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适合做学问的大学

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捐助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19/content_20138493.htm
高招办请回答--本期高校:南京大学南京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是首批“工程”、“工程”、“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和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国际化排名南京大学位列第3,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位列第5,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排名位列第6。南京大学还是C9高校联盟中唯一没有合并其他学校的高校,坚持原汁原味内涵发展,文理见长、新工科发展迅速,入选双一流学科数达15个,学科评估A类学科数21个,均位居全国高校第6位,被誉为“中国最适合做学问的大学”。采访嘉宾李浩:南京大学招办主任01、南京大学最吸引考生的特质是什么?陈志文:李老师,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你眼中南大吸引考生的特质是什么?李浩:一所大学的特质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历史文化、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特色,我想更是一种精神、一种象征,或者是一种感觉。正像很多人第一次走进南大校园,与曾经的梦想发生碰撞的感觉。在江苏,很多人看南大都是怀着敬仰的心情,因为它不仅是江苏的一个符号,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品牌代言”。在近代中国发展的整个历程中,南大及其前身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它是中国现代科学的发祥地,培养的代代英才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就是说,南大的发展与我们的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南大的这种感觉,它不需要也不乐于或者不善于自夸自话,而在于别人来体会。所以,作家张嘉佳对母校的一句评价非常能引起社会对南大的一种共鸣。他说,南大就像一座象牙塔,它是有光芒的。陈志文:我也分享一下90年代第一次走进南大的感受。南大作为文理综合大学,我认为它比中国任何一所大学都优秀,我也会跟很多考生家长讲,南大不会耽误你们家孩子。我曾经带过很多学校的实习生,我印象很深的就是南大学生培养得扎实,能力拓展性也特别强。举个小例子,有一个上市公司叫视觉中国。李浩:创始人柴继军。陈志文:对,他是南大中文系学生,到大二改学新闻学,而他最后的工作却是摄影。中文、新闻,最后摄影,他竟然在摄影行业越走越远,甚至将视觉中国做成上市公司。这个发展的底子是在南大打下的。我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只能说“扎实”。李浩:这种扎实源于文理综合性大学的平台与资源,特别是我们尊重学生兴趣,鼓励他们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南大在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教育中,一直保留着通识为基、通专融合的传统,鼓励学生在本科阶段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打破学院学科的框架束缚。我们的专业培养不定型,同样对学生的发展也不设限。比如,不是物理学院只培养物理学家,化学化工学院只培养化学家,而是让他们未来无限可能。在支持母校发展的一项活动中,柴继军讲过他的创业故事。灵感就是做图片记者期间积累下来的多张照片,他要让它们持续发挥生命力和价值。正是这样孕育无限可能的通识教育和多元培养的办学特色,让很多像柴继军一样的校友快乐地干着自己感兴趣的事业。陈志文:所以说,南大不只是灌输学生知识,或者培养某种技能,而是鼓励学生在不断的选择中学习和探索新知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本领。而这一实践,你们又提升为“三三制”培养体系。李浩:对。大学的人才培养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是拍脑袋决定的。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任务,是社会责任的直接体现,更是自身发展的核心动力。“三三制”是在多年践行“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的“四个融通”理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通俗讲,“三三制”就是将大学四年分成大类、专业、培养三个阶段,把多元阶段分为学术、交叉、就业三条发展路径。那如何实现他们之间转换呢?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专业转入和准出机制。也就是为每个专业设定1-2门的专业准入课程,同时设定40个学分的准出课程,通过开放%的课程实现学生在自我规划中专业和发展路径%可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讲,“三三制”还来源于我们80年代就开展的大理科班培养模式,就是以重点学科为依托,按学科群打基础,以一级学科分方向,学生在四年学习中通过“多次选择、逐步到位”的方式在4个方向的9个专业中任意选择。所以,大理科班被Science评价为中国大理科模式的首创者,早于中国任何大学的通识教育学院。02、本科生院和新生学院并行以熔炉工程落实立德树人任务陈志文:我注意到,南京大学将要建立新生学院和本科生院。我的理解是,现在高校都开始强调通识教育和大类培养,南京大学实际上不是今天赶时髦,而是几十年以来一直在进行着这样的培养模式。那设置这样学院的目的是什么?李浩:在年推出“三三制”培养体系的时候,南大就开始做大类招生,主要是一个学院一个招生类。年我们又做了大类招生联动改革,推动跨学科大类招生。比如,把学科相近、专业培养基础相同的数学、物理、天文和大气四个学院的专业都并在数理科学类进行招生。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工作,在大类课程建设上需要尽快形成更多的优质学科平台课程,在学生专业选择上需要尽快建立更加稳定专业的学业导师队伍,在日常教育管理中需要进一步增强大类学生的归属感等等。特别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我们以推进“熔炉工程”为契机,提出“融合发展”的重要理念。