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的中国外销丝绸,在纽约第五大道竟

文化交流特约作者蔡琴

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上航线之一,自古便是国际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交通动脉。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对内输入的主要是香料、花草及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

16世纪初,葡萄牙人绕过非洲好望角,开辟了东方航线,中国与欧洲从此开始了直接的贸易往来。各国商人、传教士、旅行家来到中国,中国生丝与绸缎大量销往欧洲与美洲。

(清)镶象牙彩绘人物纹扇。

之后,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瑞典与丹麦等欧洲国家纷纷来华,在广州港进行季节性大采购,将中国的各种商品大量运往欧洲。

在繁忙的国际贸易中,丝绸在中国外销商品中占有很大比重。欧洲人在向中国大量订购丝绸的同时,也提供花样样本,希望按欧洲流行的风格样式制作。为适销对路,中国丝绸商人或按提供的来样加工,或尽可能模仿欧洲流行的洛可可风格,以满足欧洲人对中国风情的想象和理解。因此,人们说到外销绸(Exportsilk),其概念却是十分清楚,专指18世纪、19世纪前后,中国为外销设计、生产,并输出到世界各地特别是欧美各国的丝绸织绣品。

英国版画家眼中的丝绸制作

外销绸精品主要包括外销绢画、外销织物、手绘外销绸、外销服饰、外销家纺等。

外销绢画兴盛于18世纪、19世纪。中国画师为迎合西方社会热衷“中国趣味”的风尚,采用西洋绘画的技法(包括透视法、色彩晕染)、形式和材料,绘制带有中国风情的图画。这些绢画通常是销往欧洲,后也及于美国。外销绢画既有别于传统的中国画,又不同于地道的西洋画,西方人买回家通常直接贴在墙上,不作卷轴或镜框装裱。

从内容看,多表现中国式生产和生活的场景,特别是富裕家庭快乐闲适的生活。另外,表现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的生产活动的作品也比较常见,如耕织、采茶、养蚕,及家具、瓷器生产。

(清)外销画《养蚕》。

外销绢画《养蚕》和《选茧》,再现了养蚕、选蚕的生产情景。画中的妇女虽然是在从事养蚕的农活,但柳叶眉、樱桃小嘴、窄溜肩,配上华贵的发饰和服装,显然不是真正的蚕妇。在画法上,画家融合了西洋画法,对人物脸部、手部、躯干、衣褶和头饰等部位进行细腻描绘,产生的效果与20世纪初上海流行的月份牌画相似,透露出浓厚的东方情调。

托马斯·阿洛姆(ThomasAllom,~),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创建人、版画家。中国之行让阿洛姆发现了宝库,他亢奋不已,创作的佳作无数。回国后,便出版了《中国:那个古代帝国的风景、建筑和社会习俗》。钢版画《煮茧与缫丝》和《染坊》,就是阿洛姆的作品,虽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外销绢画,但是同样不失那一时期中西合璧的艺术品所具有的特征。

(清)外销画《选茧》

《煮茧与缫丝》中西结合,别有意趣。画中飞檐宝塔,场景是典型的中国风格,而人物形象是高鼻深目的西洋人士。《染坊》画面呈“Z”字形构图,用水塘分割、连接前后建筑物,绿树碧波与飞檐红瓦相映成趣。画中反映了染色的主要工艺流程,四只大染缸一目了然,上下晾挂各色染好的织物,准确地交代了染坊场景。正在劳动的人物,位于画面前部的男人或搅或漂或绞或晾,位于后部的女人六人三组正在裁卷白色的匹料,人物姿态丰富,生动图解了染坊的工艺流程。人物表情刻画细腻,从发髻和服饰来看是中国样式,但是面部高鼻深目,又是十分典型的西洋人。

千里迢迢,从江浙运到广州

当时的欧洲国家大量进口中国丝绸,用于家居装饰和服装面料,其中相当一部分织物保存至今。这些织物主要用于室内装饰,如墙面及沙发、椅子等,鹅黄、大红、深绿是最常见的颜色。在花纹装饰上,花型大,对称连续,色彩十分艳丽。

蕾丝是欧洲17世纪至18世纪初流行的设计元素。维多利亚时代,女人们喜欢在领口、袖口、裙摆处露出内衣的蕾丝花边,而就算是当时流行的下午茶,也要铺上白色刺绣蕾丝的桌布和餐巾,才显得情调十足。拖曳的蕾丝、缎带纹样是18世纪60年代欧洲丝绸设计中的流行纹样,外销织物把蕾丝作为纹样,充分关照了欧洲当时的流行时尚。

(清)蓝地刺绣游龙戏珠纹桌布。

由于提花织物的生产需要织机重新装造,费时费工,且高质量的提花锦缎来自江南,远途运输不便。在清乾隆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时,外销货物需汇聚广州,其中最为重要的路线是陆路:先自苏州、湖州等丝绸产地集中起来运往杭州,再逆富春江船运而上,到浙、赣边界的常山县卸船挑运,翻山挑至江西省的玉山县再装船,顺信江而下,达河口镇,从河口镇运至都阳湖,然后转入赣江,逆流而上到赣州的大庚县起岸,越梅岭穿梅关到广东南雄州的始兴县,第三次装船运至韶州,最后顺北江运至广州。

