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沅陵二酉山文化探索人民资讯
二酉山,位于湖南沅陵县城西北十五公里处乌宿对河,因酉水和酉溪在此相汇而得名。又名小酉山,因当地百姓将流经山脚的酉溪称之为小酉溪而得名。亦名万卷岩,一是相传黄帝曾在此藏书万卷而得名,二是因山形状如书页而得名,三是山上岩石呈现层状分布,形如万卷书卷而得名。《沅陵县志》载:“二酉山,古秦人藏书处。玉屏为顶,莲花为座,上有炼丹池。池水从记崖喷雪而下,谓之记崖溪。有藏书箧,中可容数人。有记崖,记藏书之由。惜字迹磨灭不可读。旁有石穴,名妙华洞。《荆州记》:小酉山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避秦人所藏。《方舆胜览》:尧时善卷隐此,洞在崖半,梯而上。明末,尚有避兵洞中者。今仅余外一层,有石棹,可坐数人。内渐闭,不可入。山境幽异,藤石萦绕,宛然仙境。清光绪庚寅年,湖南督学闽人张亨嘉镌石洞口,题曰‘古藏书处’”。
《乌宿区志》载:“二酉山面积有2平方公里,东、西、北三面环水,峭壁悬崖,群峰面照,重山嵯峨。山有二峰,主峰海拔.8米,与次峰平行相接。次峰稍低(.1米),山顶建有寺庙(原为善卷堂),庙门镶有‘二酉名山’匾额一块,建筑古雅别致,雄伟壮观。寺内殿堂森严,菩萨林立,香火旺盛。寺外林荫蔽日,盛夏无暑,小道弯曲,山境幽异。山中云雾飘渺,凉风习习有声,景色奇丽壮观。每年春、夏、秋之季,游人沓至。近顾寺庙楼台回廊,题诗联句极多,令人浮想联翩;远瞰酉水风光,风帆竞发,百舸争流,炊烟缕缕,好一派山河壮丽景象,无不令人心旷神怡。公元年,山顶寺庙不幸被山火焚毁,令人惋惜。”又云:“秦时‘焚书坑儒’,陕西咸阳有两个‘秃发秦人’眼见许多典籍被毁灭,于是偷偷地将竹简千卷南运至小酉山,藏于二酉洞中,秦亡汉兴,藏简复出,故有‘学富五车,书通二酉’之典故。后人以怀古之情,常到这里来游览,书生、秀才和名人络绎不绝。他们题诗作词,‘二酉夸篇人鲜识,焚书翻遣书遍存’,以此歌颂二酉藏书之功德。洞外建有亭阁,悬崖峭壁,层台高耸,飞阁流舟,倒映于清潭碧水之中,旖旎清幽,实为奇观(年亦被山火焚毁)。清光绪庚寅年()农历二月,湖南学台张亨嘉书有‘古藏书处’四个大字,刻于石碑之上,竖立洞口,以赞扬‘二酉洞’为保护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所建立的历史功绩,故‘二酉藏书’上书《辞源》,名闻全国”。
二酉山,不高,但它以巍峨的气势,茂密的植被,神秘的古藏书洞,壮丽的峰峦,迷人的风光。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贤逸之士,招徕了一批又一批道士佛僧,也陶醉了一批又一批文人骚客,连同沅陵人、八蛮峒口的先民和今人,合力创造了色彩缤纷的跨越时空的二酉文化,彪炳于沅陵史册。二酉洞衍生出“学富五车,书通二酉”的典故,这种典故顺着酉水流入宏阔的沅水中,沅水又携着这个典故走进汪洋浩瀚的志书辞海里。二酉洞是历代读书人朝觐的圣地,传承了中国儒家文化的薪火,传承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
隐逸文化
二酉山隐逸文化虽蒙有神话色彩,显得扑朔迷离,但并非无可稽考。隐逸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儒、道两家都对隐士、对隐道文化情有独钟。道家的隐逸,其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于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是对个体生命的无上珍视,他们要解除对个体生命的一切羁绊,世俗的功名利禄首当其冲。
隐逸二酉山的贤能名士,当首推善卷。善卷的事迹,最早见于《庄子》,《吕氏春秋》亦有记载。善卷,枉渚(今常德)人,帝尧时最有学问的人。相传是原始社会后期东夷族中影响较大的氏族首领。有才德,受人拥戴。善卷住在枉山(今德山),德行远播千里。尧曾拜他为师。舜继帝位后,来到枉山,与善卷促膝长谈,对他的德行风范极为佩服。舜诚心要把天下让给他,善卷说:“余立于天地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宇宙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庄子·让王》)。舜向善卷再三禅让天下,善卷终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庄子·让王》),善卷从此隐逸深山,用道德教化群众。这深山,就是沅陵的二酉山。《方舆胜览》:“尧时善卷隐此,洞在崖半,梯而上。”因为善卷的教化,沅水一带,因之民风淳朴。在二酉乡棋坪与泸溪相交的山岭上至今还留有一块古碑“古代生苗熟苗分界处”,表明受善卷的教化,沅陵的苗民生活渐渐进入文明状态成为与汉人无异的熟苗区了。到了北宋大中祥符(公元-)年间,辰州通判欧阳陟,有感于善卷对辰州(古沅陵别称)百姓的教化功德,上书朝廷言:“善卷有功于民,应予祠祀,以示崇德报功之意。”真宗皇帝赵恒收到欧阳陟的奏折,好不高兴,即着令辰州府在二酉山为善卷建祠堂,修亭阁,封大墓。并且为祠堂外的亭阁钦定亭名为“仰止”,乃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湖南通志》卷二十四中辰州府沅陵县第四十页引《明统志》有载:“大酉山在县西北四十里上有龙湫,甚灵,祷雨即应,山岭有善卷墓。”善卷,可说是华夏德育第一人。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始于善卷,发扬光大于历朝历代,泽被子子孙孙。善卷的道德文化,亦是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善卷,是中华道德照耀历史长河的一座永恒的灯塔。善卷也是中国隐逸第一人。庄子在《让王》篇中讲述善卷的故事,实在是阐述一种“逍遥游”的至高人生境界。
