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取经,原来与盲人摸象的佛教故事有
唐朝初年,玄奘法师来到长安大总持寺拜见年近八旬的住持慧迁大师。慧迁是隋朝初年六大高僧之首慧远的弟子,研习《十地经论》长达十二年,是地论学派的一代宗师。
《十地经论》,是佛教世亲大师根据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言论亲自撰著的重要释论,是后来大乘教义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对经文中“三界唯心”的论点,世亲大师做了极为精妙的发挥。
可就是这么精妙的经论,来到中国却发展成南北两道,这与《十地经论》最初的翻译有关系。当时的翻译家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之间出现了不同的见解。
玄奘西行竟然是为了这个原因
后来在弘扬这部释论的过程中,两人观点不同,所以他们的弟子因此分为南道、北道二派。
而两派争论的重点是当常与现常之争,即佛性是“始有”,还是“本有”。北道派认为,众生的佛性必须成佛后始得,当果而现,后天所有,即佛性后有,必须长期修行,才能成佛。这就是“当常”之说。
而南道派地论师反对这种说法,主张众生的佛性与生俱生,先天而有。同时,佛性虽本有,仍需精勤修习,离染显净,方可成佛。这就是现常之说。
而此次玄奘来京城就是为了向法常、僧辨两位大德请教。而两位就是北道派学说的继承者。
为求得佛法真谛,依然西行
玄奘听了两位大德的对《十地经论》的见解,趁机说:“我们为什么不去请南道派大师讲一讲呢?”
法常、僧辨这两位摄论学派的代表人物,很是为他的大胆提议吃了一惊:多年来,摄论学派与地论学派(南道)的观点虽然针锋相对,但都是隔空交火--各自在百度百家号上著闻阐释自己的学说,几乎没有过正面交锋、当场激辩过。
曾经师从多人的玄奘,博学旁通,很少有门户之见,所以他继续提议说:“大总持寺住持慧迁大师,乃地论学派的一代宗师。我们可以直接去向大师请教。”法常、僧辩两位法师犹豫了片刻,还是点了点头。于是,三人走出大庄严寺,向西边的大总持寺走去。
能从大师的言谈举止中获得知识
大总持寺与大庄严寺都是皇家寺院,规模相当,只有一墙之隔。三人说话间就到了大总持寺。
远远的,他们看到年近八旬的慧迁老僧满脸微笑,站在门口前的台阶上。他就像预先得到了通知(高僧都具备这种修行),所以提前出来迎接玄奘他们的造访。
见礼寒暄一番之后,四人进入方丈之中的会客室,室内茶桌上,已经燃着一炉檀香,四杯清茶分主客各就其位,似乎在等待他们的到来。难得,这位前辈高僧真的能未卜先知,早已知道了他们的到来?
主客落座,慧迁大师端起茶杯,淡淡一笑,颇有意味地说道:“请用茶。同一锅茶汤,看看你们各自能品出怎样的味道。”
天哪!老禅师连他们的心思、来访的目的也通过喝茶诠释出来了。
既然如此,玄奘也不再犹豫,一股脑地将自己心中的疑惑通通倒了出来:众生的佛性是始有还是本有?第八阿赖耶识是妄还是净?地论师与摄论师纷争百年,究竟谁是谁非……
没想到,慧迁大师总是笑而不答,一个劲儿请他们喝茶。等三碗茶汤进肚,老人家说道:“老僧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登塔了。三位是不是有雅兴陪我登高一望?”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尽管满心疑惑,玄奘他们还是客随主便,随着慧迁大师来到了巍峨耸立的木塔下,开始登临这座高达三百三十尺的佛塔。
慧迁老和尚指着塔外的景色说:“最初,站立在高塔脚下的时候,我们的视野只能局限在大总持寺的范围之内。随着我们步步登高,眼中所看到的范围越来越宽阔,而我们到达高高的佛塔绝顶,不但偌大的长安城尽收眼底,而且连终南山的翠华山峰,西边的咸阳古道,东方的骊山之姿,都看的一清二楚。
同样的道理,对于佛教经典,我们每个人戒、定、慧三学的修学程度不同,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玄奘恍然大悟:“原来,老和尚不回答他们的提问,而让他们前来登塔,是为了让现实说法。”
佛教的戒定慧三学是智慧的开端
盲人摸象的故事
慧迁大师突然说道:“群盲摸象的故事,想来你们都耳熟能详吧?”