通过本科生院等机构调整促进职能融合,通过资源整合促进育人效能。我们将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强化本科新生更加宽厚的基础;以师生成长与创新共同体为载体,提高他们多元的选择的能力;以新生学院建设为平台,推进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工作。根本目的,就是为级新生及未来学生打造个性化适应性学习模式、内涵式层次化成长模式、融通式全面型育人模式、通达式全方位环境模式。03、南京大学的强基计划实施优势明显陈志文:今年实施的强基计划和南大之前开展的拔尖计划有天然的契合,我注意到你们的招生人数也紧随清北,人。南京大学的强基计划有什么特别之处?和刚刚您谈到的大理科班有什么区别?李浩:南大推进强基计划的过程非常顺利,从教育部今年1号文件发布之后,我们与相关院系用了10多天时间就提交了招生和培养方案。为什么会这么快?因为南大一直是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的排头兵,90年代初期我们就开始做国家文理科基地,而且数量仅次于北大,位居全国第二位。同时南大也是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实施的主要高校。南大在基础学科研究上有着雄厚的实力,入选的八个专业都处于评估A类学科中;同时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上也有着丰富的经验。而强基计划与拔尖计划都是定位于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但两者也有一些区别。一是选拔方式上,强基计划更加突出报国志向,在高考阶段单独批次选拔对基础学科“真爱”的考生,而拔尖计划则是统招选拔和入学后二次选拔两大类。二是培养机制上,强基计划更加突出专业兴趣,在录取专业学科范围内进行本硕博衔接培养。三是学籍管理上,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单独编班,并随着动态考核进出实行严格的学籍调整制度。陈志文:也就是说,南大在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上已经有着近30年的实践和探索,而且颇有成果。这也让我意识到,南大为什么有着严谨的学风。我们都知道南大是国内最早将SC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的高校。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莫大的推进作用。我个人觉得除了您强调的培养方式之外,还有扎实的学风,应该是南大毕业生发展后劲足,或者发展长远的一个重要原因。04、基础学科创新是最本源的创新陈志文:是否可以给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要搞强基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相对而言,目前考生可能更加倾向于工程技术、经济金融、计算机和大数据等应用型学科。李浩:确实如此。我记得我当年选择大学专业时候,大人都会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那时基础学科确实是更多考生的首选。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建设、大国制造、强国智造的推进,工科专业因为社会需求量大而成为考生报热门。但其实,基础学科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对国家而言,它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对学科而言,我们之所以缺乏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卡脖子”就卡在基础学科上。对大学而言,本科是拓宽基础、积累知识、探索志趣的重要阶段,所以基础学科往往是综合类高校的“标配”。对于学生而言,基础学科深造率、出国率,以及成为复合型人才的机会更多。还有些考生认为学基础学科太枯燥。其实,计算机、电子、工程、经济、金融等等这些专业往往对数学、物理有很高的要求,本科阶段的基础仍是主要部分。考生需要对专业课程有充分的认识,否则可能会有受挫感,不能适应学习。陈志文:我们注意到,很多大学名字里有“理工”二字,很多工科大学后来改名叫理工大学,这就是要打牢基础的“理”。只有做好基础学科,才能实现工程技术的突破,这也是国家重视基础学科的原因之一。从这个角度出发,未来致力于基础学科的学术研究人,社会地位、影响力,甚至待遇都不会低。我记得任正非先生曾说过,为什么华为在5G上会领先,就是因为华为至少有多个数学家、多个物理学家、多个化学家、还有多位专门在基础研究的专家,再有6万多名工程师。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基础学科对华为创新的重要性。重大技术突破必须要有强大的基础学科做支撑,就跟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要回到数学是一个道理。同理,金融、经济等最后拼的也是数学。一般公众往往只考虑将来怎么找工作和待遇问题,但我觉得学好基础学科后就不必太担心和焦虑。李浩:经常会有考生问,什么叫理科,什么叫工科。我想,理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基础学科,更侧重探索新知识,而工科更侧重解决新问题。新问题是我们生产生活中实际碰到的,而新知识是我们所未知的。所以基础学科具有更宽的研究领域,也更具挑战性。基础学科是最本源的创新,从人才培养的规律来看,在人生关键时期打下扎实的学科基础,未来才能有更广阔的选择空间。比如学好数学,将来可以在计算机、人工智能、金融等方方面面都能胜任。学好化学、生物学,将来从事环境、生命科学等也会更加从容。物理学更是材料科学、电子信息、集成电路等专业的重要基础。从学科自身发展来看,基础学科特别具有延伸性,比如基础学科融合形成的交叉学科是目前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基础学科与工程技术的结合等等。但无论是哪种交叉,基础学科始终是根基。所以说基础学科是创新的本源,也是大学人才发展的创新之基。这也是今年国家为什么推出强基计划的原因。目前,不少人仍把它作为升学的一个捷径,这与初衷相悖。强基计划是对于原有基础学科人才选拔的一个修正,绝非升学捷径。陈志文:自主招生是进入名校的“旁门”,虽然一年最多只招2万多人,但是大量的培训机构和中学将其视为捷径,极力地要从这个门挤进来。自主招生取消,培训机构是最不乐意的,就一直宣称强基计划就是新的自招。各个中学也来不及转换轨道,惯性延续。我在很多公开场合表达过,强基计划不是自主招生的升级版。李浩:是的。有一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764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