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汉朝欧洲头疼的匈奴,最终归宿是什么是
至少在南北朝之前,提起“匈奴”二字,都让华夏中原大地的们头疼不已。
现在,土耳其、匈牙利、蒙古甚至韩国,都在争认匈奴是自己的祖先。年6月28日,土耳其庆祝陆军建军周年时,还宣布公元前年冒顿单于所建的匈奴军队,就是土耳其陆军的前身……
那么,历史上的匈奴究竟是哪个民族?他们最终又去了哪里?
1、一切先从印第安人的祖先说起
对于“印第安人的祖先是谁”这个问题,很多学者倾向认为,他们来自于东方,或者进一步肯定是来自于中国。这个说法从近代开始流传,有人还从外貌长相、文化民俗等方面进行论证。直到今天,“印第安人的祖先来自中国”的说法也只是猜测而已。
对于印第安人来说,他们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呢?
时间上推至年。在清政府驻墨西哥特使欧阳庚的府邸前,突然聚集了一批头戴翎冠、身披麻袍、光着脚、脸上涂满各种颜色的人。他们声称是来自墨西哥赫奇瓦瓦州的——印第安殷福布族。
人群越聚越多,把欧阳庚的府邸门前挤得水泄不通。这些人为什么要聚集到这里?答案只有一个:要求认祖归宗。事情缘起于墨西哥革命。在政府军和反对派的战争中,先后有多名印地安人被无辜杀害。所以,印第安殷福布族希望通过认祖归宗得到大清朝的保护。
得知详情后,欧阳庚上书清廷,称“这些印第安人具中国血统,殷人后裔,现在叫殷福布族。年前途经天之浮桥岛,从我们中原天国来到这里,现在面临被屠杀的命运,请求我国干涉保护……”当时,晚清正是载丰摄政时期。他接到欧阳庚的上书后批复:“殷福布人自称中国人,于法无据。”也就是说,载丰对“印第安人自认为是中国人”的说法并不认可。他的回复,粉碎了殷福布人渴望“天国”拯救自己的梦想。
谈匈奴,为啥要扯上印第安人殷福布族?道理很简单:谁都愿意攀个富亲戚!难道你不记得阿Q所说的话——想当年,我们也是有钱人。
连被西方列强揍得鼻青脸肿的晚清,都不愿意跟印第安人这个穷亲戚扯上关系,就足能说明那些非要把匈奴跟自己祖先扯上关系的,其实在暗示别人:我祖上可厉害了,是大名鼎鼎的匈奴,别惹我啊……
匈奴果真很厉害?说起来,答案有些复杂。
2、匈奴来自于何方?是夏朝人后裔?
对于匈奴的来历,最早的文献出自《商书·伊尹朝献》。据记载,商汤威服于四夷,曾经对伊尹说——各地诸侯进贡,有的人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就不要胡乱凑数交上来,我的想法是让大家根据自己土地上的物产献上贡品,你现在宣布四方进贡的法令吧。
于是,伊尹颁布了《四方令》,主要内容有:
我要求正东方的符娄、仇州、伊虑、沤深、九夷、十蛮、越、瓯这些断发文身的部族,用鱼皮刀鞘、乌贼鱼酱、鲨鱼盾牌、利剑作为贡品。
正南方的瓯骆、邓国、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等用珍珠、玳瑁、象牙、犀牛角、翠鸟羽、菌地鹤、矮脚狗作为贡品。
正西方的昆仑、犬戎、鬼方、枳巳、阀耳、贯胸、刺额、离身、黑齿用朱砂、白旄牛尾、毛毡、江历、龙角、神龟作为贡品。
正北方的崆峒、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貊胡、代狄、匈奴、楼烦、月氏、新犁、其龙、东胡等用骆驼、白玉,野马、驹赊、驮骣、良弓作为贡物。
商汤灭夏发生在前年,夏桀被流放。商朝成为中原之主,四夷来伏,这篇《四方令》写明生活在北方的匈奴要向商朝进贡,也就是匈奴当时已臣伏于商汤。
顺便一提的是,《四方令》提及的部族或部落,在漫长历史岁月中,有的渐渐融入华夏民族,有的远遁不知所踪,有的被灭……命运各不相同。
现在,我们来专门谈谈匈奴。
匈奴来自于何方?据《史记》、《汉书》等记载——“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
上述话怎么理解?
