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者学霸的习惯,16岁就养成了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学教育一样有了长足的发展,不断变化的未来也对学生和学校有了新要求。面向未来的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大中华地区代表最高水平的基础教育究竟有多高?正在往哪个方向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大中华两岸三地的六所顶尖中学。

领航名校

香港百年名校拔萃男书院

香港中西合璧教育的弘立书院

台湾最著名的建国中学

以科学教育见长的台北市立麗山高级中学

华南地区最负盛名的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上海新兴民办学校包玉刚实验学校

领航名人馆

郑基恩

香港拔萃男书院校长

黄惠君

香港弘立书院校监

兼学校管理委员会主席

查永茂MalcolmPritchard

香港弘立书院校长

徐建国

建国中学校长

柯明树

台北市立麗山高级中学校长

姚训琪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包文骏

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创始人

1

创新传统中文教授方式

探索东西并重双语教育

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让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地球村,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校希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中英文并重,对东西方文化中精华的部分能兼收并蓄。

在年在香港由诺贝尔奖得主、光纤之父高锟等学者一起去创立的弘立书院对此进行了很多探索,可以说是香港创新型基础教育的一个代表。创始人黄惠君说,她希望弘立书院能够培养根植中国文化,同时又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用国际学校的体验式教学、兴趣教学的模式去教授中文和中国文化。

比如说,学校会让学生们在练武术的同时背诵中国古诗词,因为根据研究,记忆与肌肉运动相结合的方法会增强学习成果。

同时她力求学生们能以最好的方式从两种文化中学习,比如学数学,学生在中文数学课会学更多的计算内容,而在英文数学课中会学更多的概念知识。

弘立书院的校长查永茂就是一个能说一口流利普通话的澳大利亚人,研究双语教育多年,他说不是说花更多时间学一门语言就一定会学得更好,本质上还是要让学生对知识有兴趣,用语言来创造一个世界观。

在台湾,最好的精英高中之一建国中学的校长徐建国表示,他们现在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要选修第二门外语,而且通过近十年的研究,他们发现,语言学习之间其实相互促进,多一门外语也利于学生英语的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而另一所来自上海的民办学校包玉刚实验学校被誉为最国际化的中国学校,最具中国魂的国际化学校,融汇中西。他们利用自身办学空间更大的优势,在授课方法和模式上做出了很大创新,尝试着把国际学校的教学模式应用在上海课纲制定的知识内容。

学校的创始人、同时也是船王包玉刚的外孙包文骏举了一个例子,说他们把上海课程里规定要教授的自然课用探索课的形式去上,用单元的模块去教学生,而不是根据简单的知识点去教。比如说水是一个单元,水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也有地理的内容,也有历史发展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通过跨学科的知识形成自己对这个单元的全面认知。中英文老师会共同备课,用中英文来教授同一个主题的内容。

2

丰富的选修课

提供自我探索的空间

除了双语教学,这些学校还希望提供丰富的、能够让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帮助学生寻找他们真正的兴趣。

华南地区最负盛名的中学、位于广州的华师附中校长姚训琪介绍说,华师附中开设了门选修课,包括中国内地中学里第一堂人工智能课。从最时髦的3D打印、智能机器人,到很热门的金融学应有尽有。姚训琪说,这些选修课的科技含量不一定是最高的,主要是让学生们对时代前沿的内容有接触,从而启发他们对科学和人文领域的向往。

与此同时,华师附中也积极开展融合课程,把数学、工程、科学、技术这些知识,通过项目制的学习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有一个综合的了解。

而作为私立学校的弘立书院在资源调配上则有更多空间,他们有过百个不同的书院项目,给了学生很多资源和机会去读经典、学科学、做机器人,曾经给感兴趣古希腊语的学生专门聘请过老师,也拥有一间最顶尖的生物学实验室。可以说,只要学生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就会匹配到合适的资源,为学生的兴趣提供肥料。创始人黄惠君希望学生能拥有超越学校的更广阔的视野和天地,为学生提供机会参加一些国际性的成人会议,也有学生拥有自己的发明专利,让学生对自己的创造力和思想更自信。

3

开展与社会相结合的教育

培养发现和解决任何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永保好奇心、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至关重要,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不断进取,驱动社会的创新,也能帮助学生过上有意义的人生。

而香港最负盛名、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名校之一拔萃男书院的校长郑基恩则认为,同理心是驱动变革、致使变革对社会更有益的核心价值观。学校的教育不只是在象牙塔里的教育,还要与社区需求相结合,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社会不同社群的人面对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回馈社会。

