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家田迎人构成主义的浮雕
本文转自:北京晚报
油画家田迎人与构成主义艺术家的共同点在于多重身份,“构成派”绘画大师们大多跨界兼职,其代表人物塔特林、罗钦可、佩夫斯纳、李茨斯基等,人人都是绘画、雕塑、建筑、摄影等领域的多面手,而田画家不仅画画,也搞雕塑和设计……艺术史上的跨界人才很多,但是按照比例计算,显然构成主义一派占得先机,无人能敌。造成20世纪初叶“构成派”成员一专多能的原因是,构成主义的理论要求艺术对社会生活有其实实在在的价值和功用。
俄国构成主义运动发起者弗拉基米尔·塔特林(年-年),父亲是一位工程师、母亲是一位诗人,他把父母优秀的遗传基因发挥到极致,创造了集工程师的“实用”和诗人的“意境”为一体的“构成派”。作为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绘画浮雕》和《塔特林塔》(又称《第三国际纪念塔》),尤其擅长研究和利用“各种物质材料”的“文化”属性,下面我们会以实例说明。什么是构成主义艺术特点呢?简言之,就是让造型艺术成为纯时空的构成体,用物质实体来代替幻觉并形成新的理性观念,让新技术、新材料、新组合来成就新艺术。这种新艺术以“生产艺术”的形式为社会服务,它对当时的工业设计意义重大,提倡艺术家走进工厂,主张“将艺术家改造为设计师”。在创建“构成派”之前,塔特林曾经结识抽象派画家马列维奇,这位至上主义奠基人克服地心引力的大胆——“我的新绘画完全不属于地球”,在相反的方向上给他以启迪,诱发了他创立强调当下的构成主义的想像——“此时此地”。他相信只有触觉才是生命的鲜活感觉,因此“我们不再能够相信我们的眼睛,我们正在让眼睛服从于触感”。年,28岁的塔特林来到巴黎,专程拜访他仰慕的毕加索,内心渴望着成为其助手,虽然这个愿望没有实现,但是毕加索用铁皮、木板、纸片等实物材料制作的作品,让他大开眼界。塔特林自己心血来潮想出一个“构成主义”的词汇来,想必也是受到毕加索立体主义艺术的影响,而他本人要建立的艺术体系叫做“新的现实”,那是一种纯粹的、绝对的形式艺术,所谓“构成”,不是指客观物象的构成,而是彻底的抽象形式的建构。对比立体主义艺术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构成主义流派强调“真实空间中的直实材料”的运用。塔特林的作品《绘画浮雕》,是他的实验性艺术品的典型,撇开了传统绘画材料——画布和颜料,改用实物来代替,打破了二维与三维空间的界限,在一块木板上钉上竹片、皮革、金属片和铁丝等,通过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复调演奏,让我们感受不同质感的物件呼吸的节奏,那是一种诉诸视觉和观念的全新语言,带给人们一种伴随着触感的全新观感。
构成主义的另一位创始者亚历山大·罗钦可,既是美术家、雕塑家和摄影家,同时也是新艺术博物馆馆长、应用艺术学校掌门、前卫杂志创办人,其激进的看法有点吓人:“绘画已死,艺术家应同时具备画家、设计家和工程师的三重任务”。罗钦可尤其喜欢采用“仰视”或“俯视”的方式构图,而他采用偏激角度的理由和目的是:“为了指导人们以新的观点去看事物,必须先拍相当普遍的物体;以完全不期然的角度的位置去拍他们熟悉的东西,而以一系列不同的观点去拍摄他们不熟悉的事件……”他还将技术上的细节,如“对角线”的角度之类交代得非常清楚:“……描述现代生活最具教导性的观点,是那些由上、由下的在对角线上所拍到照片”。说起来真是一种奇妙的巧合,油画家田迎人的黑白油画《半空中的雍和宫》,正是以“俯瞰”的视角来描绘这一身份特殊的寺庙,它是清王朝雍正皇帝的停灵之地,也是乾隆皇帝出生之邸、因而叫做“龙潜福地”,而一种视角的选择恰恰是观察和认知世界的态度,非同小可。“半空中”的建筑给人的感觉也很奇特,它预示着芸芸众生超凡脱俗的渴望,抑或是显露着达官显贵高高在上的轩昂……总之,田画家为精心构图而事先踩点,一次次驱车在北二环道路上往返,用相机拍摄下素材,然后才走进画室,在画布上建造她的“空中”寺庙,庄严,华丽。
