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经孩子是如何认识世界的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靠谱么 http://m.39.net/news/a_5837765.html

人们对孩子们如何认识世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科学家就提出:

1,成熟论

阿诺德.格塞尔

意思是说人类的认知是基于生理的发展,生理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去学习是没有意义的;比如说:到小学就可以学加减了,小学之前学加减是没用的,也学不会;到大学就可以学微积分了,大学之前学微积分是学不会的。此类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阿诺德.格塞尔,他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儿科医生。当然他承认学习的作用,但认为学习的作用远没有身体发育重要。

2,外铄论

J.B.WATSON

认为人体自身的发育其实没什么用,主要是看外界的影响。代表人物是华生(J.B.WATSON),他认为环境与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唯一条件,教育是万能的。他有一句名言: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人。

以上两种观点看起来都比较极端。

现在大家普遍公认的是由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

JeanWilliamFritzPiaget

3,认知发展理论

学过教育心理学的老师们对于这个理论并不陌生,皮亚杰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展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家;他与佛洛伊德并成为心理学史上的两位巨人。让皮亚杰把数学、逻辑学、生物学等都结合到心理学里边,通过详细的实验和观察总结出一套理论;他把心理学变成了一门实证的科学。他的‘认知发展理论‘也被称之为’建构主义‘。

让皮亚杰认为,孩子们的认知过程并不是一个被动接受过程,是个体与环境互相交互的时候所形成的,孩子们都是天生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他们有一套非常神奇的认识外界的方法,就像小树苗一样有所选择地接受外界的营养,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过程可能有点拗口,这里边有很多专业的术语,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再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就会给我们很多启示;

第一个,我们首先有一个概念叫‘图式‘,它是认知发展论的核心概念;什么是图式呢?我们可以理解为就是孩子已经认识到的世界;比如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一件事就是喝奶,这就是’遗传图式‘;后来发现一个人总是喂他奶,那么他就建立了一个概念—妈妈,妈妈就是总喂我奶的那个人;后来又见到一个人,他整天在我前边晃来晃去又不喂我奶,他叫爸爸,这就形成了爸爸的概念;总而言之他会一个一个建立起不同图式的概念来。

第二个我们称之为‘同化‘,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孩子在已经有了一定的’图式‘概念之后,如果遇到了外界的刺激的话,他就会尝试着用这个图式去理解外界。也就是说他希望把外界纳入到原有的图式之中;这个过程我们就称之为’同化‘。比如说,孩子建立了一个概念—狗,怎么建立的这个概念呢?有一天妈妈带着孩子去公园,在路上看到一只吉娃娃,妈妈就告诉孩子这是狗,哦孩子就知道了,四条腿有尾巴叫起来汪汪汪,这就是狗;后来孩子又遇到一条狗,比如这条狗是阿拉斯加,长得跟吉娃娃不一样,虽然长得不一样吧,但是它也是四条腿有尾巴叫起来汪汪汪,所以孩子就说这是不是狗呢?对这是狗。妈妈就告诉他,对的这是狗;孩子就特别开心。这就是完成了同化过程。

他把外界的刺激变成了自己原有的图式的一部分,所以他就把狗同化进来,这个过程就叫同化,一旦完成了同化,他就知道狗不但包含吉娃娃这样子还包括阿拉斯加这样的,那么他对狗的概念就得到了发展-巩固并具体化。这也就是我们平时为什么学会一个知识还要不断地做练习,就是为了让这个知识得到巩固,让这个图式获得量的提升;这个过程我们中国有句俗语叫’熟能生巧‘。

第三个概念是‘顺应‘,怎么说呢,外界的刺激不可能我那个是可以用原有的图式进行解释的,有的时候就没法解释,比如说有一天这个小朋友在街上又遇到一个动物,这个动物也是长了四条腿有尾巴身上有毛还会叫,所以呢孩子就说:妈妈我知道了,这一定是狗。结果妈妈说这个东西不是狗,你看它的长相,它长得跟狗不太一样,走路的姿势跟狗不太一样,叫的声音跟狗也不一样,打架的时候狗是用嘴,它是用爪子,这东西不是狗。那不是狗是什么呢?这时候小孩就有点混乱了,妈妈告诉他,这叫猫。于是孩子就建立了一个新的图式,这个新的图示是他创立的,这个过程就叫顺应。就是孩子想把猫纳入到狗的图式里边失败了,然后他重新建立了一个新的图式叫做猫;那这个过程就叫做顺应。反过来说,顺应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建立新的图式的过程。中国俗语—吃一堑长一智。

