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齐聚武体云端畅谈新时代体育影
11月27日,年全国体育影视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体育学院东教学楼第一报告厅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体育影视专业委员会主办,武汉体育学院承办。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云南艺术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多所高校和业界的专家学者“云”端畅谈,聚焦新时代体育影视的发展。在倾情分享中,诸位专家学者积极倡言新时代的体育要回归社会,体育影视要加强与社会勾连。
研讨会于上午八点半开幕,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胡智锋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上海体育学院传媒与艺术院院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体育影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杜友君教授,武汉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艺术教指委委员刘丹丽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孙振虎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艺术教指委委员田培培教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体育青少年节目中心主任播音员、体育评论员洪钢,全国体育院校新闻传媒院系的党政负责人等嘉宾,受邀出席了开幕式。武汉体育学院副校长刘彦博,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德胜、副书记兼副院长赵露娜、副院长张钢花,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叶涛、院长李芳,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杨梅,研究生院副院长陈蔚莅临现场,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童铸主持。
刘彦博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讲好中国体育故事,是体育影视人的责任和担当。要以优秀体育影视作品为载体,讲好体育故事,弘扬体育精神,推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凝聚起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强大精神力量。
胡智锋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为我国体育影视发展所做的工作,并结合体育影视拥有的全新机遇,对如何促进体育影视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
杜友君教授在致辞中对体育影视传播研究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予以肯定,并表示,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体育影视专业委员会有责任为大家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在体育影视学术研究、体育影视作品创作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杜友君教授宣布了大会正式开幕。
主题报告:体育要融入社会,体育影视要向美而行
来自全国各地的7名学界与业界专家以线上线下的混合方式进行了主题报告,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发表灼见。
周星教授以“大文科与艺术教育”为题,介绍了新文科建设的基本情况,阐释了新文科之“新”。他认为,以新文科建设守正为基础、创新为方向,这是新时代下新文科适应时代,创建融合性、开创性学科的必然之举;新文科中的艺术学科具有独一无二的审美价值,审美是新文科与艺术学科之间最重要的交叉点,要注重发挥“美人”“化人”的功能;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开拓艺术教育更广阔的天地。
孙振虎教授以“新媒体语境下的体育传播转型”为题,着眼当下传播语境和语态的转变,分析了体育传播的转型。他认为,视频发展是未来的方向,体育传播天然带有视频属性,要进行视频化转型,做有效的内容分发,在技术端、平台端、渠道端相应变化,契合用户圈层纵深化、年轻化、交互性的特征;体育传播也要横向发展,做好更广泛的健康传播,“群众在哪里,体育传播的领域就在哪里”;从“大屏时代”到“多屏时代”以至未来的“无屏时代”,体育传播的队伍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职能,明晰自己的任务。
田培培教授以“‘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的思考”为题,介绍了国际交流合作及“一带一路”在舞蹈、体育领域的发展状况和中国高等舞蹈教育国际化特征人才培养问题,比较分析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国际组织人才十大核心素养,并结合首都师范大学舞蹈专业的国际化实践项目探讨了当下中国舞蹈艺术理论与实践发展中的一些困惑。
洪钢以“体育在新时代的社会担当”为题,从马拉多纳去世后阿根廷的悼念事件切入,引导大家思考中国体育对于社会回馈现象。他指出,体育赛事具有极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通过体育赛事宣扬社会价值、社会认可的公序良俗尤其重要。中国体育还在“象牙塔”中,与社会还存在较大的割裂,“球场是球场,社会是社会”,未及“社会大球场,球场小社会”,体育影视作品功能尚过于单一、与社会联系不大。结合我国的体育强国建设,他认为,体育要主动融入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