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石塔佛塔图片样式和宝塔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佛教石塔佛塔图片样式和宝塔在设计上追求的是平衡与和谐。它的形状通常为方锥形或多角形,层次分明,层层收缩,从底部到顶部逐渐变小。这种形状的设计是为了使塔看起来更加稳定,同时也让人联想到佛教的理念,即从纷繁世界中逐渐走向平和祥和的境界。
石塔,是中国古代佛塔的简称,俗称宝塔。它起源于古代印度,佛塔在梵文中称作“Stoup”(窣堵坡),译为中文就是“墓冢”。佛教经典中记载,塔就是保存或埋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舍利”的建筑物。后来就演变成佛教象征性的重要标志。
在佛教传到中国的时候,塔在印度已经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并形成了两种类型:一种是埋藏佛舍利、佛骨等的“窣堵坡”,属于坟冢;另一种是所谓的“支提”或“制底”,内无舍利,称作庙,即所谓的塔庙。这两种形式的塔,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又与中国本土的建筑形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形式。
中国佛塔有哪些样式呢?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花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过街塔和塔门等各种佛塔
我们下面介绍一下:宝箧印经塔宝箧印经式塔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塔,原来是楼阁式塔、亭阁式塔塔刹的形式。
如云冈石窟中北魏时期的石刻塔,济南历城四门塔的顶子,都是这个样子。唐、宋时期取了这一部分作为寺庙或塔地宫内存放实力只用。宋、元以后,较为流行,一些寺庙中又修建了露天的石塔,但其尺寸较小,并东传到日本。目前所见的宝箧印经塔多为小型的,分为基座、塔身和塔刹三部分。基座为方形须弥座,其腰部四面皆开小龛,龛内雕有一尊坐佛像。塔身呈四方体的宝箧形,周身雕满佛像,须弥座四角为大鹏金翅鸟。塔身中间为塔刹,塔刹由覆钵、五层相轮、宝珠组成、造型端庄古朴。
传说,西周周厉王时期(公元前—年)古印度国的阿育王以武力统一了印度后,放下屠刀,一心向佛,造了八万四千座宝塔。到了五代时期吴越王钱椒,仿照印度阿育王建造八万四千塔的故事,制作了八万四千小塔,作为藏经之用。因其形制颇似宝箧(匣),其内又珍藏印经,故得名为“宝箧印经塔”,又名“阿育王塔”。由于塔的外表往往鎏以金色,故又称为“涂金塔”。宝箧印经塔所用材料一般有木制的和石制的,石制的大多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湖南一带,其中以福建南部沿海居多。
过街塔和塔门过街塔,顾名思义就是建于街道中或大路上的塔。塔门和过街塔基本相同,是指塔的下部修成门洞的形式。有些过街塔下,可以通行车马行人,而塔门一般只容行人经过,不行车马。过街塔的建筑类型,也是与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城关式建筑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因此曾经不少人把这种塔称为“关”。在佛教的宣传上,过街塔可以算得上是一大发明。它把过去佛教宣传的礼佛念经,要费尽很大心力的苦修、苦练、苦拜的教条完全解放掉了,而给信佛礼佛的人大开方便之门。修塔记上就这样说,修建这样的塔就是让过往行人得以顶戴礼佛,凡是从塔下经过的人,就算向佛行一次顶礼。这是因为塔在上面,佛也就在上面。这对佛教信徒来说,不用进庙焚香跪拜,只从塔下走过就行,这就是建造过街塔和塔门的意义所在[15]。此种塔,是从元代才开始出现的,由于元朝大兴喇嘛教,所以过街九、多宝塔多宝塔,是一种供于佛前的塔,也称七宝塔。在佛教中对宝塔的解释是:严加装饰,成为珍宝之塔。七宝塔虽亦称多宝塔,但要具有七件宝。这七件宝,在佛教经典《法华经?受记品》中记载: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珍珠、玫瑰七种宝物。
塔的由来,在佛教经典中记载:释迦佛于灵鹫山说《法华经》,一多宝塔出现于空中,塔中发出声音,赞叹释迦,这就是多宝塔的由来。
我国有多宝塔和七宝塔之名。是始于唐代。多宝塔虽有其名,可是它的式样、体制都从未固定,没有固定式样,没有固定塔形。在许多寺院,塔林中的大师灵骨塔也叫多宝塔,在佛教中,虽说常用多宝塔和七宝塔命名,但对建造此种类型塔的类型都要求不严格。(如图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在古塔发展的历程中,除了上述的九种主要类型外,各地区、各民族又创造了许多不同形式的古塔。如山东历城的九顶塔、傣族塔等等。
塔的材质分类从历史文献和现存的古塔实物来看,凡能用来修建城垣、宫殿、坛庙、桥梁和民居的材料,都可以来修建古塔。常用的材料建造的塔有木塔、石塔、砖塔、土塔、砖木塔、砖石塔等。其他珍惜材料建造的塔有金塔、银塔、象牙塔、金银珠宝塔、铜塔、铁塔、陶塔、瓷塔、琉璃塔等等。从古塔的历史发展来看,我国最早用于古塔建筑的材料是木料。从东汉到南北朝,是我国木塔建造的高峰时期。