在二酉山隐逸的高人中,值得推介的还有东汉末年的著名古文经学家司马徽。司马徽,颖川人,曾在二酉山隐居。他不守旧,非常讲究经世致用,而且很知人,对时局的见解也极为高明,人称“水镜”先生。诸葛亮还未隐居隆中之前,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从北到南,从南到西,从沅、酉水进入四川之后才正式隐居隆中十年。诸葛亮进入酉水后就到二酉山二酉洞朝拜,并希望在洞中寻得一些治国之道的书简以丰富自己的才学,但藏书未寻得,倒是遇上了名师水镜先生,向其讨教,学习了很多天文地理、易经八卦、奇门遁甲之术,为后来辅佐刘备三分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诸葛亮号卧龙,也是水镜先生根据二酉山对面的鳄龙山名取的,只是将鳄改为卧而已,意即卧龙会有时。后来,经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这条卧龙,终于腾飞于历史的天空,成为万世师表的俊杰,成为智慧的化身。后人为纪念水镜先生,遂在鳄龙山上建起了“水镜阁”(现已毁)。
至唐代,又传有段成式云隐小酉山终焉。段成式,字柯古,临淄人,以父为昌,荫为校书郎,博学强记,多奇篇秘籍,仕至太常少卿,曾游辰州,著《酉阳杂俎》三十卷,传云隐小酉山终焉。(《民国沅陵县志》载)
藏书文化
二酉山的藏书文化可以上推至传说时期的黄帝。上古时代,形成于中原的华夏文化,随着蚩尤战败,其残部退入沅陵(武陵山)深山大谷,以及黄帝不断发动的讨伐三苗的战争,把中原的华夏文化连同战争一起带入了沅陵。黄帝为更好地统治国家,特别是征服三苗地区,就将万卷书藏于二酉洞中,用以教化三苗。所藏之书都是反映当时创造发明成果的书简,内容包括采首山之铜以铸铜鼎;作舟车以济不通;制指南车以示方向;其妻嫘祖始为养蚕治丝之法;其史官仓颉初创书契;羲和占日、常汉占月、臾区中星气;伶伦造律历;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数等等。这些书简是炎黄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源头,而且对后来的楚文化、湖湘文化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全国大小山洞千千万万,黄帝为何把文化成果运至千里迢迢的二酉洞而藏?除了教化三苗外,更重要的是黄帝的根就在沅陵,是伏羲的后代,二酉洞就是他的祖先发迹之地,只是后来迁徙于黄河流域姬水发展,被尊为天子,也没有忘记老祖宗,且代代相传。有一点可以证实,黄帝氏有一支后裔游移到与沅水相隔一山的资水发展,资水以姓取名……即资水流域皆姓资。陈留《风俗传》载:“资姓黄帝后姓……谭云益阳有资水,或其派裔。”所以黄帝氏从南方迁入北方是可能的。基于这一点,他把书藏于祖先住的山洞,有认祖归宗,光宗耀祖,传于后世之意。
到了周朝,周穆王喜游历,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旅行家,《穆天子传》说穆王西征到昆仑山,见西王母,虽不可靠,但他“周行天下”,为的是“欲肆其心”,追求娱乐享受,这完全是历史事实。同时他也是一个大收藏家。传说,他曾于二酉洞中收藏了大量异书。明代沅陵唐九官有诗云:“闭寻酉室到云窝,未见藏书见薜萝。深谷尚余三代俗,白云遥忆穆王歌。泉飞绝壁人踪少,林翳重冈鸟语多。着作使君饶异况,胸藏二酉兴婆娑。”清乾隆二十九年(),江西南丰谢鸣谦到沅陵访友人,游历二酉山,作《游小酉山记》:“小酉山居酉江之末,著自中古。或曰穆王游迹所至,或曰避秦人隐此。顾有称善卷者,则又自上古云。”清凤凰人刘豹在沅陵为官陪谢鸣谦同游二酉山,亦作《游小酉山记》:“小酉洞,西去郡二十里,相传周穆王藏书处,一云秦人所藏。时有二黄奕其中,嗜游者感之。”
真正藏书二酉,使之名闻天下的却是秦人藏书。据《中国皇帝传》和《中国古代宰相传》载:秦始皇34年,在咸阳宫举行大宴,庆祝伐匈奴、征南越的胜利。在宴会上博士周青臣面谀始皇颇为肉麻。秦始皇很舒服。然而,博士淳于越确不识进退,唱起了反调,他提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非所闻也!”而李斯不同意他的意见,反驳道:“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弃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因此建议,除秦记以外列国史书,皆焚烧;除博士官外,私藏《诗》、《书》,百家语者,限期送郡守尉烧毁;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知情不举者同罪;令下30日不烧,黥面罪四年筑城劳役;惟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烧。欲学法令者,以吏为师。秦始皇同意李斯的意见,下令遵照执行。于是全国焚书展开了。焚书的第二年即秦始皇35年,秦始皇为寻找长生不老仙药,被方士侯生和卢生所骗,便大怒,召群臣道:“朕以前召集文学方士为秦国是要他们辅政炼丹;结果淳于越借古讽今,非议时政,卢生得到厚赏,反倒诽谤朕,并逃之夭夭。现在咸阳城的儒生不下百千,必然还有用妖言来惑乱百姓者。”于是命御史大夫追查诽谤朝廷的儒生,并拘捕儒生名,以酷刑逼他们认罪,然后坑杀于咸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
