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放弃勺子,选择了筷子

餐桌上看似不起眼的筷子,却是我们最常使用的餐具,更是华夏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了。

但从考古学和历史学的角度来说,我国古代先民最早使用的其实是勺子类的餐具,大约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遗址就出土过几十个餐勺。

这一发现让人大跌眼镜。承载着中国千百年饮食文化的筷子竟然是后来才出现的。相较之如今仍然使用刀叉的西方人,中国古代的人们为什么选择放弃勺子和叉子,选择使用筷子,并一直沿用至今呢?

1.以粥为主食的时代催生了勺

在新石器时代,农耕的兴盛改变了祖先们的饮食习惯,湿润的南方和干旱的北方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和粟,只需要加水便可烹饪出香喷喷能够果腹的的主食。面对半流质的米粥,进食工具便显得格外重要了。最早,人们使用兽骨的骨片或蚌壳充当进食工具,渐渐地,充满智慧的人们开始自己动手制造工具,于是有了勺的雏形。

勺子在古代被称为“匕”或“匙”。在许慎《说文解字》中也有记载:“匙,匕也”,大多是用动物的骨头打磨而成,在众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有骨勺出土。这一时期的勺,常见的形状有匕形和勺形两种。匕形匙为扁平长条形,末端被磨出刃口,用于取食。而勺形匙形状已与现代的餐勺极为相似。

2.叉子的出现和沉寂

在勺子出现后大约年,中国的先民们便开始使用叉子了,并且和现在人吃西餐一样,与刀子勺子配套使用。

在青海宗日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件距今约年的马家窑文化骨质餐叉,这件餐叉长25.7厘米,有三齿,齿长约9厘米。

随后,在距今约年的甘肃武威的一处齐家文化遗址中,考古人员又发现了一件扁平形状的骨质餐叉,这个骨叉的形状,已经跟现代餐桌上的餐叉非常接近了。

在夏商周等时代,叉子仍有在殷商出土的记录,但寥寥可数。餐叉似乎在发明之后,就陷入了某种沉寂之中。

直到在多年前战国时代的墓葬遗迹中,餐叉的出土量才再度增加,这一次的餐叉已经不再是曾经的三齿,而是以双齿的餐叉为主了。

但是,这次餐叉的使用,是餐叉在中国历史上的最后辉煌了。因为到了汉代之后,餐叉只是零星出土了。古人们历经先秦到汉代,把餐叉从食具中淘汰掉了。

3.筷子登上餐桌

筷子作为餐具界的后起之秀,比叉子晚了整整一千多年。

考古最早发现的是出土于殷商时期的青铜筷子。《韩非子·喻老》中描述:“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其中的“象箸”,指的就是象牙制作而成的筷子。

在商周时期,中国进入到饮食的文明时期,在不少有身份地位的人家中,厨师会事先把食材加工成适合入口的大小,吃时只要用筷子夹住送入口中就行了。

在商周及其以后的春秋战国时代,用筷子吃饭在当时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之后才慢慢向民间推广普及,取代了刀叉。

4.古人为什么放弃叉子而使用筷子

如今我们使用餐叉多是用来分割牛排,或者吃意面,而古人对餐叉的用途其实非常狭窄。

上古时代的叉子,其用途主要是针对肉类食物。但在肉食供应稀少的古代,只有贵族阶层才能享用得起肉食,因此餐叉文物的出土,往往也只能是在贵族王侯的墓葬之中。对于当时广大的普通平民,肉食与他们无缘的,叉子也丝毫没有使用的价值。

那么普通人吃什么呢?

随着鬲、釜、甑等器具的广泛使用,汤羹等炖煮类食物开始大范围的普及。虽然古人早就发明刀叉勺子等餐具搭配使用,但是无论哪一种,都不能帮助人们把炖煮的肉类和蔬菜从汤羹中捞出来,但筷子却可以。

《礼记》中就提到过,当时的筷子,是专门用来夹取汤羹中的菜料的,而勺子是用来吃主食的。后来人们发现用筷子吃饭也更加省事,于是筷子逐渐替代了勺子的地位,勺子便仅仅作为搭配去应付喝汤的需求了。

随着用餐习惯的不断改变,古人已经学会在用餐前先将肉食加工成肉丝或者肉块了,于是筷子也能够满足人们取食肉类的需求了。当叉子的唯一古代用户群体——贵族们,都习惯于用筷子取食的时候,叉子也就逐渐退出了中国古人的餐桌。筷子一举成为中国餐桌上的主角。

几千年来,从勺子到刀叉再到筷子,中国餐桌文化经历了岁月的变迁,人们对餐具的使用也逐渐从单一变得多元化。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如果说饮食是中国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乐趣之一,那餐桌美学便是人生美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93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