我们不能错过,还有一位显赫的构成主义大师安托万·佩夫斯纳,他是出生于俄国的法国画家、雕塑家、建筑史家,其雕塑代表作《安宁的圆柱体》、《椭圆形壁饰》,追求纯粹的艺术效果,同时讲究“功能上正确的形式和结构”。他的不朽名言在建筑界不断被人们引用,用以说明什么是真正的建筑艺术:“自行车棚不过是一处房屋,而林肯大教堂才是一座建筑(见《欧洲建筑概观》)”。显然,“房屋”与“建筑”不可同日而语,从实用物件到艺术作品有一段不大不小的距离,抹平这个差距的人就是构成主义艺术家。还是让我们用艺术家呕心沥血的制作来举例说明,油画家田迎人创作的《紧密·坚固》,只是一红一白——两个不锈钢材质的几何体物件,但是它们用特殊的、有意味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一个“结构派”完美的、典型的雕塑。我们可以将这个雕塑作品看成是科技时代的海誓山盟,握在一起的双手或挽在一起的双臂带着金属的质感,引申为精神意义上的莫逆,坚不可催;也可以把它想像成一种特殊的生命情感的纽带,相互缠绕,彼此支撑,以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方式亲密共生……
当我们欣赏“构成派”杰出人物——画家、雕塑家、设计家李茨斯基,以实用为目的的招贴画和杂志封面设计时,例如他创作的广告图案《用红色楔形打败白色》(年),就马上会想到油画家田迎人,带有构成主义风格的那些同类作品,诸如书籍《大运河的浪花》封面设计、电影海报设计《几维鸟》和《自行车运动员》以及插图《白马》等。值得我们欣慰的是,构成主义强调“为社会服务”和“实用为目的”的艺术宗旨,为现代艺术家的跨界发挥打开了一扇大门,使艺术的服务功能、商业功能和社会功能得以最大化成为一种可能。李茨斯基在平面设计和展览设计过程中,发明了属于他自己的设计元素——“视觉标点符号”,即采用水平线、对角线、半圆和椭圆等,来切割和划分视觉语言的段落和重点。同样,田画家也在她独特的空间叙事中,选取最具代表性和冲击力的视觉符号,并起到一种强烈的指代作用,产生煽情效果。看吧,一只刚刚出生的小小几维鸟,稚嫩的眼神,鲜润的羽毛,它面对的女主人也在与它定睛相望,她们俩命中注定的缘分即将揭晓……还有那匹雪白雪白的骏马,王子一般肩披着飘逸的长发,他低垂下高贵的头颅,正在接受一位手捧玫瑰的童贞少女的祝福……不难看出,田女士选取的视觉形象都是天底下惟美的元素,带着深深的情愫。正如李茨斯基所说:“艺术家用他的画笔构造一个新的符号。这个符号不是已经完成,或已经存在于世界上的任何东西的可识别的形式,它是一个新的世界的象征,是建立并且存在于人心中的方式。”——惟真正的艺术能够走进人们的心灵,让人生的岁月变得充实可爱,充满着新奇的发现和感动……
回顾艺术史,在构成主义艺术流派诞生以前,没有一个艺术流派曾经放下位居象牙之塔的身段,在“服务社会”的意识和“生活实用”的观念上,留心思考并付诸实践,且真正做到身体力行。“构成派”的绘画、雕塑和建筑大家们,个个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建设性”的理念,而艺术家理应成为一个社会美好生活的“建设者”。构成主义理论将艺术分为“三个纬度”:一,生活中的艺术;二,技术中的艺术;三,生产中的艺术。他们对物体性质、结构和体积的重视程度,明显超过以往的视觉艺术家,而从色彩的角度看,白、红、灰、黑——这四种颜色的搭配和运用,大体是构成主义的一种标配。而偏巧,油画家田迎人也是喜欢并善于使用白、红、灰、黑的艺术家,前面说过的雕塑作品《紧密·坚固》就是鲜明耀眼的“白、红”搭配,而她的抽象油画《五十度灰》则是优雅迷人的“灰、黑”组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