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首批00后毕业了就业大考如何答题

  届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

  万人

  在厦高校毕业生

  超6万人

  厦门新增毕业生岗位

  近万个

  在厦新就业大学生租房

  五年内5折

  毕业生纵情奔跑,奔向未来。(厦门日报记者林铭鸿摄)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黄怀何无痕)又是一年毕业季。厦门各大高校“毕业典礼”刷屏背后,第一批“00后”走出校园。如今已进入就业的关键期和冲刺期,出生于千禧之年的这一代年轻人,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之路。

  数据显示,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万人,同比增加万人。全市届在厦高校毕业生超过6万人,规模都创历史新高。一方面,比起他们的前辈,新一届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呈现出新的特点,另一方面,受毕业生数量增加、经济压力叠加、疫情、就业结构性矛盾等的多重影响,今年的就业形势更为复杂严峻。在这种就业形势下,从政府到高校以及用人单位,都在努力为毕业生的就业路保驾护航。

  从两个案例看他们的求职之路怎么走?

  只要多尝试就有机会

  7月1日,“00后”毕业生林炳昌到厦门科华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报到,经过一段时间集训,将从事研发岗位工作。年出生的林炳昌是华侨大学机电及自动化学院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去年10月,受疫情影响,校招活动都在线上进行。林炳昌通过网络向三家企业投递简历,三天后,最先收到了厦门科华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视频面试通知,面试后又过了三四天,科华数据就与林炳昌签订了就业协议。

  能够在大四上学期就顺利拿到offer(录取通知),林炳昌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厦门重视发展先进制造业,企业对机械设计制造等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大;另一方面,源于自己大学期间的努力——荣获三次校级一等奖学金;参与各类科创竞赛,曾获国家级二等奖、省级一等奖等。

  作为一名泉州籍毕业生,林炳昌曾因住房因素犹豫是否留在厦门。但是厦门市政府为广大学子出台的各项人才引进、租住房优惠以及其他相应的就业关怀政策,让林炳昌感受到这座美丽城市的另一种温度,也让他有信心在这座城市筑梦圆梦。

  林炳昌说,每年都会有人说“今年就业比以往都难”,但学校、政府一直都在积极地提供就业帮助。“无论别人的帮助多大,关键还需要我们主动行动起来,把握机会,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和林炳昌不同,程晓珊经历了一番“过山车”般的求职经历。

  今年5月,集美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程晓珊与戴尔(中国)有限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去年7月毕业生秋季招聘开始,程晓珊就锁定了戴尔公司的官方   “当简历被刷,参加笔试或面试被刷时,会有挫折感,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但程晓珊没有放弃,学校举办的招聘会、企业宣讲会,不论线上还是线下的,她每场都认真准备,积极参与。

  程晓珊先后收到了七八家企业抛来的橄榄枝,到现在还经常有企业打电话问她是否愿意去上班。最终,程晓珊等来了心仪的戴尔公司的面试通知,经过两轮面试,去年11月她拿到offer。

  程晓珊说:“投简历的过程是渐渐成长的过程,经过一次次洗礼,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自信。”

  从两种选择看他们的职业规划有何特点?

  升学考研慢就业缓就业持续

  职场即将迎来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五世同堂”。网上曾流传着一个“离职梗”:“60后,不知道什么是辞职;70后,要问为什么辞职;80后,有人出高工资才辞职;90后,干得不开心就辞职;00后,老板不听我的就辞职。”

  毕业生中,除了求职就业,还有不少人选择考研、考公务员、参加公办学校教师招考等。受疫情影响,部分考试的时间往后推迟,不少毕业生考研一年考不上还会选择再考,就业时间节点也随之往后推移,导致“慢就业”“缓就业”现象的出现。

  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集美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廖汝祥分析,“00后”毕业生一方面“求稳”“求优”——要求高薪并将国企和公务员作为求职首选,“慢就业”“缓就业”持续;另一方面追求个性,要求企业给予更多的尊重和更自由的发展空间。当用人单位来学校举办宣讲会时,就有毕业生问是否要经常加班,他们希望工作之余有更多时间属于自己,他们看重工作待遇、环境、氛围,工作是否开心、老板是否重视自己。

  廖汝祥说,00后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与上一代和上上代有着极大的不同,除了薪资水平外,他们更注重工作的职业发展潜力、与自身兴趣爱好的匹配程度、职业自由度和舒适度、职业带来的自尊心和成就感等。

  老师们说,毕业生在求职中并不存在“有没有”的烦恼,更多是心怀“好不好”的犹疑。年轻一代有拼劲、敢创新,却也有“等一等、缓一缓”的心理;向往灵活就业的自由,也有人对下基层有所顾虑。个人预期与岗位条件之间存在偏差,这也是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市一家知名制造业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机械制造专业毕业生需求量约为人。但除了能力外,毕业生的心态也很重要。“制造业行业基本是从车间开始做起,部分毕业生心里有落差,没法沉下心好好工作。”

  廖汝祥分析,应届毕业生参加校招时,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相对较低,等第二年参加社招,招聘条件会更高,就业难度也会更大。另外,随着工作年限和工作经验的增加,还有机会选择更理想的工作。将心态放平,先就业后择业,也是另一种选择。

  从一个新现象看他们的择业方向有何不同?

