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想论坛丨历史研究如何从象牙塔走进千家
中科技术让白癜风患者早绽笑容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19/content_20138493.htm新京报·文化客厅是新京报文化副刊部全新打造的活动品牌,继续坚持“阅读需要主张”,带你去往有格调的文艺现场、有主张的思想现场,全文化领域嘉宾与你分享一系列智识盛宴。新京报·文化客厅第三场活动,是由新京报·文化客厅联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工作室、新译科技、单向空间共同主办的“第二届译想论坛()”。本场活动以“翻译和我们的时代”为主题,就非虚构写作、文学写作、出版与翻译、字幕翻译、AI翻译五个分议题进行五场对话,共同探讨翻译事业的发展方向。本次推送的是第一场活动“译论一丨非虚构写作:引进还是自我创新”的现场内容报道。撰文
上一篇文章: 旅行奇葩说大家对于旅行非洲的一些误解, 下一篇文章: 让哲学离开象牙塔,回归生活这才是当代
新京报记者沈河西实习生刘雨晴如何平衡历史研究的学术性与普及性,一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非虚构写作的流行,为这个难题提供了解决办法。5月10日,在杭州单向空间,著名历史学者王笛、译者陆大鹏,与资深媒体人郑诗亮(主持)一起分享了他们对于非虚构写作的看法。历史写作,应该让史学以外的人也感兴趣王笛的两部著作《茶馆》和《袍哥》都是用英语写成,先在美国出版,后来再翻译成中文。对此,王笛解释说是受到美国学界评价体制的影响,这两部书在建构时都是用英语思考的,主要针对西方的学者,而非大众。而且,英语写作也要求直接用最简单的办法展示观点,避免使用过多形容词。因此,在翻译成中文时需要补充很多细节。王笛把翻译自己著作的过程形容为不断补充、修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可以删去中国读者可能不感兴趣的针对西方学者的讨论,并补充中国读者感兴趣的内容。王笛作品《袍哥: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北京大学出版社年10月)王笛说,他的史学观在到美国后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他在国内的第一本专著《跨出封闭的世界》,采用宏观的史学观,探讨长江上游地区如何从一个封闭的世界走向开放,受到社会科学方法的影响,采用大量的统计材料和分析,完全不考虑读者。但到美国后,他开始转向人文学的方法,从《街头文化》开始,关心过去历史学家较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8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