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沈万三,没有活到明朝,他为朱

沈万三本名沈富,又叫沈秀,祖籍浙江湖州,后来父辈迁到苏州。古时候流行称巨富为“万户”,有钱人姓后大多要被尊称为“万”,冒出“三”字,据说是地方富豪排行榜,沈氏曾屈居第三。

关于沈万三的传说很多,今天就来聊聊历史上真实的沈万三,他真的被朱元璋流放到云南了吗?他的聚宝盆到底是什么?

01是否被流放

大家都听过聚宝盆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沈万三的民间传说。

传说他得到一个破损的陶盆,能米生米,钱生钱,取之不尽,沈万三就靠着这个聚宝盆成为江南首屈一指的大富豪。后来他被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盯上,财产最终被没收,沈万三也被发配到云南。

聚宝盆

但是根据《吴江县志》记载,沈万三在元末时就已经死去。《吴江县志》里说,

“张士诚据吴时,万三已死,二子茂、旺秘从海道运米至燕京”。

可《明史》里又说沈万三帮朱元璋修南京城,请求犒劳军队,被抄家流放。

到底哪个对呢?

张士诚占领吴会时间,是元朝的年,而朱元璋在年才建立明朝。按照《吴江县志》的说法,朱元璋登基做皇帝的时候,沈万三至少已经死了12个年头,那也就不存在沈万三得罪朱元璋的故事了。

据记载,沈万三至少有三个儿子,除了《吴江县志》提到的“二子茂、旺”之外,还有一子叫作沈荣,沈荣又有个儿子叫沈森。

沈万三画像

根据留下来的沈荣父子的墓志铭,可以得知沈荣死于明朝洪武九年年,享年71岁,沈森与父亲死于同年,享年48岁。

那么在朱元璋年建立明朝的时候,可以推算出:沈万三的儿子沈荣已经63岁,孙子沈森已经40岁,沈万三如果活着的话,应该有80左右了。

直到洪武十四年年,明朝才正式对云南用兵,年平定该地。如果此时沈万三还活着,应该有90多岁了。

朱元璋可能流放这样一个高龄老人去云南吗?

更何况古时候是以儒学治国,讲究孝忠之道,尊老的意识是最基本的,再说古人的寿命普遍比现代人要短得多。

此外,沈荣的墓志铭里还提到:

“初,荣父(即沈荣)之先君子(即沈万三)游于故侍讲袁文清之门……”。

意思就是沈荣去世时,沈万三早已去世,因为“先君子”这个称呼。

墓志铭还提到,沈荣早年曾建积善堂用来“承夫先志”,“先志”意味着沈万三已经去世,而积善堂建于元代末年。可以推算出沈万三是在元末的时候就去世了。

因此《明史》记载的沈万三得罪朱元璋被充军流放云南的说法,是错误的,很可能清朝人撰写这些故事是出于政治目的抹黑明朝的。

朱元璋雕像

根据《吴江县志》和沈荣的墓志铭,可以得出结论,沈万三在元末时就已经去世,并没有活到明朝,更没有被朱元璋流放到云南。

民间关于沈万三和朱元璋的传说,可能是把沈万三家族的相关事情都假托到沈万三一个人身上了。

02发迹史

真实的沈万三,他是怎样致富的呢?聚宝盆也只是传说而已,自然是不可能的,那么沈万三的“聚宝盆”究竟是什么?

沈万三从农夫到富人,挖得第一桶金是依靠农耕。

元末社会动荡不安,破产是乡村的普遍现象,很多土地沦为荒芜。沈万三父子收购了大量的土地,然后再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将贫瘠的土地变成良田,并雇佣了大量的农民,让佃户进行耕作,并出租田地给佃农,征收租米。沈家父子从而成为了乡村大地主。

以农耕为起点发家后,沈万三可能通过高利贷增加了资产,所谓的钱生钱式的“聚宝盆”,便是元末时盛行的高利贷。

但是仅仅依靠农耕和高利贷,沈万三还不能成为在传说中留名的富豪,那他是怎样迅速积累起巨额财富的呢?

答案是经商。

沈万三有了原始资金积累后,开始买卖粮食,做起了生意。在明代的《逆臣录》中记载,沈家买卖过白蜡、珠宝、苏杭缎匹,经商圈覆盖到徽州、池州、太平府、常州和山东德州等地。

周庄实在是个好地方,水路交通发达,四周布满的水路和南运河水路直接相连,向北还和苏州及其外港浏河港联结。沈万三把生意做大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充分发挥了周庄交通便利的特点,选择了周庄作为基地。

沈万三能成为巨商,有一种说法是他“通番”的原因,“通番”就是和穆斯林、波斯等外国商人做生意,他把内地的丝绸、瓷器、粮食和手工艺品等运往海外,再把海外的香木、波斯的玻璃器皿、象牙等奢侈品运到江南,从而获得巨额财富。

在《吴江县志》中记载:

