们可以去期待好的结果,但不代表你做的或者看到的表象都是你以为的“好事”。
在“皮格马利翁效应”中,我要清楚的知道这只是自我期待心理,并非事实,要学会理智去看待,不要活在自我意识里,而忽视外界本身的情况,从而影响我们真实的判断。
③警惕“峰终定律”,为社交做出理智判断,实现个人优质的交友圈
当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大脑要时刻保持警惕,要产生怀疑态度,多维度去思考,科学方法去论证,多问自己几个问题,看看是否掉入“锚点”之中,设置一个报警器,监视自己对信息的筛选是否有误。人们也常常为了说服自己的一个结果,便会不自觉找更多理由来论证自己的话和思想,即使不相干也会强扯在一起,其实这是受“峰终定律”影响。
诺贝尔奖得主,心理学家DanielKahneman经过深入研究,发现人对体验的记忆,由两个因素决定:高峰时的感受和结束时的感受,这就是峰、终定律。通俗的说,就是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最后能记住的只有过程中最强烈的感受以及结束时的感受,往往我们在做判断时也会受他影响。
在《傲慢与偏见》中,因为伊丽莎白在舞会上一开始便注意到与众不同的达西,结果却听到他背后议论自己的不好,使得整场舞会下来令伊丽莎白最不爽最在意的事件就是达西的评价,因此受这个影响而认定达西的傲慢,掉入到“锚定效应”中,即使后面达西所有的善意之举,故意的示好,在她看来都是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已。好在最后,伊丽莎白认识到自己这一缺点,而没有错过这段感情。
在现实生活的社交中,“峰终定律”时刻影响着人们的心态变化,比如,我们我时候会特别在意和谁在一起做事;在公共场合亮相的时候,站在我们身边的是一个什么级别的人物;交朋友的时候会去打听这个人是否取得什么成绩。因为我们常常会记住一个人最闪光、耀眼的时刻,而判定这个的好坏。这也是当下为什么会有很多青少年盲目追星,最后翻车的情况也不少,大跌眼镜,觉得自己当初看走了眼。
人的记忆是有限的,总能记住最显著和特别的事件,但我们并不能仅凭脑海中的记忆去评判一个人,因为我们记住的往往是他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一个人有多种角色,不同的面,所以我们不能受“峰终定律”的影响,固定了我们的思维。
行为是态度的结果,而态度的形成取决于我们的认知,前面讲了“锚定效应”主要是第一印象和自我固有认知产生的偏见,因此一个成熟的思考是不会被“峰终定律”欺骗,做出武断粗暴的决策,让自己落入社交的“锚点”之中。我们要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理智判断,多维度思考,再做出判断和决策,减少社交中的“锚定效应”。
写在最后
《傲慢与偏见》的时代背景让她们每天不得不在社交里游刃有余,即便如此,还是不免掉入“锚定效应”的陷阱里,险些错过影响她们一生的幸福。在现代,网络社交的兴起,我们透过屏幕更容易感性的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以自我心理决定着那个不曾见面的人是我们所期待的样子,然而现实却狠狠的打了脸。
“锚定效应”就像空气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却常常不被人重视。它是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或许我们不能完全制服它,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办法正确对待,减少由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希望以上三个方法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都不被“锚定效应”所操控,在人际交往中做出正确的决策,获取幸福的秘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