到了唐、宋、辽、金时期,砖、石被大量地用来建塔。从宋代开始,色彩鲜艳的琉璃构件已经成了建塔的一种新材料。宋代时期的铁塔、明代时期的铜塔。
材质的使用和历史的生产力发展息息相关,早期经济条件及建筑技巧都不成熟,出现了取材方便,建造简单,所需成本少夯土建筑,是建筑史早期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曾经也是非常经济和流行的一种建筑形式。塔亦有少部分为夯土建筑。由于塔一般高大、纤细,夯土本身的力学性质并不适合建筑高塔,因而保留下来的夯土塔数量很少,并且主要集中在降水较少,黄土资源丰富的中国西北地区。而夯土塔的主要形制也多为体形较为矮胖的覆钵式塔。
随着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出现了木塔。《后汉书?陶谦传》载笮融所建之塔:“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金盘”指的是具有古印度风味的宝匣和塔刹:“重楼”则是指中国古代独立发展起来的木结构高层楼阁建筑。与同时代的宫殿建筑非常相似,在历代的木塔建造中,借鉴了很多宫殿建筑的元素和技术,从斗拱、椽、枋、梁、柱等承重结构到门、窗、栏杆等非承重结构。例如山西应县木塔中,不同于早期木塔用砖石或夯土筑高台作为屹立的依托,木塔没有中心柱,而是由每一层塔身周围的两圈木柱将塔的荷载层层向下传递。这是木塔建筑的一个技术突破,这种独特的力学设计中柱式结构更合理、更坚固,使它成为现存最古老的木塔。但由于木料本身的局限性,易毁坏、腐烂,导致保存下来的实物最少。
砖塔是各类塔中数量最多的,这是由砖本身的材料形制所决定的。其由粘土烧制,在结构上的耐久性和稳定性与石材接近,远远胜于夯土和木料,而且还具有易于施工的特点,可以相对轻易地修筑出各种各样的造型和进行各式各样的雕刻加工,非常适合塔的建造,而因历经风雨保留下来的砖塔数量也比其它材质的塔多得多。
那么石材本身的性质更加适合建造高塔,因而塔中以石材为主要材料者不在少数。但使用石料并非中国传统建筑所长,石塔在体量上以小塔居多,常见的有经幢式塔、宝箧印塔、多宝塔、覆钵式塔以及小型的密檐式塔和楼阁式塔。只有很少的石塔体量高大,建筑这样的石塔需要比较高的建筑技术和技巧。
由石雕佛塔工艺进化衍生出来的琉璃塔也是的一种。塔的内部用石材砌筑起来之后表面涂贴一层琉璃。琉璃材料美观、色彩多样,表面覆盖着一层光亮致密的釉层,可以很好地抵抗日晒风吹雨淋等风化作用。由于经济和地域的差别,琉璃使用的多少面积不一:有的塔通体均被琉璃贴面包裹,有的仅在特定部位如转角、塔檐等处贴附琉璃,有的则用琉璃烧制出的浮雕造像贴附他面。由于琉璃得材质特殊,色泽美观耀眼,在中国古代只有获得官方特许者才能够用琉璃来装饰建筑物,因此琉璃塔的数量非常少,而现存的琉璃塔大多是和皇家建筑有关的。
于五代十国时期兴起了金属塔,由于铸造技术和成本的限制,金属材质的塔很少,体量也很小,大多是作为工艺品而存在的,常见的制塔的金属有:铁、铜、银、金等。金属塔大多整体铸造成型。由于金属铸造工艺本身的限制,高耸入云的金属塔非常少,有数的几个也是用铸造部件组装而成的。由于金属材料热膨胀系数普遍较木、砖、石等传统材质高,而且多存在锈蚀的问题,因而金属材料并非砌筑高塔的良好材料。而作为工艺品的金属塔相对就常见多了,它们大多以金、银等贵重金属制成,造型精美,建筑细部的描摹也非常细腻,是中国古代金属铸造艺术的代表。
除上述几种塔之外,还有使用其他材质砌筑的塔,如象牙塔、玉雕塔、骨雕塔、陶瓷塔等。这些材质的塔大多不是建筑物,而是作为宗教法器或者工艺品存世。
除了形状上的设计,古代宝塔的建筑材料也非常重要。在中国,宝塔的建材通常选用砖石、木料和瓦片,这些材料既耐久又具有保护佛舍利的功效。此外,塔的外表还经常装饰以彩绘和浮雕,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古代宝塔的功能也非常多样化。除了保存佛舍利外,它还可以作为佛教寺庙的重要建筑,用来供奉佛像和进行佛教仪式。古代宝塔还经常被用于标记地点和辅助导航,因为宝塔的高度在远处也能被看到,从而帮助人们确认方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宝塔的设计和建造技术不断发展,并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宝塔,如木塔、砖塔、石塔等。每一种类型的宝塔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反映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文化背景。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宝塔的起源与发展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过程。它不仅是佛教宗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通过对古代宝塔的研究和保护,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0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