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7万儿子学费5万拼命融入不属于自己的

北京哪些皮肤科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802/4439528.html

不知道是不是应着开学热,这两天常爸在X乎上看到一个活跃度很高的话题:

在三线小城市,年收入7万,平均月收入6千,孩子快上幼儿园了,老婆一直说要选一个好的,所以想让儿子读一年5万学费的幼儿园,这样自己和儿子都能结识很多有钱有势的人,也就能进入所谓的“圈子”。(一年5万学费,在大城市不算什么,但在三线小城市,应该是可以上很不错的私立幼儿园了。)

这事儿有没有必要,显而易见。

当然没必要啊。

年薪只有7万,就敢拿出5万来交学费,这日子还过不过了?

当然,吐槽归吐槽。还是有些很“拼”的家长,宁愿自己节衣缩食、能省一点是一点,也要让孩子上个“贵”的学校,自己块的衣服舍不得买,但给孩子花钱,眼都不眨一下。

想给孩子最好的,这当然没错,但常爸担忧的是:你以为花5万入个园,就万事大吉了吗?

我们小时候,都听过一个关于“象牙筷”的故事吧。

殷纣王即位不久,就命人给自己打造了一双象牙筷,他的臣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和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能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

因为得到了一双精贵的象牙筷,就要整身行头全换成“名牌”,吃的用的全换成“山珍海味”,才能配得上这双筷子。

而5万块钱的学费,就像这双筷子。这不是你花钱买游乐园VIP,一次性付款之后,所有项目随便玩。恰恰相反,这5万块钱,其实只是你日后巨额开销的“开胃菜”啊!

●学校组织海外研学夏令营活动,去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动辄四五万,别的孩子都报名,你的孩子去不去?

●别人家孩子忙着学马术、网球、橄榄球,芭蕾、高尔夫、冰球这类巨费钱的富人运动,你家孩子要不要跟着学?

●别人家的妈妈自费购买新风、空气净化器、高档净水器、采购各种孩子们需要的学习生活用品,作为班中的一员,不好意思白占便宜不出力,但你又有多少闲钱可以“支援”班级呢?

看看《三十而已》里的顾佳,费尽周折让孩子上贵族幼儿园,对他们这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家庭来说已经不堪重负,后来为了结识富太太送孩子上马术课,甚至到了要变卖首饰的地步。

这些看似跳一跳就能够着的东西,有时候真的很让我们眼热,但别忘了,学费只是你看得到的冰山一角。入学之后庞大的隐匿消费,不知刚勒紧裤腰带交完学费的父母们又能持续“供养”多久呢?

其实我也理解,有的家长想狠狠心,咬牙掏跟自己收入完全不匹配的学费,为的是能跟着孩子从小挤进“上流社会”,多被身边“高段位”的人影响,多结交这样的朋友。

但是现实往往跟我们想象的差距甚远。

进入贵族学校对孩子可能意味着什么?我有个朋友之前从老家搬家来北京,因为丈夫在顺义工作,她就咬牙给孩子报了家附近的国际幼儿园,想着顺便认识一些“高端”爸妈也许对一家人未来的人脉有帮助。

刚入园没多久就收到了同学的生日邀请。朋友让孩子精心制作了一张卡片去赴约,没想到其他同学,有送四位数乐高套装的,有送最新款大型变形金刚的,而且,朋友说了一句,人家孩子的生日派对上竟然是有厨师、小丑和甜点台的。

周围都是有钱人家的心肝宝贝,吃穿用度自是不必说,而我们普通人家的孩子会不会因为穿着被其他孩子孤立?孩子会不会因此而变得自卑甚至自闭?

父母以为那是快速结识“上流社会”的渠道,实际上不过是异想天开,当你们的社会地位不对等时,又有多少人会真的跟你交心?就算现在你成功打入“富人圈层”,那孩子毕业之后又能有什么联系?不说别的,想想你的朋友圈至今躺着多少点赞之交。

就算是想要奋力一搏,也要考虑后果,别让孩子为你的一厢情愿买单。

拼命融入不属于自己的圈子,是悲剧的开始

之所以一而再地想要突破教育投资的底线,对此我也深表理解。

人人都有育儿焦虑,个个都想“精致化养育”。所以“倾尽所有”也要给孩子最好的、在教育投资上也毫不考虑有“预算”这回事……有时候这些好像成了为人父母后的一种“本能”和“爱孩子”的方式;

对孩子抱以“在他这辈实现阶层晋升”的高期许,不惜“破釜沉舟”,花大代价也要上好学校,有时也成了“望子成龙”的父母们的执念。

给孩子更好的,这无可厚非,只是一旦超出了“力所能及”的范围,我们可能根本无法抵御其他让你始料未及的家庭风险。

就拿《三十而已》里的顾佳来说,丈夫许幻山的烟花公司只能算作是小微企业,而且属于“高危行业”,稍有不慎就可能因为爆炸导致破产。在这种情况下,她仍然选择不计风险、不留后路地把钱砸在一套房子上,不惜巨额贷款买江景学区房,这无异于让全家人都坐在“火药桶”上,一旦公司出现意外,他们根本没有能力抵御风险。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在后来许幻山的烟花厂爆炸后,为了偿还债务,孩子只得从贵族学校退学,江景房也被抵押了出去。

我们也是一样。

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允许,为了孩子读书买套学区房无可厚非,但如果为了买一套学区房,卖掉原来的房子、加上两口子的积蓄、甚至老一辈们的积蓄,掏空全家六个人的腰包,一点余地都不给自己留:

万一老人突然生个大病怎么办?

