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湖区探险记金埔族与尼亚姆韦齐族的风俗
导语:金埔族与尼亚姆韦齐族
此区值得一提的种族有两支,分别是金埔族和尼亚姆韦金埔族是移人乌尼亚姆韦齐的外来民族,他们自称祖先是贵族,居住地从乌尼扬比南部向西延伸到廓喀洛区,范围相当广大。
据他们自己说,由于不断遭受猡黎族的侵犯,大约二十个雨季,亦即二十年前,他们偕同邻族廓侬果族和米亚族离开恩古鲁、乌桑加区,迁移到图拉以南的基皮里区。
如今他们已经扩张到东边的火源和西边的乌尼扬比,在尼亚姆韦齐族的许可下拥有土地。在这些地区,移民所遇到的障碍并不多,他们先去拜访苏丹,奉上一件小礼物,取得定居许可,然后以他们自己酋长的名字为村子命名,不过原来的地主仍然保有对这片土地的权利。
金埔族所建筑的村落都有坚固的栅栏,他们蓄养牛,种植高粱、玉米、粟米、豆类、黄瓜和西瓜,村民显然很穷,因为大部分人都裹着兽皮;他们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和商人交换少量的奴隶与象牙,有些人则旅行到海岸区。金埔族的邻邦认为他们并不老实,而据阿拉伯人所说,图拉的苏丹马颇喀拉很喜欢“侮辱人”。
金博族最出名的特征,是用针将太阳穴务的头发到用毛之间的皮肤撑高,然后以针尖朝开几道平行细线,金埔族人的外表期黑而丑盾,以弓箭、长矛和插在皮腰带里的短刀作武器:有的族人颈上戴者编法奇特的干草项链,另些人则在额上系着一条白色牛皮一这是不折不扣的野蛮人饰品,也是非洲民族的特色。金埔族的语言和尼亚姆韦齐语并不相同。
拥有土地权的尼亚姆韦齐族是中非这个区域最典型的种族,与其他种族相较,他们比较勤奋,也懂得从事商业活动,因此远比有亲戚关系的其他种族优秀得多。
光凭尼亚姆韦齐族的外貌,就知道非洲内陆的这个区域没有高山。尼亚姆韦齐族人的皮肤通常呈深褐色,很少像西奥族与南边奴隶种族那样黑得仿佛稀释的墨汁,尼亚姆韦齐族的类黑人特征远少于东海岸的闪族人种,但皮肤会散发臭气,尤其在运动后或情绪激动时更为明显,这点说明他们的血统与黑人种族关联甚深。
尼亚姆韦齐族人的头发非常鬈曲,新头发长到四五英寸长就分叉鬈卷,通常卷成绺绺或租或细的发卷,然后像流苏般垂挂至颈项,额头部分往后杭,这种风格类似古埃及或现代的何腾托族(南非土著)男人下领的胡须稀疏而短,他们不留鬓须,如果上唇长出髭须面未拔除,也显得十分稀薄。大多数男子与几乎所有的女子完全投除眼睫毛,脸上但乎也很少长细毛,一般人的体型高胖,妇女乳房下垂十分明显。这里很少有人拥有纤细的腰肢,唯称得上瘦削的人若非少年、病人,就是没东西吃而挨饿的人。
据说尼亚奶韦齐族很长寿,他们力气大,不缺野蛮的勇气。该族的标记是沿太阳穴刻出两小行刀痕,仿佛有人在该处拔火罐似的,这种黥面过程是请友人操刀,以匕首或锋利的刀片从眉毛外缘-直划到脸颊中心或下颌,如此刻出两条平行线,有些人的脸上还有第三条线,甚至是由三条细线组成的带状粗线,位置从前额中间到鼻梁骨。男子喜欢黑色线条,通常以木炭上色,而女子则偏爱蓝色,有些妇女还在眼睛下方刻出垂直的疤痕,作为脸上的一种装饰。
尼亚姆韦齐族不像其他南方部落般将牙齿磨成锯齿状,却将两颗大门牙的内侧锉去,造成门牙正中央的三角形或楔形空隙,妇女且拔除下排正中的两颗牙齿。不分男女,都把耳垂撑得很大。在乌尼亚姆韦齐区的许多地方,穿兽皮的人比穿布料的普遍,只有苏丹和富人才穿得起布料衣服。妇女穿的是海岸区常见的长布料,裹住身体之后有的紧兜在胸部上方,但大多数是扎在胸部下方,家里比较穷的妇女用一块方巾或软皮遮掩胸部。
女子下身穿着及膝短裙,质料也是布或皮革:未婚少女从不选盖赤裸的胸部,小孩子则多半赤身露体。和东非其他地方样,做母亲的用普皮襄着婴孩,然后以皮带子缚在背上。尼亚姆韦齐人最喜欢的装饰品是珠子,尤其以红珊瑚珠子、粉红珠子,以及纽伦堡D制造的“鸽子蛋”蓝色大陶瓷珠子最受欢迎。
尼亚姆韦齐族人的颈子上垂挂一串串珠饰,搭配海岸区买来的贝壳圆片,以及本地产的新月形河马牙,男子的胡子长了,也串上红珠子和七彩珠子。族人的手腕上戴着黄铜与红铜的手镯,前臂上有沉甸甸的大线圈,有时上臂还戴了象牙饰环或--支装在象牙匣子里的刀片;他们的腰上束着金属线圈,以头发或纤维做成的绳子绞紧线圈;脚踝上挂满了袖珍铁铃与细铜环,或叫“桑波”的铁环。旅行时,尼亚姆韦齐人以山羊角吹号,羊角以绳索绑在旅人的右肩,行走时自然垂挂在左侧;许多尼亚姆韦齐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背着小一点的山羊角,倒不是用来吹号角,而是在中空的羊角里盛装一些经过巫医“认可”的小东西当作护身符。
本文系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