这时咸阳博士官伏生怕诛连自己,为了保命,也为了保全诸子百家学说,便将禁书带了出来,选中二酉山二酉洞隐居起来。秦灭汉兴,才将全部藏书启出献给汉廷。故有“京宅紫宫巷,飞车若云浮,峨峨舆篷内,卷卷百家书。”“赢氏烈焰中,大力负之走,茫茫九有周,选胜于小酉。”“层岩叠岫插青云,直扑岣嵝玉洞分。若说秦龙书尽废,空山万卷不曾焚。”等诗传世。
宗教文化
二酉山是《道书》第二十六小洞天之地,《湖南通志》引《明统志》、杜光庭《洞天记》载:“大酉山在县西北四十里,上有龙湫,甚灵,祷雨即应,山嶺有善卷墓。”“第二十六洞大酉山周围一百里名大酉华妙之天在辰州。”《湖南通志》引《一统志》、《方舆胜览》、《九域志》载:“小酉山在县西北二十里,一名乌速山,亦名酉阳山。”“山在酉溪口昔秦人避地之所,尧时善卷唐张果老皆隐居于内。”“沅陵有小酉山。”明朝太仆少卿满朝荐有诗云:“修丹羽客呼仙兔,遁世幽人驾懒龙。”表明了二酉洞为道家洞天福地的身份。
二酉山既然是道家的洞天福地,当然就少不了有神仙的故事,史传八仙之一的张果佬就曾在此山修行炼丹。张果,讳名乡里,又称张果佬,恒州中条山人。祖孙数代人,都说自己是神仙转世。往来汾、晋间。曾言自己生唐尧时代的丙子年,意即二千余岁了。鹤发童颜,精力充沛,人均信以为神。唐开元年间,武后遣使迎至京城,欲以玉贞公主降之。张果佬大笑不奉诏,未久还山,号通玄先生。云游至二酉山,但见林木扶疏,林荫蔽日,鸦雀成群,二水滔滔,民俗古朴,一派仙境。始居二酉庵,后居二酉洞。曾参与当地人的运送木排活动,故在沅江两岸,留下许多关于张果佬的神话故事。张果佬健谈,爱讲大话、神话,当地百姓都将他奉为活神仙,其言论没有不信的,张果佬的神话故事,也就一串一串的从二酉洞飞到了民间,象酉水一样流传不息。
全真道在沅陵流传的历史悠久,唐朝长寿年间,通宏道士,四川人,云游到二酉山时,见小酉山和大酉山气派非凡,犹如仙境。自然难以舍去,便隐居山中,念经修道,后在二酉山对岸的大酉山上修建北极观,十分灵验,朝香敬神者络绎不绝。
从神堂溪沿二酉山而上,在山腹处,有片田庄,几亩荒田之中,有一处墓地,大大小小几十座古墓上长满了荒草,已形成了野坟。从残存的墓碑上,人们可以发现这都是明朝时的墓葬,而且坟墓的主人都是姓陈,由此可推断,这里原是陈氏家族的墓地。在众多的坟墓中,有一座小坟特别引人注意,这座坟的墓碑上刻记着“明故陈氏处女仙姑七姐墓”等字样。原来,这就是二酉山下方圆百里一直流传的陈氏仙女的墓葬。相传陈氏仙女从小就喜欢学道修仙,大约十三岁那年,她无意间从神堂溪得了一册张果佬遗下的修仙秘笈,于是一个人埋头苦修,三年期满,果然得道成为神仙。陈氏仙姑成仙后仅留下一双绣花鞋。于是家人就把这双绣花鞋葬进陈氏家族墓地,陈氏三房后人在所立墓碑上刻写着“明故陈氏处女仙姑七姐墓”八个字。陈氏仙故的故事,从此就流传开了,从古代一直讲到今天,仍然被二酉山的人津津乐道。也使二酉山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佛家在二酉山的历史没有道家的传神和辉煌,但同样有说头。
相传达摩和尚曾在二酉洞修行得道。为让弟子也能成佛,遂在洞旁凿出一个石碗,每天有一碗米一碗水自来供徒享用。达摩离开后,其弟子贪心,想多一些米换肉吃,就凿大了石碗,结果反而水干粮尽,这个弟子就饿死了。
还有洪江回龙禅院灵隐印文禅师,四川梁平人,俗姓王。幼年随象牙性梃在沅陵二酉洞习禅,做侍者。后来往四川参访破山海明得法,先后开法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各地。著有《灵隐文禅师语录》三卷。第一卷是“上堂”法语;第二卷有“小参”、“法语”、“机缘”、“颂古”、“牧牛颂”;第三卷有“杂偈”、“杂著”。他对于旧体诗,有相当的造诣,风格清新,词句畅达。他在靖州会同洪江回龙禅院弘法时,僧俗亦多请他说法,并广事布施,当地人对他极为尊崇,受他影响极大。他以“解脱门广启,选佛场宏开。祖祖相传,佛佛授手,传此妙也”,启迪信众,随缘说法。
剩下关于佛家的历史就只有明清时代的和尚占用善卷堂变为庙堂念经颂佛了。到了年山火烧毁善卷堂就未再建了。
而二酉山下乌宿的正道古寺倒是规模宏大。正道古寺建于元代至元三年()。是年,乌宿设立巡检署,督令民众修建正道古寺,旨在教化民众,遵循“神灵”的旨意,抑制“不轨”行动,甘心忍受统治者的统治。正道古寺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为平方米,共分四层。第一层为天井,搭石桥甬道而过,两侧厢房,供人居住。第二层为首殿,正中供“送子观音”,娥眉螓首,手持花篮;左首为元世祖忽必烈偶像,顶盔贯甲,手持巨斧,威灵显赫;右首为忠义武安王关云长偶像,赤面长髯,身穿绿袍,手持《春秋》,眉眼一线,形似观书。第三层亦为天井,中置一大缸,内装一假山,缸内贮水,游鱼在目。两厢设有四间小房,可供人长住。第四层为正殿,中间供佛祖偶像,端坐正殿,慈眉善目,双手合十,道貌岸然。两壁厢房则是五百罗汉,千姿百态,面色各一。正道寺自元初建立之后,历经七百余年,香火旺盛。远近乡民顶礼朝拜,络绎于途。民国三十年(),为国民政府警察所和乡公所驻地,成为刑庭,建筑遭到破坏。年,修建乌宿区粮食仓库,把正道古寺拆除,砖瓦岩石用作建筑材料。
