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参与三星堆考古发掘上海这所大学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捐助 http://m.39.net/news/a_6169066.html

最近几天的热搜,

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那就是三星堆!

每一件出土的文物,

妥妥的都是“国家宝藏”啊!

而最吸引大家注意的,还是这张重达克的黄金面具,虽然只有一半,但足够令人惊艳!好家伙!果然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这个面具来自于三号祭祀坑~

你知道吗?

黄金面具出土的背后还隐藏着

上海一所高校的“真正实力”!

3月20日,中央电视台对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祭祀坑的考古工作进行了现场直播。

这场考古盛宴中的主角,无疑是由上海大学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发掘的三号祭祀坑。

从今年春节起,

上海大学90后“考古人”

上大文学院历史系讲师徐斐宏

带着平均年龄仅25岁的上大团队,

已经在三星堆遗址现场

连续“挖土”挖了2个多月。

三号坑就是他们的办公室

除了三号坑的发掘,

上大团队还参与文物保护和科技考古工作,

以及植硅体检测、样品成分分析、

土壤含盐量分析等工作。

“不摸鱼,只挖土!”

三星堆遗址考古

肯定很神秘很刺激吧?

很多人都会这么想!

徐斐宏说,

其实在直播前4天,

自己就已经提前感受过这份震撼了!

“震撼,太震撼了!突然眼前出现多根象牙,在10几个平方的坑底,面对满坑满骨的画面,现场10多个工作人员全部都沉默不言,眼睛盯着文物都看直了。”

这大概是每个进行田野考古的人,

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瞬间。

左:上大文学院历史系徐斐宏博士

但其实…

和各种小说中惊险有趣的描述不同

真实的“挖土人”生活

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枯燥的

↓↓↓

每天工作8小时,“坐班”的地点就是长约5.5米,宽约2.5米,大约14个平方的三号坑内。

他们也不是随随便便地“挖土”,

每挖一层都要做好各种规划。

比如上部的填土层,

就要分成一个个长宽各60厘米的小网格。

到了靠近器物的土层,

就要分区域进行大网格作业。

等到器物露头了,就要随机应变了。

为了保证器物不被污染,

尽量避免有人体组织掉落在坑中,

所有入坑人员都成了“考古版大白”,

穿上全套防护服,

口罩、头罩、鞋套全副武装。

趴在发掘平台上工作

给象牙“敷面膜”

如何保护好这些脆弱的文物,

对于考古人员来说

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比如那根象牙,

被埋藏在地下已有上千年,

含有不少水分,

一旦暴露于空气中,若失水过快,

象牙的质地就会发生变化。

除了通过发掘舱来控制温度和湿度,

“考古大白”们还要

为象牙敷上三层“面膜”:

一层保鲜膜,

再包一层湿的毛巾或无纺布,

最后盖上一层塑料布,

目的就是“保湿”。

徐斐宏在处理象牙通常,     他们半个月只有一天的休息时间,     进入三月份之后每天都要加班,     工作时长更是每天接近10小时。     徐斐宏说:     ”加班就是这样来的,     通过延长工作时间,     为文物争取时间。”

在这次考古开掘中,     科技手段也渗透到了各方面,     甚至相隔数千公里,     上海大学的研究室里,     也有人在对最新出土的样本     进行精准的科学分析。

而最辛苦的是最后收尾的阶段,

工作人员要一直保持蹲在角落,

或者趴在工作平台上的姿势。

“时间长了肌肉都酸麻了,

所以一般我们隔一个多小时就要换人。”

徐斐宏说。

关于三星堆遗址

其实还有着很多未解之谜。

比如,

为什么出土的三星堆人

大多高鼻深目、颧面突出、阔嘴大耳,

耳朵上还有穿孔,

看起来并不像那个时候人们的画风?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象牙制品?

四川当时有那么多的大象吗?

好奇ing

期待随着更多考古发现,

这些疑问能够早日得到解答!

今年,

上海大学获得了招收

考古专业本科生的资格

三星堆考古发掘,也让人们对考古学产生了一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63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