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高考志愿3条黄金原则
文
难得君
高考分数下来了,很多家长和同学开始操心如何填志愿。作为一名曾经在大学担任过老师和学科带头人的过来人,我给同学们4点建议仅供参考,主要侧重于思路,具体的操作因人而异。
01
首选专业
我们常说一所大学好,好在哪里呢?房子高大漂亮?运动场高档宽敞?都不是,梅贻琦曾经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当然,现在大学的大师很罕见,一般也不给本科生授课。退而求其次,很知名的老师大学还是有的,而通常这些老师都分属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带头人。
大家常常听说大学建设,那么大学建设是建设什么?当然有些大学很热衷于建设房子,拆了建,建了拆,很多校长书记把自己建设到监狱里了。
大学建设核心是建设学科和专业。所有的师资建设、设施设备建设等等都是围绕学科和专业进行。一所好大学,就是因为有一批国内或者全世界知名的学科和专业。
这是第一个层面,说明学科和专业是大学的重点。
如果你有非常明确的专业偏好,那么首先就是选择专业,然后到教育部相关网站,查询教育部学位中心学科评估结果(排名),然后再选择相应的学校。比如,你只想学口腔医学,那么毫无疑问,选择四川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并入川大),因为国内的医科大学,川大排不上第一,但是口腔医学排第一。
如果在排名不相上下的情况下,那么首选,大学。
如果你喜欢的专业,属于人文、社科、经济、贸易类等专业,那么首选综合性大学,也就是说,选名气大的学校会更好。
作为高中毕业生,我想很多同学可能并不清楚自己究竟喜欢做什么,甚至不清楚自己将来想做什么,怎么办?
首先想想自己最擅长做什么?或者自己有什么爱好?再来确定选什么专业。
我当年填志愿的时候,其实也很迷茫,选的是热门专业,等上了大学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而那个年代,进入大学后调换专业几乎不可能。到后来工作的时候,其实和大学的专业完全不相关。
但是现在的00后,大部分同学其实已经不存在生存问题,我觉得一生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其实是人生的幸福。所以,不管专业热还是冷,关键看自己喜不喜欢。而且,现在高校的很多专业,在一二年级其实都是上的基础理论课程,如果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还可以在上专业课的时候重新选择专业。并且,很多高校都鼓励选修第二专业,拿双学位。
注意一下,有不少冒牌专业人士说,很多公司招人时首先要求的是学校,其次才是专业。针对那些专业技术性不强的专业,确实如此。但是专业性很强的专业,是要看专业排名的。
举个例子,学财经专业的,上海交大和上海财大毕业的学生,用人单位肯定首选财大的。同样,学电子专业的,四川大学和电子科大的学生,用人单位肯定首选电子科大的。
如果,同学们实在要结合就业形势选专业,那么,最好上网多找找相关的就业形势报告。比如:中国就业研究所公布的报告就显示,能源类、印刷造纸行业、检测行业市场普遍供大于求。如果你选了这些行业,你有67%的概率找不到对口的工作。
CIER指数=市场招聘需求人数/市场求职申请人数。这个数字越大,说明越好找工作。
但是,要注意,行业景气是变化的,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变化的。尤其是现在进入大学,四年之后的行业形势和人才需求状况已经发生变化了。我们很难数据化分析未来4-7年的人才需求变化,但是我们一定要了解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
比如服务业,AI(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高端机械制造、软件、高端电子(芯片)、新能源、环境治理等等,这里面每个行业都涉及很多相关专业,这里就不再详细分析。
不过,有个最基本的原则,有必要给大家说说:一般来讲,越难学的专业、越辛苦的专业,读的人就越少。
作为没背景、普通人家的孩子,选择一个难度高的专业,并且最好一直读到博士,是最佳选择。比如,学医。
而且,有些搞基础理论研究的专业,大家也不要认为好像没什么现实的利好,比如:数学、物理学。这些基础科学研究,一般都是研究型单位需要,或者超大型企业需要。就算国内就业不好,也比较容易申请到国外大学深造。
不过就算上了不想上的专业也没关系。社科院的调研显示,中国高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5%左右。也就是说你会有35%的概率从事与本专业不相关的工作,而且学历越低、学校层次越低,这种概率可能达到80%以上。
人生有意思的地方也在于其不确定性,往往读完大学,到头来你学的最好的可能是化妆、网游、美食甚至恋爱,最后以此为生,也说不定。
确实搞不清楚自己喜什么,也没什么特别擅长的,请看下一节。
02
次选学校
接着前文的思路,那么你可能在很多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专业很多学校都在开设,排名也相差无几,怎么选?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选学校了。专业排名相当,首选大学排名靠前的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大学优先,然后再是其他。道理很简单,越是知名高校,国家的投入就越多,学校的整体学术氛围就越浓。就算是将来转专业,选择的余地也够大。