“太阳出来点点红,观音骑马我骑龙,观音骑马上天去,我骑青龙(青龙指二酉山后的青龙山)下海洞”。这首儿歌中的观音是指在二酉山尾对岸石牌楼上游养牛包下的一座观音堂,此堂也未能逃脱被毁的厄运。
书院文化
二酉山自善卷在此隐居开坛讲学始,至伏胜到此藏书,学风就一直盛行,但真正开办书院还是明代的事。
沅陵最早出现书院是在明朝正德庚午即公元年。那一年。戴敏到辰州出任知府,有感于辰州城中,到处都是不合礼制规范的祠堂寺庙,妨碍正学,于是下令撤毁。并将其中的一座变卖,用所得的钱在城中购地创建了一座书院,取名崇正书院。这在当时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震动了朝廷,吏部尚书杨廷和为此还专门写了一篇《崇正书院记》的文章。
二酉山出现书院的时间,比崇正书院略晚一点,是沅陵第二次修筑书院。
二酉山在同时期内共出现过两座书院,一座是翠山书院,它是沅陵历史上的第二座书院,但却是第一座由私人出资创办的私立书院。另一座书院也是由私人办的,叫妙华书院。
翠山书院的创办者名叫董汉策。他是辰州卫(今白田一带)人,出生在书香门弟,自称是汉代醇儒董仲舒的后人。他的名字,也暗合着这个寓意。
公元年,董汉策顺沅水而下,跨洞庭,过长江,北上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谁知运气不佳,榜上无名。痛苦了半年后,他决心效法先祖董仲舒,开馆授徒,把自己的远大抱负寄托在新一辈辰州人身上,让他们接着自己去完成光耀辰州的理想。于是变卖家产,筹资若干,在二酉山下的蒋村买了一块空地,创办了沅陵历史上第一座私立书院——翠山书院。
书院以翠山为名,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书院后方有一条曲折通幽的峡谷,叫翠山谷,二是因为董汉策希望他的书院能培养出一批能如翠山高耸的人才。
董汉策办翠山书院,在教书育人上,处处以董仲舒为典范。董仲舒学有源委,曾经说过“仁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汉策因此在书院堂上高挂“正谊”匾额,时时提醒自己,鞭策学生。
董汉策教授学生,不分亲疏贫富,一视同仁,对资质好,家里又困难的学生,他还免费提供食宿。后来二酉山下出现的两位名垂史册的国家才俊胡鳌和向淇,都是在董汉策的翠山书院发的蒙。
自从翠山书院创办以后,二酉山下人才辈出。尤为难得的是,从翠山书院出来的学生,都能秉持董汉策的教诲,重视人才培养。例如向淇,不论身居何处,也不论职位高低,公务之余,唯一爱好就是聚人子弟学于书院,人称望山先生。他清廉为官、热爱教育的事迹,多种典籍文献都有记载。他给自己取的别号望山,也就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不可忘记家乡的二酉山,不可忘记二酉山下培养自己成才的翠山书院。
二酉山的第二座书院是妙华书院。它也是一座私立书院,创办者是王世隆。妙华书院的出现,要比翠山书院晚几十年。
王世隆也是辰州卫人,他是明嘉靖丙戌年,即公元年的进士。他是个博学多才的人,文辞在当时很有名,而且思路敏捷,立意深刻,每逢作文,常立马可待。中进士后,在刑部做主事官,没有几年,又被提升为贵州副使,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副省长的官儿。他在任期间,为人公道正派,为官清正廉洁,不论是老百姓,还是同事的官员,对他都尊重爱戴。
王世隆年高退休后,不慕京都繁华,携老小家眷回到沅陵。他是个忙惯的人,偷不来闲,为了发挥余热,替乡梓做点造福后人的事,于是说服亲人劝阻,拿出部分家产,在二酉山上的神堂溪垭口,买了一块空旷当阳的平地,建了一座妙华书院。
王世隆给书院取名妙华,一是因为二酉山和二酉洞,当时也叫妙华山和妙华洞,二是因为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个个都能写出妙华文章,成为英才俊杰。
王世隆自打办起妙华书院,就很少下山回家,经常与学生们一起吃饭、一起住宿,每日亲自为蒙童讲课七八个小时,课余则带领学生在山上开荒种地,感悟农人辛劳。他的事迹传到京城,朝廷官员们没有不表示钦佩的。兵部尚书、著名学者湛若水,还专门为妙华书院写了篇短文,差人送到二酉山上。王世隆对这篇铭文十分欣赏,将它进行了十分精美的装裱,悬挂在书院的正堂,成为妙华书院的堂铭。
二酉山下的乌宿村,蜿蜒盘曲在蟠龙山脚,从高处俯看,就仿佛一条硕大的游龙,歇息在酉水和酉溪的岸边。这个村庄,因紧傍二酉山,多少沾染浸淫了二酉的灵气,成为一个专门出知识人才的地方,特别是近几十年,这里连续不断地产生了一百多名在全国甚至世界都有影响的教授、专家,成为名闻遐尔的教授村。
说起教授村,不能不提到一个人物,他就是民国时期的乌宿小学校长龙盛恒。
龙盛恒,字月秋,年出生在乌宿,年谢世。他的父亲是个生意人,家里经济状况比其它百姓要稍强一些,因此有能力供龙盛恒上学读书。年,龙盛恒在乌宿读完小学,考入县城的朝阳中学。初中毕业后,又以优异成绩考进长沙雅礼中学高中部。由于家境逐渐中落,第二年他从雅礼辍学回家。
