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吉林省出土首饰看汉代到清代的美丽与奢华
首饰作为财富与艺术的结合,是人类物质创造和精神创作的综合性产物,它的兴盛与衰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同一地区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生活水平和精神境界。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部,作为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区,一直与中原地区保持着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从汉代到清代,在这里世代生活的先民们,在传承自身文化和吸收周边文化的基础上,制作出了丰富多彩、美轮美奂的首饰,用以陶冶情操、美化生活。
人类文明不断更迭发展,不同时代首饰的制作工艺和审美标准也有所不同。首饰的发展变化,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征。
一、发饰(一)簪
簪是较早的实用形发具,如《中国古代服饰图典》中对骨簪的定义为“骨制的簪子,用于整理头发。又称簪、发簪、冠簪,是用以固定头发或顶戴的发饰,同时有装饰作用。”
骨簪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已有普遍发现,其基本形制为呈圆锥状或长扁条状,顶端粗宽而末端尖细。从材质上看,古代的簪包括骨、石、陶、蚌、竹、木、玉、铜、金、象牙、牛角及玳瑁等多种。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与文明的发展,簪在制作工艺上越来越精细,簪首的装饰性也越来越强。在汉代以后,因金银簪盛行,骨簪一般只用于服丧,在生活中的佩戴也越来越少见。
骨簪是年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偏脸城遗址中出土的。偏脸城在宋金时期处于交通要道上,直到元代才被废弃,其出土文物丰富,且完整器型较多,具有明显的辽金时代特征。骨簪整体光素无纹,细长扁平,一端呈尖状,另一端收尾稍翘,整体看上去似圆锥形。
古代女子除了对样貌高度重视外,对发饰也很在意。发簪最初仅用来固定头发,使用方便,多数为就地取材,如动物牙齿、竹子、木棍等都被用来制作发簪。随着生产力提高、时代进步,发簪慢慢成为一种体现身份和地位的装饰物。
金扁簪为年在吉林省通榆县兴隆山乡清代公主墓中出土的。其整体呈长条状,首卷折,首端两侧刻梅花纹,背面刻“春华”二字。“春华”指青春年华,寓意佩戴此簪的女子容颜美丽。
(二)钗
钗也是古代女子固定头发的一种头饰,主要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将帽子别在头发上的。钗的普及大约在西汉晚期,此后它一直是中国妇女的主要头饰之一。
时至今日,发钗在妇女的梳妆品中仍占有一席之地。钗通常由钗股和钗梁组成。钗股又称钗脚,为下端分叉部分。
钗梁是指上端相连两股的部分,也称钗首,泛指钗的上段,或特指花钗钗顶的装饰部分。最常见的是折股钗,钗梁较平直或呈弧形,两股钗脚对弯成U形。普通钗则没有装饰花纹。
金钗是年出土于吉林省和龙县八家子公社河南屯古墓中的。其为纯金质地,打制工艺是使用一根金条对折而成,整体呈U形。钗梁弯处压扁成一微拱形,色泽纯正,表面磨光,无纹饰。
其在简单的U形折股钗基础之上对钗梁进行简单变形,并对外露的钗首进行简单加工,以便佩戴时还可以加装其他饰物。中唐以后则流行将钗首扩大为各种复杂的造型,钗首和同时期的簪首装饰基本一致,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唐代花钗样式。
为配合发型不同部位以及不同时期发式的使用,折股钗的规格差异较大,钗脚有长有短,股间距也可宽可窄。少数两股钗股稍分开,呈V形。贴合型也有,骨钗整体呈扁状,细长,一端扁平,近1.4厘米处分为二支,末端为尖状,属于贴合型。
(三)梳子
梳子主要有三种称呼,即梳、篦、栉。梳子的材质有金、银、象牙、骨、木、竹、角等,插梳方式有正插、斜插、竖插、横插、倒插等多种,较灵活。
其中,金属类梳子多采用铜、金、银、铅等材料制成,坚固厚重,持久耐用,因而普遍被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
这类梳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全部由同一种金属材料加工制作而成;另一种由金属与木或骨角等两种不同的材料加工制作组合而成。