在这里,补充一下,大家在网上查看大学各专业招生简章的时候,一定一定要注意看这几个词: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首先会提出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在本科学历层次,一般培养两种类型的人才,一种是应用型为主,一种是研究型为主。前者,以面对市场就业为目标;后者,以培养未来的研究生为目标。当然,也有两者兼顾的。专科层次的大学,主要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了解目标以后,如果将来你还想继续深造,读硕士、博士,就选择培养研究型的专业和学校。如果确定了这个目标,那么综合性大学、、的高校就是首选。
现在还有一类大学,是属于中外合作办学或者外国大学的中国分校。比如西交利物浦、宁波诺丁汉、温州肯恩、上海纽约大学,这些学校学费每年在5-10万,一半以上的老师都会是外教,大学课程采用全英文教学,将更有机会开拓国际视野,生活环境也会优于其他国内高校。如果家里经济条件允许,可以考虑选择这些学校。
要注意的是,类似的国际合作办学也有野鸡大学,有些是自主招生,有些需要高考成绩做参考,有些搞2+2/3的对接学习,关于学历问题一定要了解、咨询清楚,国家教育部是否备案、是否认可学历。
03
再选城市
读大学,不但是要去大学深造,还要到一个城市去生活。尤其是对来自三四五线城市、或者西部地区的同学,走出一直生活的小地方,甚至是贫穷落后的地方,到大城市去开扩眼界,感受现代都市的生活,这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且重要的事情。
大学生活,其实早就不是象牙塔了,无论在什么学校读书,三四年的时间,总是有无数的机会要去接触实实在在的社会。而你看到的、感受到的,都将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有些同学,甚至会在假期做一些社会兼职,那么对社会、对生活的直接认知将更加深刻。
所以,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就显得极为重要。
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呢?我想不需要太多的解释,越是经济发达的城市,离现代文明就越近,越是经济落后的城市,就越蒙昧与无知。而这种文明的体现,从你一下飞机或者火车开始,就会深深的体会到。
我当初第一次去深圳的时候,从下飞机打的,到住宾馆,餐馆吃饭,就深深体会到深圳整体的服务意识,已经远远超越内地城市不止一个层级。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东西,无数的细节都在展示一个城市在现代文明中的进化层次。
哪里的优秀大学最多?我们以“工程”来看,北京市最多,有25所,上海有9所,南京有8所,武汉有7所,西安有6所,成都有5所,广州有4所,长沙、天津有3所。
如果你仅考了一个二本的分数,或者勉强上了个普通一本,如何才能享受免费的优质教育资源呢?办法就是去蹭优秀大学的课。
到大学密集的城市读书,除了可以去不同大学蹭课,各种校际之间的活动更容易参加。很多城市高校之间都搞联合社团、跨校比赛。比如:武汉学生成立了“武汉蹭课联盟”,分享当地各高校的讲座信息,武汉80多所高校的学生都可以去名校蹭课、听讲座、谈恋爱。
到大学,也不仅仅只是读书,开拓眼界也很重要。现在很多一线城市的知名大学,会有国际级的大师讲座、交响乐欣赏、NBA球员秀、学术讲座、舞蹈演出、艺术展示等等,不但级别高,而且是免费的。这都是内地和小城市不可能享受到的东西。
哈佛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在他的名著《城市的胜利》中就谈到,如果想要获得快速的成长,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城市里。
如果你一直生活在内地的大城市,也最好跳出自己生活的小圈子,选择到东部的、沿海的大城市去。比如: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有些同学打算毕业后回到自己生活的城市工作,就算你在外地读了一个和本市差不多的高校,但在找工作的时候,会更有利一些。因为,有个词叫做“远香近臭”,本地的大学,大家都知根知底,比如原来是个中专升级为大专、专科学校现在升级为学院、原来的某某学院现在合并为某某大学。外地的学校,听起来就洋盘,更不明底细。
从将来就业的角度讲,大城市的就业机会远远高于内地城市,起薪点也远高于内地。更重要的是,大城市的眼界更开阔,更国际化。
从城市等级来看,一季度CIER指数仍呈现一线、新一线、二线以及三线城市依次递增的趋势。就业形势较好的城市主要仍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二三线城市,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就业仍较差。受求职申请人数环比减少的影响,武汉CIER指数排名进入前十。
以前我在一篇文章谈过,中国的大城市在加速分化,呈现马太效应,强的城市会越来越强,弱的城市会越来越弱;很多内地城市的人才、资金都会向中心大城市转移,这是整个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转给你的亲友,也许对他填报志愿有所帮助!最后,祝愿同学们,选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和学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