龙盛恒回家后,被聘为乌宿初级小学教员。年秋,小学增设高级部,龙盛恒出任校长。
龙盛恒当上校长以后,致力于改革旧学制,创办新学,大力发展家乡教育事业。他辞退了一批旧教师,聘请长沙一师毕业的学生任教,增设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年,教育部社会教育工作队来乌宿,他聘请队长束百明(中共地下党员)给师生作时事讲演。聘请队员王世生(中共地下党员)任美术、音乐教师,组织学生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打杀汉奸》等街头剧,在集镇和农村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年,武汉失守,武昌的李懋文、李彰文、杨锦之、李文宜(中共地下党员,解放后曾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四位教师来乌宿避难,都被龙盛恒聘请为教员。年,长沙沦陷,乌宿人口聚增至1万多人,数省名人学者汇集乌宿,龙盛恒又聘请燕京大学毕业的乌宿女青年会主任高毓馨、复旦大学毕业的乌宿文化馆员郦金元、湖南大学毕业的葛志诚(中共地下党员)为教师,用教授们为小学生上课,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方园百里的学生,都负笈来此就学。解放后乌宿村里走出来的许多闻名于世的专家教授,像在世界上颇有影响的英语教授彭文明、彭德怀在抗美援朝时的英文翻译彭文汉教授等,都是那个时候在乌宿读的小学。
为解决学校经费困难和校舍不足的问题,龙盛恒时常四处奔走,游说缙绅,募集稻谷6.4万公斤,扩建校舍,还把自己家中50多根杉圆条捐给建校工程。在自己家里,他开办了乌宿民众教育馆,设有象棋、军棋、台球等娱乐品,购置多册图书,订阅10多种报刊杂志,其中包括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抗战日报》等进步报刊,成为当时乌宿集镇的文化中心。
龙盛恒办学,始终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绝不近富疏贫,对贫穷的学生,他一概免收学费。当时的学费是每期每人交大米三斗,称为学米。对家庭困难的学生,不但给予救济帮助。而对那些富裕人家,则要上门募资,用募来的钱物弥补学校开支不足。
乌宿教育,经龙盛恒管理,学风大盛,为乌宿日后人才的成批涌现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其意义又远非翠山、妙华两座书院可以比的了。
朝拜文化
二酉山因尧帝老师善卷禅让帝位隐居开坛讲学,教化五溪蛮民而成为德文化圣山;又因秦始皇焚书坑儒,伏胜冒生命和诛灭九族之险藏书而成就成语“学富五车,书通二酉”的诞生,成为保护和传承儒家文化的儒文化圣山;还因张果佬在此炼丹修行而成为《道书》第二十六小洞天的道文化圣山。于是文人骚客、达官显贵、军政要员乃至迁谪流放的人没有不上二酉山朝拜的。这其中不少是闻名于世的“大家”,诸如屈原、诸葛亮(隐逸文化中有介绍)、李白、刘禹锡、黄庭坚、王阳明、满朝荐、刘谦、袁吉六、张亨嘉、李文宜、厉以宁等。
屈原被流放湘沅,溯沅水而上,曾专程上二酉山朝拜,受二酉文化的影响和二酉山灵气的福荫,并在二酉山下酉水、酉溪交汇之处与渔夫对话,写出《天问》、《九歌》、《离骚》、《涉江》、《渔父》等不朽的诗篇。
李白,唐代大诗人,送好友诗人王昌龄被贬龙标尉上任来到明溪西二酉山,告别赋诗《送王昌龄迁龙标尉》相赠:“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朝诗人刘禹锡被贬郎州(今常德)司马,曾溯沅水而上到达二酉山朝拜,写下“咏伏生”诗一首:“京宅紫宫巷,飞车若云浮。峨峨舆篷内,卷卷百家书。字字准宣尼,步步拟相如。皓天舒荆楚,灵景照神州”。
宋朝大书法家、诗人黄庭坚道经辰州,拜二酉,留下“朝拜二酉山”诗一首:“巴山楚水五溪蛮,二酉波横绕龙蟠,古洞寻书探奇字,思怀空吟三千年”。
王阳明,明代著名理学家,自龙场谪归,寓居龙兴讲寺授《致良知》学说月余,曾游二酉山朝拜。
明朝太仆正卿麻阳人满朝荐丙寅游二酉洞遍阅前后以了夙愿:未知何代劈鸿蒙,旷览周遭兴不穷,空洞蜿蜓穿地窍,玲珑黛碧透天工。修舟羽客呼仙兔,遁世幽人驾懒龙。日驭风衫囊胜景,狂吟端不负豪雄。
刘谦,字益侯,河北武强人,康熙年间进士,官至左都御史,为人正直清廉,学者称碧峰先生,游二酉山,写下“万卷岩”诗:层岩叠岫插青云,直扑岣嵝玉洞分。若说秦龙书尽废,空山万卷不曾焚。
清光绪庚寅年(年),时任湖南督学使者的福建人张亨嘉(曾出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即现北京大学第四任校长)游二酉山,题刻“古藏书处”石碑立于洞门下壁。
清光绪22年举人袁吉六,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国文老师,隆回县人(祖籍保靖县人,后迁居旧保庆府),曾三次飞舟过此,留下诗一首:船过压洑滩,横空出二酉,燕子款款下,落水吊金斗。