“沈万三有宅在吴江二十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

元末时,方国珍和张士诚造反,方国珍造反的地方离沈家比较远,但是张士诚离沈家却很近,沈万三的麻烦来了。

张士诚雕像

张士诚是泰州人,贩盐起家,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年,张士诚在泰州发动叛乱,他这个叛乱的地点选得非常好。因为当时的泰州处于大运河和海运在江南三角洲的出入口,这个出入口对元朝相当重要。

元朝定都大都,即现在的北京,政治基础在北方,财政基础却在江南,就必然依赖水运运输物资。有历史学家认为,元朝把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割开,是导致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

水运的话有大运河运输和海运两种,经过种种尝试,元朝没能解决大运河运输的疑难问题,就依靠海上路线。

张士诚占领了泰州,意味着元朝完全失去了运输江南物资和附近征收盐的路径。

后来在年,张士诚建都平江,即今天的苏州。年,张士诚自立为吴王。

张士诚造反也需要钱啊,哪来的巨额军饷呢?好在江南富裕,他只能拉富人赞助了,富人们何等聪明,乱世之中自然先保住性命要紧,哪有要钱不要性命的呢?

沈万三也是如此。

沈万三与盐贩出身的张士诚早有商业往来,而且早年沈万三的诚信很好,有史料曾记载有富商赠家产给他,张士诚对他印象也还好。

沈万三很会做人,不用张士诚派人来要钱,自己早主动地送去了。

结果两人是双赢的关系,沈万三为张士诚提供军饷,肯定少不了好处的,黑道上有张士诚罩着,沈万三生意兴隆。

之后沈万三和张士诚间的故事,很可能是把沈万三的儿子所为都算他一个人头上了。前面也说了,《吴江县志》里说了张士诚占领吴会时,沈万三已死。

后面的故事,我就用“沈家”来述说吧。

元朝对张士诚采取了怀柔政策,后来元朝皇帝为了拉拢张士诚,把龙袍赐给了他,想达成其提供江南粮食的协议。张士诚也没有朱元璋那样的野心,不想灭了元朝。

沈万三雕像

据说沈万三的儿子沈茂和沈旺曾秘密地通过海路把大米运到元朝首都大都。

之后,张士诚见自己处在朱元璋、方国珍和元军三方夹击之下,只好投降朝廷,当了个官。沈家因此黑道、白道通吃,生意愈发地兴隆。

靠着张士诚的关系,沈家可以用朝廷的优惠政策,做起了海上贸易。沈万三的两个儿子为张士诚督运粮食,和官方做起了生意。因此,沈家在元末才真正地迅速暴富。

03沈家衰落

说完了沈家的发迹史,下面简单说说沈家是怎样衰落的。

朱元璋后来灭了张士诚,沈家没了靠山,怎样寻找新的靠山呢?要把生意做大,需要有权力的庇护才行。为了保住万贯家产,沈家自然想到再次攀附权贵。这时,朱元璋很缺钱,对送钱的人来者不拒。

精通此道的沈家认为虽然改朝换代了,但是把对张士诚的一套用在朱元璋身上,定能攀上这棵大树。

据《吴江县志》记载:

“洪武初年,沈氏家族献给朝廷有白金二千锭、黄金三百斤,建南京廊房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费巨万万计。”

到了洪武二年,朱元璋开始筑城墙,沈家奉命修筑洪武门到水西门一段城墙,其中有一段聚宝门(今中华门)工程浩大,屡建屡塌。传说沈万三在此埋下“聚宝盆”,城墙才建成功。

聚宝盆

传说是什么含义呢?应该是沈家把自家的腰包快掏完了,但是沈家精通赚钱之道,并不多心疼。因为修城墙的事,沈茂、沈旺被朱元璋赐授为“广积库提举”“户部员外郎”。

之后,沈家全家迁往南京,在天子脚下过着富足的生活,连仆人穿的都是绫罗绸缎。

朱元璋出身于社会底层,看着财富集中在江南巨富手中,心中就不大舒服。

朱元璋

据董谷《碧里杂存》记载,朱元璋有一天找来了沈万三,交给对方一枚铜钱说:你理财有方,这文钱你去为我放债,一月为限,每日收取“一对合”。

啥意思呢?就是每天利息是%,一算下来,一个月的本息是五亿四!

沈万三心知肚明,心里也很害怕,皇上从他这挣点利息已经是隆恩了,还不赶快麻利地给啊!我觉得这里的沈万三应该是沈家人吧,那时沈万三已经去世。

然而沈家似乎聪明反被聪明误,本想着讨好朱元璋,但皇帝什么也不缺,还能替皇帝做些什么呢?沈家思来想去,那就替皇上打造一支王牌军队吧。练军不合适,就供奉些钱,犒劳他们。

结果沈家过度热情,没揣摩出朱元璋的心思,反而招来了朱元璋的猜疑和震怒。

犒军?沈家觊觎什么?朱元璋翻了脸,好在马皇后求情,沈家才躲过此劫。

《明史》记载:

“吴兴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之一,又请犒军,帝怒曰:‘匹夫犒天子之军,此乱民也,宜诛之。’后曰:‘其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戍云南。”

后来,沈家是怎样衰落的呢?

朱元璋本来对豪强大户就很厌恶,等坐稳江山,除掉一个又一个敌人后,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97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