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象牙塔不在,初心亦难寻

今年两会,代表们呼吁教育改革的声音越来越高。小编也还是一名大学生,那就从自己的角度谈谈想法吧。教育为谁服务?在计划经济时代,教育是为了国家的发展服务。但随着国内教育商业化的气息不断浓厚,我认为现在的教育是为了教育市场的各种消费者服务的。年那会,应试教育成了教育的标签。此后,各类学校排名应接不暇。当学校有了排序的工具,领导也就有了自己“管辖”的利益区域。提高一本率、成为重点或一级达标中学成了学校办学的终极目标。应试成了标配,素质教育扔在一旁。随后,“考试工厂”这个词的出现,仿佛表达了人们对应试教育的“爱恨交加”。应试教育,好吗?不好。那有其他路子吗?很难。可以说,应试教育下的教育是为了领导服务的,是办领导满意的教育。当我们看到新闻上报道“学生在操场上淋雨只因为某领导迟到”,又或者“学生废寝忘食地排练节目,只为学校地声誉”等等事件。我不禁发问:学生是不是已经成了工具?成了学校争夺利益地工具?忧思甚多!大学教育质量堪忧不知从何时起,我国的本科教育渐渐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分数线、、、生活条件等等都成了高校“炫耀”或者吸引新生的办法,而衡量大学最重要的研究水平却极少提及。仿佛,学生成了消费者,消费着学校提供给他们的优越环境。至于上大学这件事,大部门情况都是“被大学上”。如今本科上课,学生以混为主。如下现象令我十分无奈:迫于学分的无奈,容易考高分的课成了热门课,而那些重要的专业课却受到冷落。平时忙于竞赛、实习、参加各种社团,而考试却靠老师划重点快速过关。我们不讲究学到了多少,却强调学科建设的成果。我们缺少了学习的乐趣,却疲于应付那收费制下的学分。我们缺少了尊师重教的美德,却还乐于“点评”老师上课的质量。象牙塔不在,初心亦不在。想必大家都对古代的科举制度有所耳闻,其利弊众有多种观点。但科举中考察的那一份家国情怀确实十分可贵的,二者恰恰时当下教育缺失的。高考解决了公平问题,但还没有解决招人才的问题。靠刷题就能得高分就能上重点大学,这是目前不争的事实。再说说本科教育,今天的本科远不如过去的专科教育强。学理工科的,就业时难比技术工人;学文科的,缺少一技之长。毕业时,常常感慨自己能力不足。再回想刚考上大学时的豪情壮志,真是一次妥妥地打脸。我们学了这么多课程,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素质吗?不见得。我认为,我们的教育缺少对“人”的关怀。我们把精力都用在了排名、项目和效益身上,却忽略了最根本的人。我们常感到压力,难体会到人生的快乐;我们追求任何东西的速成,却忘了慢调生活的情趣与滴水穿石的坚持。我们呼唤教育上“人”的回归,回归的是学习的纯粹,回归的是做人的尊严,回归的是作为社会人的那一份责任与义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26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