  选择多元灵活就业占比不断上升

  观察毕业生的择业方向,一方面,进入体制内是很多毕业生努力的方向,一线城市仍拥有很大吸引力;另一方面,“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灵活就业”等非标准就业占比不断上升。

  曾经,说到“灵活就业”就被认为是找不到工作而“打零工”,如今,说到“灵活就业”人们会想到“快递小哥”“网店店主”“视频博主”“网络主播”……新业态的发展催生了新的职业和就业岗位。什么样的就业能冠以“灵活”?很多大学生默默做起了准备,而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已走出了第一步。

  厦门人许馨儿是香港浸会大学的大学生,她现在的工作是跨境电商,和小伙伴们做短视频,在海外抖音用英文直播带货。女生用的耳环、耳钉、发卡等是他们销售的主要商品,面对的观众都是外国人。

  “进入直播间的人增多时,要增加互动,人少的时候,要展示产品,目的是把观众留下来。”许馨儿兴奋地向记者介绍着这份新职业,“海外抖音直播带货市场潜力挺大的,工作很有挑战性。要是真正做出成绩来,收入也不错。我工作伙伴中年轻人居多,工作氛围好,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

  很多大学生选择灵活就业的背后,可以看到他们身上浓浓的“爱自由”气息。但因为没有专门管理部门,当前灵活就业的大学生群体还缺乏组织归属感和安全感,大学生灵活就业的制度建设和政策支持有待完善。

  廖汝祥说,近年来,国家对于灵活就业人群的保障制度正在逐步完善。建议政府要积极探索和加强灵活就业这一新型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规范和引导灵活就业。提高用工政策中对灵活就业的包容性和灵活性,填补有关法律法规空白,取消灵活就业大学生的户籍限制,提高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等。

  从重磅政策看厦门为毕业生做了哪些准备?

  人才补贴、租房补贴力度大

  高校毕业生就业,一头牵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促进毕业生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的多方努力。

  去年7月,厦门重磅推出“留厦六条”硬核措施,政策叠加力度全国领先。对年7月1日起新引进的全日制毕业生提高一次性补贴发放标准,其中博士每人8万元,硕士每人5万元,“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及世界最新排名前名大学本科每人3万元,其他高校应届本科每人1万元。

  推出在厦门新就业大学生“五年内五折租房”等优惠政策,截至今年五月底,已累计受理“五年内五折租房”申请超过3万人,为两批1.76万名保障对象发放租金补贴约万元。第三批正在受理中,已有超1万人提出申请,租金补贴将于7月底发放。

  上海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硕士研究生简晗颖新入职科华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担任科华数据技术中心标准化部安规工程师。简晗颖入职后就领取到5万元的新引进人才生活补贴,而且从补贴申请到发放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

  目前简晗颖租住在公司附近的单身公寓,领到补贴,压力缓解了,简晗颖说:“安居才能乐业,在厦门工作生活,我们有了归属感。”

  “期待你们把厦门作为人生选择的下一站,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近日,我市发布“致在厦高校和厦门籍毕业生的一封信”,诚挚邀请学子们留“厦”。市人社局抢抓毕业季最后的“窗口期”,引导企事业单位积极拓岗,新增近万个高校毕业生岗位。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举办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

  今年3月,教育部启动实施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集美大学校院两级领导走访了多家企业,为毕业生提供了近0个就业岗位。学校正发动教职工和校友力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兜底落实困难学生就业,通过组建工作群,为离校毕业生推送就业岗位。厦门理工学院不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和厦门知名国企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促进市场需求与人才资源深度对接。

  在毕业生、政府、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很多大学生在这一特殊毕业季已经收获了特别惊喜。截至目前,在厦高校毕业生就业落实率超六成,全市已吸纳各类毕业生2.55万人。

  

  青春没有标准答案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黄怀)22年前,千禧宝宝们响亮的啼哭向世界宣告:“00后”,来了!

  年的夏天,千禧青年们满怀憧憬走出“象牙塔”,正式步入职场,未来将逐渐成长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了“00后”与生俱来的活力和天马行空的思维,他们乐观、理性、从容,富有创意,敢于突破,对人生已初步做好规划,且自带勇敢光环。虽然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但是挑战与机遇并行,面向未来,他们依旧信心十足、踏浪而行。

  人社部最近向社会公示了18个新职业,譬如“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民宿管家”“城市轨道交通检修工”“家庭教育指导师”等,都是为满足越来越丰富的社会需求而诞生的新职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选择,也对大学生们的创新创业精神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业态催生新职业,从侧面折射出经济发展、就业转型的新动向。经济社会的发展始终需要依靠那些不断学习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勇于自我挑战、敢于创新创业的年轻人。

  青春从来都没有标准答案,全力以赴的奋斗,就是最好的回答。希望千禧青年们心有未来,笃定前行,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素质,做一朵翻涌的浪花,用澎湃的活力展现“后浪”的无限潜力,带着老师和同学们的祝福,点亮梦想星空,奔赴时代之约,创造属于自己的灿烂人生。

责任编辑:李伊琳,赖旭华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4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