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的书法艺术属性的印学

具有的书法艺术属性的“印学”

“印章”又名“印”,古称“玺”,研究印章称为“印学”。印章是我国的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独有的工艺美术。因其所具有的书法艺术属性,与一般的工艺美术略有不同,故又叫作“篆刻艺术”。中国的篆刻与书法堪称中国艺术中的孪生姐妹。

关于印章的起源,《周礼》,《左传》中都有使用印章记载,这些可以说明早在春秋中期,印章已应用于社会活动中。从近代考古发现的实物来看,殷商时期就已存在印章了,而战国时期的古印,已经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准。这以前的印章,统称为“玺”。秦统一后,规定只有皇帝的印才能用“玺”,至于官员和百姓的印章,只能用“印”了。以后封建社会中历代王朝大体沿袭这一制度。汉代开始出现在官衔下加“章”或“印章”的印,如“广汉大将军章”等,而唐武则天,因“玺”同息灭的“息”谐音改用“宝”,如“皇帝之宝”等,此外,还有称为“记”、“朱记”、“图章”等。

印章上的文字最早是与当时通用的字体是一致的,如战国时期,采用的是各国流行的大篆、籀文,秦用李斯的秦篆,秦汉以后,用于印章上的字体范围扩大了许多,出现了缪篆、鸟虫篆等多种篆体。隋唐以来,不仅沿袭使用篆体类文字,而且把隶、楷等字体也应用于治印,以至殷代的甲骨文都被吸收进来。当然,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的依然是篆体类的文字,这一点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变。

印章的用材,最初以铜、金等金属材料为主,这与当时的印章大多为铸冶而成是分不开的。亦有少量的犀牛、象牙、玉印和石印。古玺印一般比较扁小,并雕有坛、台、龙、虎等各种形态的印钮,通常挂在腰带上,以便随时使用。先秦古印用材、形制,各随其便,并无定制。秦以后,官印有明确规定,是区分官阶的标准。其等级次序为:玉最贵,一般为皇帝所专用,金次之,银再次之,一般官吏只能用铜印,私印印材则没有这么多讲究。隋唐以后,官印渐大,印材也更丰富。

元王冕发现了质地松软的花乳石,为篆刻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这一发现使文人自篆自刻形成风气,篆刻艺术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更有明代文彭、何震拔地而起,师承秦汉,大胆突破前人樊篱,穷尽毕生精力为篆刻艺术推波助澜,此后印坛各种流派异彩纷呈,名家辈出。有清一代更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至近现代,篆刻艺术更为普及,各种流派不乏继承、创新者。如今,篆刻艺术这一传统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屹立在世界民族艺术之林。

古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是逐渐形成了适合于玺印印面的文字体系;

二是阴文玺大量出现,这显然也是实用的方便所致;

三是印面形式变化极为丰富,充分地展现了当时崇高个性与形式的审美取向;

四是由于文字的演变、分化及诸侯割据等,使玺印文字与风格呈现出明显的区域色彩。

春安君战国2.3×2.3cm高1.9cm上海博物馆藏

龚安顺龚安庆捐赠青白玉质地。为颁给当时封为“春安君”人物的官玺。战国实行封君制度的遗物。

战国私玺,一般比官玺尺寸略小,约1至2厘米见方,这类玺印有朱文和白文两种。朱文多做宽边细文,这种文字,细细毫发,却十分坚挺,俗称“绵里针,,质地多数用铜,间有用银的,均出自铸造,真印文与印钮制作得十分精美,有的印文纤如毫发而清晰异常,反映了这一时期青铜冶铸工艺的高度水平。白文玺印铸造、凿刻均有,也多加边栏,少数有田字格形式的。私玺由于不像官印那样用于官方场合,故无定制,大小不等,形状各异,除常见的方形、圆形、长方形,还有腰子形、凸形、凹形、心形、盾形、三角形、菱形及其他不规则的形状。钮制多鼻钮,间有亭钮、人钮、兽钮,也有戒指钮、带钩钮。姓名印开始有两面的,成语印有五面的。

战国私玺在字体选用、字形结构上,均比官玺更加灵活多样,章法布白上参差错落、疏密对应、俯仰欹斜,更具艺术性相意趣。即便是一些小玺,文字布白仍然那么舒展自如,颇得天工造化之美。

战国私玺中的白文同官玺一样,线条厚重实在,平稳中多变化,典雅中寓奇巧。朱文则坚挺有力,整洁流畅,灵动之气充满印面。由于铸制的整体效果,使纤细的印文气势贯通,浑然有致。字形虽奇诡多姿,但总体以自然平实为本,字中的挪让、省略、欹斜、错落,如乱石铺路,最终均能服从整体效果,达到和谱统一的艺术境界。有些战国私玺长期埋藏地下,经过腐蚀,斑驳破损,更是别有一番古朴苍茂的残缺之美,显现出深穆古拙,天然去雕饰之意趣,充穷表现出战国私玺的多彩多姿和自发的艺术审美情趣。

印陶指钤压在陶器上的印章。在《礼记·曰令篇》中有所谓“物勤工名”,其中主要指在烧制日用陶器之前,趁着粘土柔软时捺盖在上面的印章,包括制造的地名、场所、官署、工匠的姓名字、吉语祷词等内容,个别还有制造年份。陶器虽容易损坏,常被抛弃,但不会腐烂,加之种类繁多,因此,陶文残片较之其他文物能够大量留传。远在仰韶和龙山文化时期,彩陶钵上就开始使用刻画符号,西周时出现了印陶,春秋战国时代则蔚然成风。我国山东、河北等处出土的战国时代陶器中钤印有玺印文字者最多。陈介祺《画斋藏陶》、刘鹗《铁云藏陶》等书著录的战国遗物较多。到了秦代印陶更为丰富,像陶量上的诏版铭文,以山东出土最多,诏版铭文.多为一印四字,四字一词,连续钤拓,组词成文,节体规范。另外秦代建筑业相对发达,砖瓦制作量大且已具相当工艺水平,因此,盖在砖瓦上的官署、地名、人名等文字印陶已比较普遍,这类印陶,因地域、用途之不同,书体有篆、隶,甚至接近于楷书等多种样式。总体上说诏版铭文,体势瑞庄紧密,篆法严谨,笔画挺拔方折灵劲浑朴,形态俯仰欹测,大小参差,章法疏密得宜。而民间印陶,书体随势而生,布白豪放活泼,用笔直率,天性流露,非刻意追求可得,艺术价值颇高。秦代印陶与战国印陶不同的是基本上都使用标准小篆文字,只有极个别特殊情况下,还留有战国书体的风貌。

秦都咸阳遗址、山东邾国故城遗址以及秦始皇陵附近等地采集到的印陶瓦当,不仅有早期玺印风貌,令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5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