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叉是外国人的专利其实在中国古代,人们早
提到餐叉,人们自然会想到它是西方人的餐具,其实,在中国古代人们已用餐叉,而且其用法也和当今西餐用餐叉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现在已知最早的餐叉出土于甘肃武威,是用动物骨头制成的,距今四千多年。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烹饪技术的发展,肉食制品种类增多,进食方式也有了改进,餐叉在贵族统治者们的食案上已是常见之物,其中仅洛阳一座战国早期墓葬中就发现了51枚。出土的有的骨餐叉上还雕刻着精细的花纹。而且许多餐叉或者是同骨匕同时出土,或者是同铜削刀同时出土,有的餐叉同盛肉的器皿同时出土,很显然这些骨匕或铜削刀是与餐叉配套使用的餐刀。餐叉主要是供食肉用的餐具,用刀将肉切割成小块,用叉送到口中。叉的使用与肉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是以叉的力量来获取食物,与匕箸不同。汉代有关饮食场景画像石上面也有餐叉的形象,有的还出现在汉代陶灶的灶台上,有的还串有肉串。在一些汉画上,也曾发现用叉烤食的图像。古代还有一种个体比较大的叉,是做炊具用的,魏晋时期的画像砖中就有挂在墙上的大叉,可能是炙烤肉类食品用的。但是古代餐叉的使用,只是在战国时期比较流行,似乎没有形成像匕箸那样经久不变的传统,这是因为餐叉是食肉器具,古代只有贵族阶层才有可能经常食肉,餐叉也只能是上层社会的专用品,不可能十分普及。下层社会的“藿食者”,因为食物中不易见到肉,所以不必置备专门食肉的餐叉。而且在箸发明以后,箸也具有食肉的功能,所以即使在上层社会,餐叉的使用也没长期流传下来。说到餐叉,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中国传统的进食器具——著。箸是中国人独创的进食具,它在世界各国进食具中独具风采。箸又称为筷子,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筷子一名最早出现于明代。当时苏州、无锡、常州等地人十分讲究忌讳,而“箸”同“住”谐音,“住”又有停止的意思。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一帆风顺,不住地向前行进,故改“箸”为“筷”。另一说是“筷子”——快也,传神地表达了食者进餐时动作情状和欣慰之态,所以改“箸”为“快子”。由于“快子”多以竹制成,在“快”字上冠以“竹”头,就成了“筷子”。“纣损天下,自箸而始”。这是西汉时期的政论家贾谊总结商朝灭亡教训时说的一句话,也是目前发现的有关箸的最早最确凿的文献记载。箕子是商朝末代国王纣的叔叔,他看到商纣王自恃天命在身,生活奢侈腐化,曾用这样一段话劝诫他:你连筷子这样的小物件都十分讲究,要用象牙制成,接下来就想用玉琢杯盘。有了玉杯,又想拥有远方的珍稀物品,这样发展下去,小到杯箸,大到宫室,穷其奢华,享乐之心永无满足,离国家衰亡的日子就不远了。说明商纣王时已有象箸。而箸的始作年代应当早于商代末年,它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农业的发展和陶器的产生,使人们在烹饪方法和进食方式上有了改进。食用谷物最适宜的方法是煮,用手指进食已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势必要求另有一些食具佐助。因此,就地取用。树枝、竹棍、兽骨作进食具成为必然,匙是这样发明的,箸也是这样发明的。羹食是史前居民的传统馔食,随手找来的野菜,加上水或与肉同煮,或与谷物类同煮,不同于肉类除羹汤外还可以炮烤。食羹用扁平的匙显然不行,而且早期的匙大都是七形的,故而只有用成双的箸,才能在滚热的羹汤中夹起菜和肉来。直接用手捞食就更不行了。可见在中国,箸在使用陶烹的新石器时代就已发明了。周代对使用箸还有许多规定,箸只能专用于夹取羹汤中的菜食,吃米饭米粥不能用箸,只能用匕。我们现在使用筷子的许多习惯性礼仪,大多是在西周礼制社会中就形成了的。例如《礼记》中就有规定,当孩子长到可以自己进食时,要教他学会用右手使用餐具。周礼中规定的右手执筷子的习俗与周代进食礼仪有关,《礼记》规定:人们在吃饭时,主食置于人的左边,羹置于人的右边,用右手执箸,进食就更方便。而在汉画像石和画像砖上,可以看到进食者往往都是用左手执箸,是例外的尚左或是左撇子,不得而知。汉代时箸已成为人们饮食中必不可缺的食具,在汉墓壁画和画像砖上,常可以见到一些用箸进食的图像。张良是刘邦手下的将才,当审食其向刘邦建议封六国之后为王时,张良坚决反对,与审食其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情绪激动时借刘邦手中用饭之答而代筹,向刘邦阐述了打败楚国的战略,从八个方面批驳了审食其的观点。而张良因为此次成功“借箸”的惊人之举,获得“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千古美名。汉景帝时,太尉周亚夫在平定吴楚之乱中不奉诏救梁,之后又反对废立太子,反对景帝皇后之兄为侯等等,与汉景帝矛盾加深。汉景帝对周亚夫心怀不满,有一次召周亚夫进官用餐,却不给周亚夫进食的筷子,周亚夫就到别的席子上取筷子,汉景帝于是借题发作,责怪周亚夫没有君子之相。就箸的材质和形状而言,有一个不断丰富和提高的过程。起初人们用树枝、竹棍、兽骨制作箸,到商代时不仅已经有了骨箸、铜箸,而且也已经有了经过琢磨的象牙箸和玉箸。春秋战国时期的箸,有铜质、木质和象牙的,西汉时又有了铁箸。汉代开始生产的漆箸,光可鉴人,十分精美。魏晋南北朝时,又开始流行金丝镶嵌木箸。隋唐时期,上层社会盛行使用白银打制的食箸,还有名贵的金箸和犀箸。唐玄宗就曾将金箸赐给宰相宋景,唐代开始在箸的首部有了一些装饰,如江苏丹徒丁卯桥发现的铜箸,首部銮金,顶端呈葫芦形,中部刻有“力士”铭文。“力士”二字非产地质材名称,也不是工匠名号,而是规格较高的成套酒具的别称。它与“力士铛”“力士瓷饮器”一样应是标榜名牌产品的意思。为了把握方便,宋代的箸除注重工艺和装饰外,形状上也有所变化,出现了首部呈六棱形的箸。人们在使用银质箸时,还发现它遇到强酸等溶液就会迅速变成黑色,这样官廷中常备银箸以防不测。
上一篇文章: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也不是没有道理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9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