二、耳饰中国古代的耳饰,依形制可分为耳玦、耳铛、耳环、耳坠四大类。据考古资料证明,耳饰在中国的出现和使用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年在甘肃玉门火烧沟墓葬出土的夏代金耳环,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最完整的耳饰,其工艺和风格都较为简单和朴素。
两汉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黄金产量的增多,以及汉代与西方的沟通往来,受外来审美和工艺影响,耳饰的制作水平不断提高,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如图所示耳饰是年出土于吉林省通榆县兴龙山鲜卑墓葬中的。此对耳饰上部有金叶和弯钩,用于佩戴。六棱形的红色玛瑙由一根金丝穿过,中间两股各穿有绿玉管和白石管,两侧有小环。
白石管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这充分说明当时人们对天然矿产资源已经有了相当高水平的认知,并掌握其制作工艺。
这对耳饰形制别致、色彩讲究,红、白、黄交相辉映,其既有北方游牧民族的显著特点,也受中原首饰的影响,是研究东北少数民族的珍贵实物。
所示耳饰是年在吉林省榆树县老河深村墓葬中出土的。该墓葬中发现的金银首饰大部分完整,以金质最多、银质次之,形状大致可分扭环带叶、扭环、弧片形和环形。
此对耳饰上部有弯钩和桃形金片,用于佩戴;中下部拧有小圆环,用金丝穿成“圭”字形金叶状;下部一大环,穿有红色玛瑙珠。
中间由一根金丝拧成“古”字形,其形制独特、制作精细,金片玛瑙十分华贵,为贵族女子所用。
所示耳饰是年在榆树县老河深村墓葬中出土的。其质地为纯金,头部为心形叶状,尾部收成长状金丝,又回折至叶片处成钩,用于佩戴。
叶片到尾部用金丝旋拧成螺旋状,中间饰有对称的四对圆圈,为横“8”字形。其构思巧妙、色泽光润,具有鲜明的汉代艺术风格,为东北少数民族扶余族民众所使用。
所示耳饰为年在榆树县老河深村墓葬中出土的。此对耳饰整体用一粗金丝扭制而成,中间扭成两排似“8”字形,底端拧成一大圆环,再套两个对称的小圆环扭制上边。
扭制上边有一压扁的金叶附在穿耳弯钩旁边,在上部耳处形成一弯钩,还附带一小金叶。此耳环质地纯净、制作精细,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格。
所示耳饰是年在榆树县老河深村墓葬中出土的。此对耳饰整体用一粗金丝扭制而成,中间扭成两组,呈横“8”字形,下端扭成一大环,大环内左右各扭成一小环,两小环之间穿一红色玛瑙珠。
扶余族是东北少数民族之一,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交往,他们在学习汉代金器制作工艺的同时,也融入了本民族的审美和文化元素。
汉代在我国金银器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为后世的金器工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金耳饰的佩戴不再局限于贵族阶层,作为一种时尚潮流,它亦成为女性装扮的重要组成。
同时,设计师们开始探索更加复杂和精细的造型,此时的金耳饰造型精美绝伦,使用的黄金较以前更加纯净,工艺更加复杂,释放出耀眼的光芒。
三、手镯手镯是戴在手腕部位的环形装饰品,也称“臂环”“手环”“钏”等,是腕饰的重要组成。手镯由来已久,起源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在新石器时代,手镯的样式多为圆管状和圆环状,材质有动物的牙齿、骨头以及陶器、石头等。
装饰上较为简单,或打磨光滑,或在手镯表面雕刻一些花草和走兽。从商周开始,手镯的材质开始以玉石居多,在造型和色彩上逐渐变得复杂和明艳起来,同一时期还出现了金属质地的手镯。
受西域风俗影响,西汉以后开始盛行佩戴臂环,其款式层出不穷,有的臂环可以根据手臂的粗细进行调节和伸缩。
结语吉林地处我国东北腹地,在古代是扶余、鲜卑、契丹、渤海、高句丽等多民族聚居地区,当地民众在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又积极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从而实现了自身的持续发展与欣欣向荣。
这些穿越千年依旧熠熠生辉的历史遗存,彰显着古代先民的智慧以及对美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服饰辞典》
《中华梳篦六千年》
《中国古代服饰辞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9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