民国28年初(年),日本侵略者向中国内地大举进攻,步步逼近湘北,武汉市教育界的李文宜来乌宿避难,被龙盛恒校长聘为学校骨干教师,解放后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一九八九年十月为乌宿区志题词:“沅江之滨,有县沅陵,二酉山下,为乌宿镇,千古文化,藏书垂名,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反帝抗日,苍桑历尽,党的领导,盛世永恒,人才涌现,四化必成,发展经济,宣扬文明,社会主义,建设昌盛,团结奋斗,中华振兴”。
“酉”字文化
成语“书通二酉,才贯二酉”与学富五车常常连用,同才高八斗、才华横溢、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博学多才等成语一样,都是表明知识丰富、渊博的意思。二酉所指到底是什么呢?相信知道的人并不多,原来《辞源》载“二酉”是指湖南省沅陵县城西北十五公里处的二酉山二酉洞。追根溯源,是因秦始皇焚书坑儒时,秦朝博士官著名儒生伏胜为保秦前文化不至绝灭,偷运五车书简藏于此洞,而使二酉山成为天下圣迹的缘故。后人借用二酉洞中藏书变为成语,才识可以通晓二酉山的藏书,形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其实,“酉”字本身涵义也是非常丰富的。
一、“酉”字旧解。《说文》:“酉,就(成熟)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象古文之形。丣,古文酉,从卯。卯为春门,万物已出。酉为秋门,万物已入。一,闭门象也。”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此字篆形与古文尚无大别,骨文变体颇多,然大体……乃壶尊之象也。”“其从‘卯’作‘丣’之古文则迄未有见……古金及卜辞每多假以为‘酒’字。许之释就,盖用转注法以牵就其八月之义。酉从为就,自当后起。”酉,卣(酒器)也。《六书正譌·有韵》:“酉,古酒字。”《六书故·工事四》:“酉,醴之通名也……借为丣丣之酉,借义擅之,故又加水作酒。”《释名·释天》:“酉,秀也。秀者,物皆成也。”《广韵·有韵》:“酉,老也。”《史记·律书》:“酉者,万物之老也。”《论衡·物势》:“酉,鸡也。”《正字通·酉部》:“酉,十二支名之一。”地支第十位。酉,水名,即酉水。源出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境山地,南流至湖南沅陵县乌宿与酉溪合于二酉山下,再流至县城入沅江。《百姓统谱·有韵》:“酉,黄帝十四子之一姓也。出太原。三国酉牧,陈留人。”
二、“酉”字新解。据说,二酉洞的“酉”字是善卷根据洞内的内涵和形状创造的,是二酉洞(原名叫妙华洞)极妙的象形。他先在上方画上“一”代表“天”。再写一个“儿”,意即普天下的儿女们。儿女们生下来后怎么办呢?不能象猪、狗、牛、羊一样满山遍野到处乱跑,而要关在二酉洞(室)苦苦读书修炼。于是他仿照二酉洞的形状写了个“口”字,“口”代表洞(室),更代表家,引深为国家。“口”里面的“一”表示“大地”,意即普天之下均为王土,表示天的“一”是无人管的,而表示地的“一”得有人管治,都在王朝(国家)的管理下。你只有好好地读书,才能知晓天下,走遍天下,最终治理天下。
三、“酉”与生肖鸡。据专家研究,酉人是最早驯养鸡鸭的氏族,故尔“酉”字在十二生肖中属“鸡”,在旧式记时法中酉时指下午5点到7点,正好是夕阳西下时分。《说文》:“鸡,知时畜也。”《玉篇·鸟部》:“鸡,知时鸟。”雄鸡啼鸣表明天已麻麻亮,人们开始起床,起到了闹钟的作用。这就告诉天下学子们读书要从雄鸡啼鸣时开始(闻鸡起舞),一直读到太阳西下,如能坚持到“星星”升起的晚上,那就是“醒”字。就能从昏沌蒙昧中真正“醒悟”过来成为圣人,就能上通天文,下晓地理。“酉”字在“地支”中名列第10位,“九”在单数中表示最大数。“命里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但任何人只要感沾到二酉山的灵气,他就能由“9”到“10”,由一般读书人进入圣贤境界。因“酉”有饱满丰收之意,而在祭祀、除妖降魔和庆贺丰收的时候,用得最多的是鸡。鸡又代表吉,就是吉祥如意,凡逢年过节无不杀鸡宰羊的。鸡为瘦肉,为大补之物。就连孕妇坐月子,其主要进食之物都是鸡肉、鸡汤。鸡还代表“义”,表示英雄气概,凡结拜为兄弟的,都得喝鸡血酒,就是这个意思。提起酒,自古以来就与酉共字。
四、“酉”与酒。酒是酉加三点水组成的。二酉山的水是特殊矿物质组成的,至今有“墨泉”、“聪明泉”、“糊涂泉”的遗址和说法。二酉山人爱喝酒,更爱煮酒,二酉山人用二酉山的米和水煮出来的二酉米酒特别好喝。酒是智慧之泉,能激发灵感,让人激情飞越,“李白斗酒诗百篇”,就是最好的明证。酒不仅是灵感的催化剂,能使艺术的创造力在饮中得到最美妙的发挥,而且最能显现性情,让人恢复到平时难免要受到拘束的自我,流露出有如赤子的一派天真……自有酒以来,它就渗入到所有人的生活里。节日和喜庆无酒不能成宴,友朋相聚无酒不欢,心情烦闷可以举杯,祝长辈长寿健康……酒于天下人只有善饮之分,一生中滴酒未沾唇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诗·大雅·既醉》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周礼·天官》亦云:“酒人掌为五齐三酒,祭祀则共举之。”可知祭祀天地和先人时缺了酒也绝对不行,酒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酒还是英雄胆,所谓喝酒壮行,就是这个意思。《水浒传》中武松打虎正是借一股酒胆。