江浙丝绸也曾走过海路,有史料提到,一些商人经营江浙一带生产的辑里丝,“冒险航海至广州,经公行之手与英商交易”。这条路线虽比陆路更为便利,只是明清之际海禁森严,作用发挥有限。

中国丝绸在进入欧洲后,受到热烈欢迎。有一部分外销绸直接制作成服装出口,当时欧洲和美洲的相当一部分宗教服饰即来自中国。在法国,刺绣服装更是受宠,从绅士的西式背心到贵妇们的鞋面都用丝绸织锦做面料,并饰以刺绣图案。

《撑雨伞的女人》年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同时,也有一些中式丝绸服饰虽不是作为外销品设计制作,但是,这些服饰以其绚丽华美和有别于欧美时装的宽松形制,成为西方中上层女性喜爱的室内着装,常用于晨衣及下午茶装束。美国画家ArvidFrederickNyholm(-)画于20世纪20年代的《穿着物的年轻女子》(YoungWomaninKimono)中,一位穿着类似中式女褂的西方女子正优雅地倚在瓶花边,陷入绮思。领口的英文商标表明它曾在位于纽约第五大道专营东方珍奇的Vantine’s外贸店销售。Vantine’s由AshleyAbrahamVantine(—)于年在纽约成立,主要经营物美价廉的各色中、日摆设和服饰,原店位于百老汇大街,年后迁移至第五大道号。年该店短暂关闭之后,于年重新开张,直至年破产。这件衣服上的商标是该店~年间所使用的设计。

执扇和撑阳伞的女性形象

18世纪至19世纪,中国的外销扇也同样风靡欧美,身着华丽晚礼服的贵妇,竞相以手执一柄小巧精致、具有东方情趣的扇子为时尚。这些专供外销的扇子和中国传统的扇子有明显的区别——色彩艳丽、纹饰华美、材质多样。擅长描绘室外场景和光影变幻的法国印象派画家,捕捉了许多各种场合执扇和撑阳伞的女性形象,从画中人物的扇子、阳伞等细节,可以看出中国外销配饰已经成为当时法国时尚生活的一个部分。安格尔、莫里索、雷诺阿、马奈、莫奈等著名印象派画家都曾画过这类作品,或在包厢,或在花园,或在阳台,或执扇,或撑伞……浪漫优雅的女性更显动人。

19世纪中期,随着欧洲公共花园的兴起,中上层女性的户外活动增多。在伦敦、巴黎等大都市,到公园散步、野餐等,成为女性日常休闲活动的一部分,外出服饰亦随之成为时尚展示的重要一环。太阳伞是女性外出必备的配饰,有些伞面会绣上传统的吉祥图案,有趣的动物、植物,历史传说中的英雄好汉以及戏曲和神话故事,反映中国式的思想情感与善恶判断,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清代白缎地彩绣人物伞。

戏曲故事和戏曲人物是中国刺绣中常见的题材,人们将戏曲中的人物与场景,经过巧妙的艺术处理,创作成不同样式的刺绣作品,这一幅幅刺绣就如同一出出凝固的戏剧,抒发了人们情感。这些美丽的故事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在欧洲的一些戏剧和小说中,以中国式的情节,准确地说是异国情调的中国样式出现,受到热烈的欢迎。“中国戏”和“中国小说”于是成为欧洲“中国热”中的一道景观,这也反映在与当时时尚生活紧密联系的阳伞上。如雷诺阿作于年的《撑伞的女人》,画中站在树边的女子手持的就是黑色蕾丝太阳伞。

18世纪、19世纪的欧洲国家从中国进口丝绸,除了用于服饰,还大量用于室内装饰。尤其是宫殿,床罩、帷幔和窗帘都采用丝绸,甚至家具也配有丝绸刺绣的外罩,如桌布、坐垫等。这些室内装饰品,以缎地广绣为大宗,普遍采用广绣形式,色泽丰富,布局饱满,繁而不乱。题材多以百鸟朝凤、杏林春燕、锦鸡牡丹、龙凤呈祥等吉祥事物为题材,少有空隙,即使有空隙也要用山水草地树根等补充,用以表现吉祥富贵、喜庆满堂、生机勃勃的寓意。

外销绸进入欧洲,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风靡一时的中国风尚体现在当时整个欧洲社会中,并渗透到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但是,与别的中国丝绸收藏不同,外销绸的收藏大多是在国外。广东省博物馆等博物馆经过多年努力,有了一定的藏品积累,但是无论数量、种类,都远远没有达到可资全面、深入研究和展示的程度。

ASilkyTale

AGlimpseintoChina’sHistoryofSilkExport

Oneoftheworld’smostancientsearoutes,“SilkRoadontheSea”onceservedasatradeandcultural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60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