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物品鉴罗汉床最具收藏价值的床具

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有人说临窗侧卧,听风赏雨,品棋一局。

也有人说,夜半来客,对坐罗汉床低唱浅酌。

无论是品茗赏花、对坐浅酌,古人的生活都离不开一样家具——罗汉床。

罗汉床是我国古代卧式家具中的典型代表,也称之为榻,体形较大,分为无束腰和有束腰两种。有束腰且牙条中部较宽,曲线弧度较大的,俗称“罗汉肚皮”。它的出现贯穿着文人墨客的生活,从唐朝一直盛行至今,也被王世襄先生称之为"最理想的卧具"。

罗汉床兼具卧床和坐具功能,关于它由来及俗称却众说纷纭。

其最初据说来自于庙堂之上,方丈或主持们白天在罗汉床上打坐,到了晚上就在上面睡觉。在崇尚佛教的时期,未出家的世俗之人也常坐此床谈经论道,宋人所绘《维摩图》便是明证。

(李公麟《维摩演教图》,维摩乃大乘居士,他正手持法器在床榻上说法)

不同时代的罗汉床有什么不同?

中国传统的四种床具分别为卧榻、罗汉床、架子床和拔步床。其中卧榻和罗汉床除了可以拿来睡眠以外,还兼有坐卧、待客的功能。而架子床和拔步床用于大睡,不能用来待客。

(卧榻:文人隐居,室内一几一塌,几上一瓶花、一香炉)

(左架子床,右拔步床)

《后汉书徐稚传》曾记载太守陈蕃从不接待宾客,只有高士徐稚来时才特设一榻,等他走后,又将这榻悬挂起来。后人便以“陈蕃下榻”来赞扬那些礼贤下士的人。

《晋书·王羲之传》中写道:当时,太尉郗鉴想要在王导家找一个女婿,于是派管家到王家去看看。管家来到王家一看,发现王家子弟听说要来选婿,全都盛装打扮迎接,只有一个子弟竟敞胸露怀躺在东厢的床上悠闲地吃东西,完全不当一回事,这个人就是王羲之。管家回去据实禀报,太尉非常满意,说自己的女儿一定要嫁给他!这就是“东床快婿”的典故。

(可见在那时,罗汉床就已经承担了很多功能,会客,小睡)

而自唐代,“垂足而坐”已成为一种趋势,高型家具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齐全,发展十分迅速。据考证此时罗汉床已经有高挑、温厚,优雅的特点。

其中较为出名的便有《韩熙载夜宴图》。夜宴载歌行乐,宴间小憩于罗汉床,独有一番风味。

(《韩熙载夜宴图》部分)

到了宋代,家具种类发展迅速,种类多样化,逐步形成体系,罗汉床的造型更加丰富,有束腰、托泥形制。

再发展到后来,有了三围子榻,工艺也变得更为复杂,这也成了明代罗汉床的发展雏形。明代木工榫卯技艺有了很大进步,所制的罗汉床造型优雅,选材优良,工艺精巧。

(明《五同会图》中罗汉床)

文震亨在《长物志》一书写道:“古人制几榻,虽长短广狭不齐,置之斋室,必古雅可爱,又坐卧依凭,无所不适。”这样雅致的罗汉床让人如何不爱。

清代之后,罗汉床由朴素向华丽发展,五屏风式、七屏风式渐多,甚至九屏风式也有出现。

(伍炳亮作品:黄花梨有束腰马蹄足五屏风式龙纹罗汉床)

而现在也仍然能在儒雅文人、名门世家经常见到,成为经济财富、社会地位、身份价值的象征。

著名的收藏家、文化学者马未都和罗汉床也有一段故事。90年代末,收藏大拿马未都曾经捡了一次“大漏”,就是一张罗汉床——明代晚期黄花梨百宝嵌龙纹罗汉床(也是马未都的4大镇馆之宝之一)。

(黄花梨百宝嵌龙纹罗汉床,观复博物馆藏)

马未都第一次看到这张罗汉床是在北京的硬木家具厂,工人们围坐在上面吃面条,整张床上汤水淋漓,连软屉都烂了。马未都当时还没有像现在一样博学多识,只觉得这张床非常好看,怪可惜的。

等他后来回过神来,这张床已经被香港导演李翰祥收藏了。而若干年后,这张床兜兜转转终于来到了马未都的手里,他珍而重之的将其藏于自己的观复博物馆内,成为了他的得意藏品之一。

这张罗汉床以螺钿为主,嵌出相对的龙纹,中间有象牙球,上面运用了朱砂、寿山石、绿松石、青金石、象牙等各种名贵材料,典型的明代风格,非常难得。

(马未都博物馆一角)

俗话说,一世做人,半世在床。一张罗汉床,沉淀着传统中国的悠长记忆,也许家具的生命力就在于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6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