当然,喝多了酒,也叫人“糊涂”,就是“酩酊”,就是“醉”。酒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出现的。只有生产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人们才有可能将一部分采集的果实和农产品用来造酒。在中国关于酒的故事和传说很多,特别是酒的发源也有多种说法,最著名的还数“杜康造酒”,“仪狄造酒”,“太康造秫酒”等关于夏朝人造酒的记载。但二酉山人用二酉山的米和水煮的酒才真正是酒的祖宗,酒的发祥地,有专家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认为“美酒酉人酿造”。要不然,为什么酒会是酉加三点水组成的呢?实际上,用酉作偏旁部首的各种繁简字很多,已知的共有近四百个,这种现象也令人称奇。如:酋、醒、醍、醐、配、酥、酩、酊……
以上是酉字的一些释义,但就二酉山开发而言,对“二酉”赋予新的内涵非常有必要。
五、“二酉”的涵义。单纯从“酉”而言,“酉者饱也”。汉朝刘安所著《淮南子·天文训》中道“指酉,酉者饱也,律受南吕;南吕者,任包大也。”即“八月斗柄指向酉位,酉指秋天成熟的农作物子粒饱满,可以收割。在十二律中属南吕,南吕的意思是阳气包裹阴气。”二酉山、二酉水、二酉洞,自古生成,名称源于何时,很难考证。但山因水名,水因山称,却是事实。二酉山下有酉水和酉溪交汇,正是山因水名,当地人还习惯将酉江(水)两岸的山分别叫大酉山和小酉山,则山下之水分别称酉水和酉溪,这是水因山称。一个“酉”为饱、为成、为就、为丰收、为老,其根本的意思就是成熟、饱满、丰收。而“二酉”合在一起自更不必说,更应该是双丰收之意,是特别饱满、成熟之意,将二酉山文化进行更深一步的考证,则更证明这一点。尧时善卷弃王位不坐而隐于山洞守护黄帝藏书,教化百姓蛮愚,其智慧和德性显然不同凡常,是无与伦比的。善卷八十而终后,当地百姓将其厚葬二酉山,因此,二酉山又化为有“德”之山。后人尊崇善卷为德圣,二酉山亦成为“德立天地”的圣山。加之秦时伏胜藏书五车而使二酉山成为天下圣迹被人朝圣。因此,二酉山还是知识和智慧的代表,成语“书通二酉”就是这个意思。二酉山既是智慧之山,又是道德之山,二酉藏书成为知识的象征。因此,知识智慧与道德合起来才叫“二酉”。简单地说就是一个酉为才,一个酉为德,有才有德为“二酉”。“德立天地,书贯古今”也就成了二酉文化主脉。有人说:“德为才之帅,才是德之魂。”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要对社会有所作为,要被社会历史所公认,必须既有才华,又有道德,两者缺一不行,也就是今天所提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原则。在“以德治国”的今天,来二酉山进行文化朝圣,接受二酉“德”文化的洗礼是非常有必要的。
六、与“二酉”相关联的成语。学富五车,书通二酉,才贯二酉,湘东遗恨,酉阳杂俎,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从这些成语中就能使人感知二酉文化底蕴的深厚。无论是学富五车,还是书通二酉,才贯二酉,都是指读书求学路上的最高层次,终极目标。这些成语至少包括三种含义:二酉洞的藏书在当时读书人心目中是天下最多的,是大秦时期世界最大的天然藏书馆;读书人发奋追求希望最终实现的一种境界,一个奋发向上的过程;二酉山既是仙人降临的地方,又是圣人死后的化身,还是道家第二十六洞天福地,加上二酉藏书文脉带着智慧,浸润了整个山体,必然灵气腾腾,钟灵毓秀。无疑,凡来二酉山感沾二酉灵气的,必然有如醍醐灌顶,而成为“才高八斗”、“学贯中西”之人。
正所谓:学富五车走四方,书通二酉行天下。
山水文化
二酉山的众多文化是以藏书文化为主线展开的,众多的历史名人的到来,无疑增加了这座山的诱惑力。引来大批文化人、读书人追师拜谒。就连宋朝书法家黄庭坚都留下了:“古洞寻书探奇字,思怀空吟三千年”的诗。二酉洞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洞穴奇观,明朝光宗时任太仆少卿的麻阳人满朝荐在丙寅游览二酉洞,遍阅前后,仅这样写道:“空洞蜿蜒穿地窍,玲珑黛碧透天工。”正因有了藏书,文化才变得丰富、厚重起来,二酉洞才显其价值,随之到访游览的就更多了起来。如清凤凰人刘豹就用“探古寻书洞,寒江结伴游”来描述陪友人到二酉山的事。清代沅陵知县舒宏训也用“遥遥古洞隐高丘,乌宿山前试一游”的诗句描述到此一游。
这座山的诱惑,当然除了藏书外,还有其它原因。一是二条河的双汇,二是这座山的秀美,如果自然风景不好,最初的文人不会来,神仙道士也不会选择这里,也就不会成其为《道书》第二十六小洞天之地。
站在山上往下望去,大大的酉水河十分开阔,波光闪闪。一字排开式的酉水和酉溪交汇,让初来乍到的人是无法分辨水的来龙去脉的。今人看到的河水是五强溪库区蓄水了,在古人眼中的水却又是另一种景象。清朝沅陵人佘模这样写道:“碧云天洗净,潭水镜同明。荇藻浮残绿,游鱼漾晚清。山容秋后瘦,蝉语暮来清。”而清代京山今湖北应城人向光麟在描述酉水时又是这样写道:“滩高水浅石磋峨,曳纤蛮儿裸体多”。这种景象现在是无法看到,也无法休验了。