皮亚杰就说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心理会有一些波动,这个波动叫做“平衡和不平衡”,那什么叫“平衡”呢?每当孩子在街上遇到一只狗,当他喊狗别人说对的时候,他就感觉:哦我非常舒服,我认识到了这个世界。所以同化一旦完成了,他就会在心里感觉非常平静。这就是平衡的过程。

但是一旦他把猫叫做狗,然后别人说你错了,他就会混乱,说我认为这就是狗,你为什么说我不对呢?这个时候他心里就出现了不平衡。那么不平衡之后怎么办?他必须要进行顺应,也就是他要建立一个新的图式,建立完新的图式之后他就可以把这个猫重新纳入到新的图式之中了,于是他就出现了更高水平的平衡;

这就出现了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就是通过对外界刺激的同化和顺应,然后让心理状态从平衡到不平衡然后再到更高水平的平衡,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图式就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善,于是我们就逐渐认识了世界,这就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

理解了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其实可以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个小孩,他小的时候到街上,他特别喜欢说话,一边用手指着一边说:这是汽车,这是楼房,这是自行车,等等;他特别喜欢叫这些东西,为什么呢?因为他心里有了很多图式,他急于把外界的这些刺激都同化到他自己的图式当中,所以他见到什么喊什么,他内心是希望你的肯定,这个时候妈妈爸爸就要肯定他,说:你说对了,你真棒,你说的太对了。这样一来他就一次一次获得平衡,内心就非常的愉悦,他的这个图式就越来越完善了。

当然也有可能会叫错,比如他指着一辆摩托车说:这个叫自行车,妈妈说:你错了,这个叫摩托车,于是他就不平衡了,他就有点混乱了;为什么这个不叫自行车了呢?你就得耐心地跟他解释:你看自行车的轮子都很细,但是这个摩托车的轮子粗,你就得跟他解释,解释完之后,他就顺应了一个新的图式—摩托车;以后他就不会叫错了,他就从平衡到不平衡,又到了更高层次的平衡;这就是孩子们的认知过程。

其实,这个认知过程是伴随我们终生的,不光孩子是这样,大人也这样,你没有经历过的事你就是不知道;举个例子,比如说有些教授,在象牙塔里教书,觉得全世界的人都是好人,结果有一天退休了,他被骗子骗了好多钱,他就很混乱,说为什么会有骗子这种人呢?!他为什么会骗我钱呢?!!他不知道这事是因为他没有骗子的图式,当他经过了这么一件事之后,他就建立了一个新的图式,他说我知道了,这个世界上的人不都是好人,以后我再遇到这样的人,他就是个骗子,所以这个顺应过程就建立了一个新的图式—骗子,再后来有骗子给他打电话,他一分析这是个骗子,结果证明他分析的果然是对的,于是他就获得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平衡,这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如何应用在教育上呢?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应用就是一定要理解—学生是什么?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就是学生会通过外界的刺激去建构自己的图示,而非知识的容器;这个我觉得是很重要的。

比如很多老师也好家长也好,都认为学生是一个桶,我教给你什么你就应该会什么;我今天往你里边倒点加减乘除,你就应该会加减乘除,明天往里边倒微积分,你就应该会微积分,我告诉你什么你就应该记住什么,应该理解什么;但他又发现学生完全无法理解他说的话,你上一句刚说完,他下一句又不知道了,为什么?因为学生们不是容器!他们是知识的建构者。当你去讲述一个问题的时候,你是基于你内心中已经有的成熟图式给他讲解的,但是学生心中还没有这个图式,他现在处于不平衡的顺应期,他需要一段时间来建立新的图式,然后获得新的平衡,但是在这个建立新图式的过程中需要一点时间,你不给他这个时间然后就骂他,最后新图式建立就失败了,就没有认知提升。那么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循循善诱,等待他一段时间,慢慢地他就会从不平衡变到平衡,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但是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在顺应和同化的过程中,是有快有慢的,尽管他有快有慢,但我们依然要认定这是认知提升的一个过程。比如我们一个孩子,他已经会了加减法了,结果在练习的时候,有的孩子做得非常快,有的孩子做得非常慢,这实际上都是同化过程,无论做得快还是慢其实他都会对加减法有一个更好的认识,然后他们再问他一个更加难一点的问题,他就会混乱,混乱的过程就是顺应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中我们感觉,孩子怎么什么都学不会呢!但事实上他的认知正在提升,我们要给他一点时间。我们要理解这个不平衡过程的正常性和重要性,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24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