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风情七彩南非洲系列CONGO
《刚果河与刚果盆地(六)》
(流域内多样的生物~3)
非洲老纳主讲的《四海风情》南非洲部分,虽然没有急风骤雨,却也是点燃了四海侨胞对大非洲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的
俾格米人头大腿短,长得精瘦,人人都腆着大肚子,肚脐眼凸起鸡蛋大小的肉疙瘩。肤色比其他黑人略浅,呈浅棕色,头发也没有别的黑人那么卷曲,
因此深受歧视。直到今天,当刚果人嘲笑一个人笨的时候,仍称他为“曼布提”(斯瓦西里语,俾格米人的意思)。
历史上,他们曾是非洲中部地区的主要居民,在班图人大迁徙时一部分被同化,其余则被排挤到热带森林深处。殖民者入侵后,又遭到残酷屠杀,人口锐减。
尼格利罗人男子狩猎,女子采集。用猎获物与邻族换取必需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没有私有观念,财产归集体所有。
年岁最大和最聪明的人被公认为族长。血统按父系计算。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能歌善舞,歌舞均有节奏鲜明的音乐伴奏。
氏族是俾格米人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男人以氏族为单位进行活动,没有私有观念,过着原始穴居生活。
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没有数字和时间概念。俾格米人脸上画着简单的花纹,身背自制的长弓短箭,出入热带原始森林。
俾格米人用芭蕉叶、棕榈叶当衣料,用象骨、甲虫、羚羊角、龟背壳等做项链、手镯等。由于经常有游客光顾,俾格米人也学着穿起了衣服。但他们所穿的衣服都是游客所赠,自己并不会制造。
他们将采集到的各种野果子捣碎,把汁液与妇女的乳汁混合在一起做化妆品。因野果种类不同,颜色各异,所以,配制出的化妆品五颜六色。
俾格米妇女喜欢浓妆艳抹。她们在脸部绘上几何图形,以增加美感,驱妖祛邪,用来表示吉祥美好。俾格米人盖房不用砖瓦和沙石,他们就地取材用芭蕉叶或棕榈的枝叶,搭成高1.5米的椭圆形简陋茅屋。
茅屋按小群落整齐有序地搭建,各家独立又户户相连形成一个圆圈,长老的住房位于圆圈的中心。森林里光线暗淡,小房屋隐蔽在高大的植物中,容易躲避野兽的袭击。
各家茅屋面积五六平方米,屋中间的石头上生者着一堆火,上方架着一个泥罐子,树干横在地上当凳子,墙上挂着弓箭、兽皮、象牙、羚羊角,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家什。
平日一家睡在用兽皮和杂草铺就的地上。尽管生活简陋,俾格米人却自得其乐,他们远离城市的嘈杂和战火的纷扰,在密林里建立了自己的“桃花源”。
俾格米人善于围猎,他们的听觉、视觉和嗅觉十分灵敏,是捕猎的高手。如果一只蜜蜂在距离他们10米外飞过,他们能准确地说出蜜蜂的种类和雄雌。
俾格米男子擅长打猎,喜欢集体围捕大象;女人在家采野果,挖树根。
俾格米人喜欢盐,爱吃白蚁。白蚁出洞,预示大雨降临。每当天气闷热,下雨之前,俾格米人就去找出洞的白蚁,一边捉一边吃,津津有味。
喀麦隆俾格米部落的一位长老介绍说:“吃白蚁对身体有好处。平时不下雨,我们就用烟把白蚁熏出洞。”
俾格米人一般在8至9岁时生理机能就已经发育成熟,开始过性生活,并生儿育女。他们实行一夫一妻制,十几或几十个家庭结成一个或大或小的部落,劳动果实由德高望重的部落首领统一进行平均分配,过着氏族社会式的生活。
俾格米人把森林视为“万能的父母”。他们不允许砍伐生长着的树木。枯干的树枝能用来取暖或做饭。
曾经有一支西方探险队到达俾格米人居住区,因为随意砍下树枝而被愤怒的俾格米人赶出了居住区。
俾格米人濒临绝种的危险。有些当地人错误地认为,吃了俾格米人的性器官能增强体质和力量。歪理邪说驱使他们犯下残杀人类的罪恶的勾当。
现在中部非洲各国开始注重保护濒临灭绝的俾格米人。但是,绝大多数俾格米人仍然依恋祖先的生活方式,喜欢继续过封闭的原始生活。
作为现存世界上最大的狩猎采集族群,俾格米人在维持人类文化多样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族群多活动于偏远森林地区,流动性强,人口普查数据缺乏并且信息来源不明确,因而无法做到精确确定该群体的数量和实际地理分布范围。
但可以肯定的是,自西向东从刚果盆地到维多利亚湖,该族群在中非九个国家的热带雨林中均有分布,人口却只占该地区总人口极小的一部分。
西方专家表示,“这是一个非常贫困、备受忽视的族群,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失去了曾经的林地、生计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生存及文化延续遭受着严重的威胁。
研究他们分布的位置及人口数量等具体数据,是维护原住民正当权益,保障其文化和土地安全的重要手段。
战乱和现代文明的推进正在导致他们的文化灭绝。
好,今天关于《刚果河与刚果盆地(四)》(流域内多样的生物~3),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下篇中将继续为大家讲述刚果盆地的故事。谢谢大家!
(“非洲老纳”20余年非洲传奇经历,恐怕世界上少有人有,也没有几个人有勇气去经历。)
更多精彩的南部非洲风土、地理、人情和历史演绎,敬请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