二酉山的秀美,秀在山不是高耸入云的大山,动不动上千米甚至几千米,二酉山主峰才.8米,次峰海拔仅.1米。二酉山的美,一是美在山势峻峭,抬眼望去,绝壁高耸,直上云霄。古人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明唐九官诗云:“泉飞绝壁人踪少,林翳重冈鸟语多”;明刘伯瀚诗云:“月梯万仞郁崔嵬,杖履难从恩渺哉”;清河北武强人,康熙年间进士,左都御使刘谦诗云:“层岩叠岫插青云,直扑岣嵝玉洞分”;清孔毓秀诗云:“游好顿忘身入险,攀梯还立彩云端”;清刘豹诗云:“明晨临绝巘,奇字待谁搜”;清马上彦诗云:“登高欲与穹天近,入谷方知大地深”。
二酉山还美在轻纱漫雾,云雾缠绕,云蒸霞蔚,林荫蔽日,山境幽异,宛若仙境。且看古人的描述。清朝的舒宏训、马上彦、韩俊、刘豹、陆次云分别写道:“林开蒲雾天初曙,风卷残烟雨乍收”;“滴滴瀑来晴似雨,层层云绕晓犹阴”;“晨兴恣远眺,雾里见村墟。幕历烟笼树,参差结草庐。岚光封户牖,曙色绕外除。来雨林常润。经寒叶正疏”;“隔村风满树,入夜气沉洲。月白双篷冷,风清一曲幽”;“崎岖幽谷里,尽是碧云阿”;“洞与闲云闭,屐从暮雨还。”
二酉山还美在视野开阔,野趣十足,尤其眼眺北方,群山连绵起伏,重重叠叠,层次分明,甚是壮观,令人心旷神怡。清朝孔毓秀的诗就写出了这样的意境,“群峰排列映江澜,极目真诚壮大观。”清朝韩俊的诗更是写出了气势,“平吞千顷浪,横卧一片书。地接神峰末,风同太古初。”明刘伯瀚的诗中写出了野趣,写出了仙居的感觉,“野芳随处见山容,十二楼台万壑钟。”“满耳萧萧松籁发,却疑身世在天台。”
登上峰顶,一切胜景收入眼中,能让人心中自然生出一股豪情。就连明朝光宗时任太仆少卿的麻阳人满朝荐在被贬心情极差的情况下,登临二酉山顶,都生出这样感慨,诗云:“日驭风衫囊胜景,狂吟端不负豪雄。”
二酉山的风景是美的,那山,那水,那树,那绝壁古藤,那寨子,那开阔的视野,还有壁立千仞的巨大石壁,曲径通幽的翠山谷,是很吸引人的。虽然相对于鬼斧神工的张家界来说,似乎显得一般,再平常不过了。但若以文化而论,不要说大湘西,就是湖南,中国,也无法寻得第二座。美的风景再配以厚重的文化就更加有魅力了,更加吸引人了。
八蛮文化
酉水流经二酉山下,越神堂溪,至河对岸的十牌楼下,即出乌宿境。过去乌宿与下游太常相交的地方,称为八蛮峒口,意思是从这里隔断,下游为汉人领地,上游即为溪蛮的区域。
所谓八蛮,是指南方古代少数民族因其内有八个部落或八大峒寨而得名。先秦至秦汉时期生活于酉水流域,其地一部属巴国之南疆,与土家族有着渊源关系。八蛮最初无固定的生活地点,在酉水流域迁徙中留下许多历史遗迹。从沅陵进酉水即进入八蛮腹地。外界不了解八蛮,故对八蛮充满畏惧、神秘之感。八蛮之地,也称八部大王,多称八部大神,土家族民间祭祀的祖先神。酉水流域关于八部大王传说、遗迹、活动很多。民间中,供奉八部大王的地方为爷厝(即神堂),祭祀八部大王的活动叫爷日(即娱神),或扁咚扁咚格泽(即玩扁咚扁咚)、或舍克巴日(即舞扫把或扫堂),俗称大摆手(小摆手敬土王)。
何谓八部大王,有几种不同的传说。这里择其一说,八部大王为八个部落的首领,先为一母所生,因其怪模样而被抛弃在山野,后由龙乳凤荫而长成八个顶天立地的很人。他们分别名叫敖朝河舍、西梯老、西呵老、里都、苏都、那乌米、拢此也所耶冲、接也飞也那飞也,或叫破西卵蒙、刀太卵蒙、泽丰卵蒙、拜尔卵蒙、罗陀卵蒙、那祖卵蒙、比耶卵蒙、巢祖卵蒙。酉水北岸首八峒的八部大王庙清代复修时立碑云:“首八峒,历汉、六朝、晋、唐、五代、元、明,为楚南上游……故名为八部者,盖以威震八峒,一峒为一部落……”,又酉水北岸里耶镇着落湖八部大神庙联云:“守斯土、抚斯土、斯土黎民感恩戴德,同歌摆手;封八蛮、佑八蛮、八蛮疆地风调雨顺,共庆丰年”,这说明“八峒”或“八蛮”的历史存在和深远影响。当然,八峒、八蛮可能是指一大片地方,而非确指统领此邑的八弟兄。
八部大神是土家族人心中无所不能的英雄祖先,八部大神堂是土家族古老的宗教圣地,祭祀八部大神是土家族人最隆重的民俗活动。
祭祀八部大王必须“溅血”(血祭),先是杀人(人祭),后改为杀养牲。《永顺宣慰使志》:“古设庙以祀八部大神,每年正月初一日,巫祀试白水牛,以祀一年休祥。”着落湖神堂以“神猪”血祭,正月初二那天,有的年份要同时杀死一百头猪,并同时将一百多盆热气腾腾的猪血传上祭台。其它活动有升龙凤旗、军事操练、演茅谷斯,以猪血画嘎巴,打猪头卦等,然后同寨同族及各自亲戚在摆手堂同锅血食。
乌宿是进入八蛮部落的第一站,故称为八蛮峒口,这第一个部落,土家人把它取的名字叫狰狞猞獠狍狼寨。名字取的如此狰狞恐怖,目的是为了吓唬汉人,并以此打消汉人对土家部落的觊觎之心。
但是土家人也知道,光是用恐怖的地名,是难以令汉人收起他们对自己家园觊觎之心的,要汉人知难而退,还必须要有强大的实力。于是,为了向汉人展示土家人的实力,酉水流域的八个土家部落,联合在二酉山尾脚河对岸上修建了十座石牌楼。用现在的语言表述,石牌楼就是相当于“中英街”。土家与汉人可以在此交易,但不得越雷池,每两座牌楼之间,建一座寨子,作为各峒驻乌宿的办事机构及驻军营地,共同担负防守之责。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酉水号子》所唱的:“巡检住在牌楼内,八蛮洞口鬼见愁”,指的就是这回事。也有这样传唱的:“十牌楼,记心头,八蛮峒口鬼见愁。”现在,古石牌楼虽然已经荡然无存了,但十座牌楼的气势,早已威风八面,石牌楼被作为地名,一代一代,流传至今。
综上所述,二酉山不仅巍峨耸立,风光美丽,其文化尤为深厚源远流长,多彩绚丽,是一座不折不扣熠熠生辉的文化圣山。清朝韩俊诗云:“自昔推名胜,洇川或不如”。
沅邑名山,惟此为胜。(刘忠维/文梅淑娥/图)
责编:张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