万一孩子有个什么差池该怎么办?

万一自己失业了又怎么办?

当家庭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大大减弱,这对于孩子来说,又真的是件好事吗?

生活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不可预估的风险,而在教育投资上狂热到无底线,会让全家人在突然遭遇生活的某记“重锤”时,毫无还手之力。

鸡娃不是全部,我们还得过日子啊。

比投资教育超支更可怕的,是你的焦虑

当然,出现家庭“变故”,或许只是小概率事件,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已,但因为“教育超支”而带来的焦虑和每时每刻的危机感,却是必然的。

因为当我们为高额支出所累时,会特别迫切地希望得到一些“回报”——要在孩子身上看到“效果”,这时候你还能心平气和、心态良好地养娃吗?恐怕会时时刻刻琢磨:

“这钱花得值吗?”

“孩子分数提高了吗?”

“辅导班讲的东西孩子都听懂了吗,有用吗?”

毕竟是花了大价钱,都希望投资在孩子身上的钱能“不白花”,我们处在过度的经济压力和育儿焦虑中时,心态难免失衡:

你觉得为孩子付出和牺牲太多了,他应该要争气、他必须要很努力才对得住你的付出。

可当你把这种焦虑和压力传导给孩子的时候,孩子也很无辜:我又没让你为我花这么多钱、费这么大劲,但我还得按照你的意志、你的意愿,活在高压下,我的苦跟谁说啊?

之前就曾看到一个报道称,上海的一位妈妈,为了让2岁半的儿子日后能进知名幼儿园,给孩子报了5个学前培训班:英语、数学、钢琴、画画和小主持人。

结果孩子不堪压力,晚上睡觉经常满头大汗、半夜惊醒,而头旋的位置,居然秃了一块。

就医后才得知,孩子是因为精神性高度紧张,从而引发了斑秃性脱发。把孩子逼到这个份上,就为了上个优质幼儿园,真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孤注一掷的架势,拼了老命的决心,放到自己拼事业上或许行,但用来对付娃,肯定不可取。

你拿钱给孩子砸出一个优质起跑线,但孩子被你的焦虑和危机感笼罩、活在全家人“万众瞩目”的期待里,承担了上一代甚至两代人的压力,在起跑线上背负了太多金钱成本,你还能指望他轻装上阵、赢在起点吗?

最珍贵的教育,永远不是靠“钱”砸出来的

能给孩子尽可能优渥的教育环境,当然更好,但最珍贵的教育,永远不止与钱有关,教育成果,也从来不由砸钱多少来决定。

很简单的道理,设想一下,如果起跑线真的越贵越好、高额辅导班要上得越多越好,那是不是清北复交(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的录取标准,也不必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直接查一查考生家里有多少资产,按照父母身价高低录取就得了?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寒门贵子能突破自身家庭局限、鲤鱼跃龙门?今年的北大考古学专业新生钟芳蓉,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留守孩子,她才8个月大时,父母就离开家出门打工,只留下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但她照样凭自己的努力,踏进了北大的校门。

而从她看似“没什么文化”、“不懂教育”的父母那里,我们似乎也能在当下焦虑的环境里,找到一些关于教育的启示:

(钟芳蓉坦言,父母对自己的要求是“尽力就好”)

在面对饱受争议的专业选择时,钟芳蓉的妈妈说:她有权利选择她自己喜欢的,因为她是个有梦想的人。

在常爸看来,这已经是钟芳蓉父母在能力范围内,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了:

不能时常陪伴,但至少能保证孩子衣食无忧、有相对好的学习环境;

不给孩子学习上设置太大压力,告诉她尽力就好;

不把阶层跃升、“过好日子”的期望施加在孩子身上,而是认为孩子有她自己的梦想,她有权利去选择她喜欢的东西,尽管这东西,可能以后并不能“挣大钱”。

所以你要说什么是好的教育?一定和钱,没有必然联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你能给的,就是最好的、最适合孩子的教育:

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科学养育的方式、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尊重,这些都是庞大育儿工程里的重要因素,而这些,都不是靠花钱能解决的。

而孩子自己,也并不会在意自己上的是1万一年的幼儿园,还是5万一年的幼儿园,他们更看重和我们在一起的,可以舒展放松的亲子时光。

当你把教育的范围,拉回到理智的、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时,我们都将不再焦虑,对于教育投资的回报,也更坦然淡定:我们尽我们的力、孩子尽他的力,就足够了。

所以别再拿“为了孩子,什么都值得”这样的价值观绑架自己、绑架孩子,为人父母,我们也有能力上限,得学会“有所保留”“力所能及”,“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凡事量力而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问心无愧就好了,教育也是如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47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