他们开设了创新设计课,在课上先教学生一些基本技术,然后让学生走进社区,包括老人院等,了解不同社群的需求,发现问题,然后用自己的智慧和技术去找到一些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同理心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探访这六间顶尖中学时发现,校长们不约而同地重视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台湾建国中学致力于让学生用跨学科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现实遇到的问题,学以致用,以此来启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比如说有一门课叫“永续的餐桌“,是由家政课老师跟社会科老师共同开设,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活中的食材安不安全,跟生物科合作检验食材,怎么烹调,怎么种植,怎样才能不影响环保。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分析,有哪些国家缺乏食物,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这些地方改善这个问题。

在台湾以科学教育作为立校特色的麗山高级中学则自主设计出“研究方法”与“专题研究”两门校本课程,立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校长柯明树提倡问题导向式的学习,让学生在老师的协助下,大量阅读、引导观察、发现问题、寻找资料、分析资料,然后再试着去解决问题、去验证、去实做。在这种主题式的研究过程中,学生学习到受用终身的方法论,在今后面对各种各样未知的问题时都有能力去解决。

4

给人生适当留白的价值

不要填满学生的时间

和外界对于名校学霸课程和时间表排得满满的想象不同,我们走访了两岸三地名校校长,不约而同都把给学生留出自由发展的时间作为培养创造力和人格健全发展的秘籍。

两岸三地的三所传统百年名校都提出,给人生适当留白的重要性!国内的华师附中提出,他们现在尽量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增加综合类、活动类课程的时间,也让学生在四分之一的课业时间里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给予他们充分的自我探索空间。台湾的建国中学说乐于让学生上一些与升学没有直接关系的课程。香港男拔萃的校长郑基恩说他深知在亚洲社会,家长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但是他还是坚持给学生留下独立探索的空间去发展自己的想法,也试图向父母展示,学生实际上还是有很多不同的选择的,要维护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快速学习和适应的能力,做事情的积极性,克服逆境的能力,保持谦虚之心。这些比具体知识的学习和学业成绩重要多了。

5

奖励失败

锻炼克服困难的能力

男拔萃的郑基恩不希望学生们在成年后才体验失败——尤其是在成长道路上一帆风顺的学生,因为成年世界里的失败有时可能意味着没有第二次机会了。给予自由,就意味着学生可能要面临失败的风险,这让很多家长陷入难以取舍的困境,但是弘立书院的查永茂和黄惠君同样希望学生早点经历挫折,并且在挫折中培养强大的价值观和坚强的品格。

弘立书院另一件努力实现的事是奖励失败。按照传统的观点,失败是坏事,但在新的世界里,失败对于锻炼一个人的适应性和韧性则至关重要。黄惠君和查永茂做出的一大创新是把奖励失败纳入评估标准里,评估不是结果导向,而是看重思维过程、与团队合作的过程、如何克服失败把项目坚持到底等,也有意识地在课程中设计一些让学生难免会经历失败的机会,让他们在学校时期像打预防针一样,逐步适应小的风险和挫折,也逐步学会如何自己解决与同学的分歧。

两岸三地顶尖中学的校长们都希望学生能在现实生活中经历挫折,也希望这些娇生惯养、史上物质条件最好的一代人能吃点苦,保持对生活的斗志。

华师附中的住宿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同时学生可以在这种住宿生活中锻炼自理能力,吃苦精神,还有在集体生活中学会与人打交道,学会去迁就人,去包容,学会帮人就是帮自己。

在广东清远农村,华师附中的学农活动已经坚持了29年,让学生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校长姚训琪觉得,华师附中的学生如果要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和领袖,那一定要对中国的“三农”问题有所了解,也一定要在人生前半段吃过苦。

而包玉刚实验学校的孩子普遍家庭条件更好,校长包文骏努力营造让学生比自己未来的成就而不是比父母的校风。他坦言,年纪小的孩子给很多零花钱不是好事,还没懂得赚钱,就懂得花钱的话,很难有奋斗的精神。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吃点苦,锻炼克服困难的能力和自信绝对是好事。

6

人生之路比升学之路要长

男拔萃的郑基恩希望向学生强化过程和结果同等重要的思想,通过这种方式去培养学生把精力放在坚持努力上,同时让他们抱有新鲜感和好奇心,反思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使学生走得更高更远。

而包玉刚实验学校的包文骏则说,他愿意看到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去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哪怕这些兴趣爱好对升学没有直接影响,但追求自己兴趣爱好的这个过程对学生的一生有积极的影响,因为学生愿意为自己的追求去投入,而不是仅仅把学习当成一种任务,为了追求他人对自己的认可。

对于教育的本质,这些在大中华地区基础教育中执牛耳者的专家们都从各个角度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对学生本身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37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