自从佛教传来中国,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曾听说过这个故事:
昔日,国王让一群盲人摸象,然后报告大象的模样。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首先报告说大象像一根弯曲的车辕,摸到大象牙齿的人说大象长得像长长的木杵,摸到大象耳朵的说大象长得像簸箕,摸到大象脑袋的说大象长得像一口大鼎,摸到大象肚子的说大象如同一面墙壁,摸到大象腿的人说大象是一根柱子,摸到大象尾巴的说大象像扫帚……每一个盲人都理直气壮、坚定不移地认为自己是唯一正确的,而其他人都错了,彼此争论不休。
慧迁老和尚问:“你们想过没有,佛陀为什么要在佛典中反复讲述这个简单的故事?你们谁还记得那位国王最后所说的偈子?”
我们何尝不是生活中的盲人呢!
玄奘博学强记,所以随口诵出:
诸盲人群集,于此竞争颂;象身本一体,异相生是非。
慧迁大师点点头说:“或许我们都觉得那些盲人可笑、可怜、可恨,其实,不管是在学习佛法上,还是社会生活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盲人’。我们的知识是片面的,认识是局限的。就算是你已经把一个方面的事物研究得十分透彻了,可是对于世界或宇宙而言,还是等同于‘盲人摸象’。
所以,我们永远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少得为足,不要以偏概全,不要以自己的管窥之见否定其他。”
随行的僧辩法师不禁脸红了起来。他双手合十,向慧迁大师深深地鞠躬,道:“老和尚教训的是,晚辈知错了。”
电视剧中的玄奘
慧迁老人却说道:“你何错之有?不但你没有错,连那些盲人也没有错。”
“啊?”众人心里不由得惊叫一声。老和尚莞尔一笑,接着说:“从他们的角度来说,他们都是对的。每一个人的认知虽然有局限,但经验与知识是可以积累的。若是将所有盲人心目中的‘大象’组合起来,他们也就‘看见’了真正的大象。
因而,在修学佛法、追求解脱的道路上,我们必须谦虚,包容,不偏激,不固执己见,就能一枝一叶地掌握真理的大树,一锹一铲挖掘出隐藏的规律。”
为求佛法,玄奘发下大愿
慧迁老和尚说:“这与我们的经典翻译现状有关系。佛教东来六百多年,虽然前辈们翻译了大量佛典,但依然缺失很多。尤其是新兴起的大乘佛教,更是缺乏系统、完整的引入。”
玄奘若有所思,说道:“若是能完整系统地将大乘瑜伽行派的著作翻译过来,大家能够得见全豹,自然而然就不会固执己见,各执一端,出现盲人摸象的事了。”
慧迁老和尚欣慰地说道:“这就要靠你们年轻人发奋努力了。”
佛法无边
玄奘说:“老和尚,您要学僧敢于担当,学僧将来也要等您的印证才行呢。”
慧迁笑道:“玄奘,你放心,老僧我虽然看不到你慧日临空的盛况,但不会抱憾。老僧要先到兜率天弥勒内院,听弥勒尊佛讲经说法去了。”
说完,慧迁老和尚一一与大家告别,吩咐侍者为他准备一盆热水。老人家沐浴更衣,在佛前焚香之后,双腿盘起,结跏趺坐,脸上洋溢着一种安详、怡然的微笑……
慧迁大师入灭了。
玄奘因此下了西行取经的决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