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元代的四禁四开,明代海洋贸易制度

明朝沿用元朝的海洋制度,为防止日本流寇的侵略,下令开始了禁海。到了朱棣时期,由于彰显国威的需要,朱棣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开始了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历史悠久,是供奉体系的衍生物,中国作为大国,自古推崇宗主国体系,提倡番邦国家向中国进贡,朝贡贸易是中国对外政策的产物。

虽然,朝贡贸易是不平等的经济贸易,是损耗国力的海外贸易,但也为明朝国内物资丰富打开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明朝到了隆庆帝时期,更是开放了一个港口城市,正式将海外贸易合法化,所以明代的海洋贸易只是“限海”而非“禁海”。

“禁海”制度的原因

1.“禁海”制度始于元朝

元朝一共实行了四次海禁,贯穿于元朝整个朝代的始终。虽然元朝禁海的次数很多,但时间都不长,元朝禁海的实质性目的在于垄断海洋贸易的巨大利润。

“官自具船、给本,选人人蕃,贸易诸货。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

元朝海洋贸易实行“官本船”制度,为了将国家海洋贸易的归于国有,垄断性海洋贸易制度,导致走私的情况普遍出现。走私贸易不仅影响了“官本船”制度的推行,更是为国家带来了安全隐患,于是元朝朝廷开展了四次禁海运动,却因为国家的实际需要而取消。

取消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统治阶级对海外商品的需求。元朝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的商品主要出口丝绸和瓷器,进口丁香、豆寇、胡椒、象牙、犀牛角、珍珠、沉香、钻石珠宝和香料等。这些物资是东南亚的特产,且被统治阶级长期使用,成为日常必须品。

长时间的海禁政策影响了统治阶级的生活品质,这是元朝禁海制度废除的原因之一。第二,海洋贸易收入是元朝政府主要财政来源之一,虽然民间走私活动盛行,但直接禁止海洋贸易,也会导致国库收入的大幅度减少。并且在历史同一时期,世界的海洋贸易也在不断发展,海洋贸易不仅丰富了国内的物资,更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封建主义过度资本主义的必经阶段,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体现。

2.明朝沿用元朝“禁海”制度

明朝初年,国家初定,百废待兴,国内形势不稳定。对于皇帝朱元璋来说,强化中央集权是第一要务。当时,明朝内有宰相分权,外有倭寇进犯,这两方面同时威胁着朱元璋的绝对统治权。中国的宰相制度和行中书省,分去皇帝的大量权力,阻碍皇帝权力的集中和命令的权威,于是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制造了轰动历史的“胡惟庸案”。

从此次事件中可以分析朱元璋的性格为果断,面对阻碍的人、事和制度,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彻底的瓦解和清除。

明代海防能力较弱,国内武装走私情况严重,形成小规模的反朝廷武装势力。并且,以日本为首的岛国,由于自己政治和经济的萧条,导致大量难民流离失所,落草为寇,成为海盗,滋扰明朝海防,使得沿海城市居民苦不堪言。于此同时,明太祖朱元璋的军事重点在“北伐残元”上,建立国家之后进行了十三次的北伐战争,并没有多余的精力处理海防事件。

但基于明太祖朱元璋“斩草除根”的性格,结合国家暂时的治安需求,下令实施海禁政策,杜绝沿海城市的武装侵害和治安不良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使国家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

“限海”而非“禁海”

1.朝贡贸易

从元朝“四禁四开”的禁海政策,可以分析出,完全杜绝海洋贸易是不符合国家实际的经济需求。完全的禁海不会为国家带来长治久安,反倒会影响国内的日用需求。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国家开展“朝贡贸易”的海洋贸易政策,以郑和为代表,七次下西洋,为明朝对东南亚贸易打开通路。朝贡贸易不仅为明朝带回了丰富的物资,更是确定了东南亚岛国和明朝的宗藩关系,形成了以明朝为首的亚洲宗藩体系。

朝贡贸易始于汉朝,最早确定下来是在唐朝。主要是以“赏赐”和“进贡”两种方式进行贸易,从经济上讲,这种贸易关系是不对等的。中国为了确定自身宗主国的地位,常常以高于市场价格的钱财和物品兑换藩属国的供物,虽然从政治上弘扬国威,根本上十分消耗国家财力。这也是郑和无法继续航海远行的重要原因。

明成祖朱棣的朝贡贸易和明太祖朱元璋的完全禁海,都是只能满足当前政治需求的海洋政策,并不能为国家带来经济的复兴和政策的进步,更不符合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势必会因为国家的实际需求而土崩瓦解。

2.隆庆开关

明朝明穆宗隆庆帝在隆庆元年正式宣布解除禁海,给予民间海洋贸易合法性。自此开始,世界的白银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入明朝,在不到80年的时间里。海外流入明朝的白银总是高达3亿多两,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实力。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穆宗隆庆帝将近年的时间内,是什么原因导致“以遵循祖制”为传统的明朝,破除对祖先的迷信,开展正常的海洋贸易,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禁海导致武装走私情况严重,引发多次小规模战争。

“亡命无籍之徒,违上所禁,不顾私出外境下海之律,卖港求通,勾引外夷,酿成百年之祸”

第二,严禁海洋贸易带来的国库收入增长缓慢,影响国家经济的增长和财政的积累;

第三,禁海中的“禁通番、严剿杀”,增加了国内的阶级矛盾,使得华人和番人通婚,以隐藏贸易的本质,又实行保甲、连坐等惩罚制度,造成居民的政治恐慌。在众多弊端的面前,恢复正常的海洋贸易是明朝政府不得不推进的改革。

明代海洋政策影响

1.经济影响

从元代开始,统治阶级为了更好地加强自身对国内政治和经济的控制,采取了极端的外贸经济政策。事实证明,国家政策的制定必定要跟随时代的发展潮流,与时俱进,否则就会为国家和民族带来非常大的损失。元朝时期,由于禁海导致国家财政空虚。到了明朝,自然灾害频发,财政不足以支撑国家各方面的开支,也是因为国库空虚而开展正常的海外贸易。对外贸易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是国富民强的重要方式。

正常对外贸易的开展是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明朝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的手工业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人和手工业者成为国家重要的新阶级,而不是“士农工商”的末级。商人财富的积累,为他们赢得了社会地位的改变,从而深化了明朝社会阶级的构成。

很多儒生弃笔从商,增加了国家的就业机会,合理地分配劳动力,从而提高了明朝的综合国力。这是市场经济的调配作用,帮助国家进一步提升国力和综合素质。

2.阻碍了明朝政府看世界

明朝的禁海制度,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禁海,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洋贸易的自由。在明穆宗隆庆帝时期,虽然开展了正常的海洋贸易,全国也只是开启了一个合法的通商口岸。除了增加国库收入之外,并没有在其他方面引导明朝发现世界和走向世界,使得中国错过了非常黄金的海洋贸易和海洋军事力量发展时期。从政治上减缓了中国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度,成为中国从一代大国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开端。

禁海制度一方面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一方面阻碍了明朝政府看世界。在海防政策上,闭关锁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政治的安稳,却忽略了增加海防军事势力的重要性。有人说过:“枪杆子底下出政权”,海禁制度阻碍了国家对世界军事力量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8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