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云集中原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共话大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曹萍高校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如何发挥大学的创新主阵地优势,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如和培养更多创新拔尖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9月24日,在中原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等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此展开探讨交流,为河南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推动学科交叉创造一流成果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是论坛中多位专家反复提及的关键词。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分享的主题是“有组织科研”。“高校要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凝练科学第一性问题,加快布局前瞻性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自主布局能力与学科交叉,打造新型的科技创新平台。”丁奎岭说,要抓住深挖和交叉两个方面,才能产出具有前瞻性和颠覆性的原始创新成果。丁奎岭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的探索实践,建立张江高等研究院,通过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产出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基础为根,交叉为本。”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锦分享说,坚持广泛自由的前沿探索氛围,强化前瞻引领的交叉科研环境发展战略目标驱动的有组织科研体系,以此构建北京大学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在作报告对接国家战略推进产学研用融合如何推动高校产学研用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丁奎岭说,高校要更有组织、更加主动地加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需求的对接,探索企业出题、高校“揭榜挂帅”的产学研深度的组织新范式。“大学不是‘象牙塔’,科技创新也不能‘束之高阁’。”张锦认为,科技创新的问题来源于产业一线,成效最终也要到产业一线中检验。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北大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包括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强化风险控制和合规管理;构建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体系,逐步建立高价值专利培育标准流程和高价值专利运营模式;坚持到企业找问题,帮企业找问题,到一线做研究,在一线出成果,开拓“市场出题、共同答题”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等。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在谈及这个话题时表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大学不再是从外部撬动社会的支点,大学必须从以单一学科为支点的传统的、封闭的小圈子中跳出来,直接与社会对话、与世界对话,打破学校与社会的围墙,主动面向社会经济主战场。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作报告坚持“引育并举”培养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是推动创新绕不开的重要话题,各个大学也都在引育人才、培养人才方面分享了很多宝贵经验。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通过线上进行了分享,他说,强而不尖是当前我国人才队伍面临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施一公介绍了西湖大学在科技评价方面的“六不重”:不重论文篇数、不重引用率、不重影响因子、不重获奖情况、不重人才头衔、不重专利数量。与此同时,还有“一重”:只注重研究成果是否在该领域不可或缺。在这一导向的引领下,年至今,西湖大学有30余项“世界首次”的原创成果诞生。“让更多的世界级科学家出自于中国的大学,让更多的世界级成果出自中国的实验室。”施一公的话赢得了现场的阵阵掌声。在丁奎岭的分享中,对于管理评价机制也有类似的观点。“弱化具体指标的对照性检查,看重科技问题的解决情况、进展突破、具体贡献。既要容忍失败,又要看实质贡献,把‘考评员’‘管理员’变成‘陪伴者’‘助推者’。”丁奎岭的话引起了在场观众的深深共鸣。北京大学副校长张锦丁奎岭认为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人才非常关键。“坚持‘以人为本’,形成引人、用人、育人为一体的可持续闭环。”丁奎岭说,通过打造宜居宜业环境,做好人才保障,打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制度体系和生态环境,让人才引得来、用得上、留得住、发展得好。“北京大学对标国家战略需求与世界一流水准,‘引育并举’构建结构合理的‘人才金字塔’体系。”张锦说,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开设“数学英才班”“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探索对拔尖创新人才进行个性化、贯通式、超常规的培养,锻造基础学科人才“珠峰”。“世界在变,社会在变,技术在变,但高校的教育模式变革相对滞后。”河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锁江列举了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比如,学科交叉还不够、学生缺乏实践锻炼,与社会需求相对脱节。张锁江说,新时代、新要求下,河南大学的新使命是“培养未来的创新型人才,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引领社会进步的新动能”;河南大学的定位是“研究型、综合性、国际化一流大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878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