通俗讲,是说在上古黄帝至舜禹时期,中原北部就有山戎、殓允、薰粥等部落居住,夏被灭后,王室的后人淳维逃入这些部落中,与他们杂居,后来被称为“匈奴”。
再来解释几个名词:
夏后氏姓姒,氏夏。后,是夏朝君主敬词,如“启”被称为“后启”、“羿”被称为“后羿”、“少康”被称为“后少康”、夏桀被称为“后桀”。夏后氏所建国家,就是我们所说的夏朝。
淳维:其父后桀,是夏朝末代君主;后母为妺(mò)喜,历史上被称为亡国妖女。
后桀被商汤放逐而死,淳维把其父妾女收纳到帐中,带领世族各色人等避居于北部荒漠。《史记》称,从淳维到匈奴首领头曼,这段历史有千余年,势力时大时小,流离不断,逐草而居,王族的资料没有文字记载。
也就是说,有关淳维的说法来自于口口相传。匈奴的信史起自单于冒顿(mòdú),因为那时的匈奴开始强大起来,打败所有的北夷并与汉朝为敌。至此,匈奴王族世传、国名、官号等才被记录下来。
如上可知,匈奴本是炎黄子孙,国灭之后北逃,与当地部落融合,经过数千年生息发展,终成北部最强大的族群。
既然如此,为何匈奴被中原王朝视为异族?原因很简单!也许,匈奴曾世代流传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家在中原黄河之畔……”他们才一次次深入中原,索要财富、土地。
他们之所以被视为异族、入侵者,则与中原王朝世界观有关。华夏古人认为,中原是天地中心,四方为夷狄蛮族。《春秋》称“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而兽心,贪婪好利”——他们披散着头发,衣服左衽,人面兽心,生性贪婪、贪财。
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华夏古人一直视匈奴为异类,跟对方不立约盟誓、不发生战争。因为,他们认为即使与匈奴立了盟约,对方也不会遵守,枉费钱财,发生战争则会使国力受损。与匈奴相处的最好办法是敬而远之,也不用教化,来犯就打,败退就防。对于来朝贡的以礼相待,不主动断绝关系。
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开始,避居于四方的夷狄蛮族,就开始与中原发生战争。说到底都是对黄河流域自然资源的争夺,焦点是对稀缺生产资源的占有。匈奴自然也不例外。
3、匈奴是如何被打败的?
回首历史我们会发现,如果缺少了一位皇帝,也许今天的世界格局完全不同。这位皇帝就是——汉武帝。
当汉武帝发誓一雪前耻,开启对匈奴百年大战后,他肯定没想到,被改变的不仅是中国,还有世界。卫青、霍去病、李广、李陵……西汉名将灿若星辰!同时代里,匈奴在冒顿单于之后,能留名的实在没有几个,稍微可以一提的大约有两个人:军臣单于、伊稚斜单于。
最终,在汉朝的持续打击下,匈奴不可避免的出现分化,呼韩邪单于率部南迁,向汉朝称臣,并与王昭君合演了汉匈和亲的大剧。
与汉朝为敌的郅支单于率部北进中亚,击败大宛、乌孙,一度成为西域之主,也是北匈奴的第一代单于。不过,他的命运在后期显然不太好,因为遇到了一位不按常理出牌的汉将,居然“矫诏”出兵,一举把北匈奴荡平,郅支单于也死于战场。
现在,让我们记住这位汉将的名字——陈汤。他在剿灭北匈奴后留下一句千古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王莽时期,匈奴出现第二次分化,称臣的南匈奴进一步亲近汉朝,本来已与西汉和解的北匈奴又反了。不过,他们的好日子也没有持续多久。因为,他们遇到了东汉的3位皇帝:汉明帝、汉章帝、汉和帝。
在这祖孙三代皇帝的持续打击下,北匈奴迎来自己在东方的末日。窦固、耿忠、班超、窦宪、耿秉、耿恭、耿弇……这些东汉名将的风采丝毫不逊色于他们的西汉前辈。公元89年,北匈奴被汉军追击到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公元91年,北匈奴在汉军打击下败退到金微山(今阿尔泰山)。
在这个过程中,南匈奴开始与东汉携手,对北匈奴进行合击。自家人不仅分化,还反目成仇,兵戈相见,南北匈奴就此彻底分道扬镳。当然,南匈奴也曾数次反叛,但是多数时间里,内部的拥汉派压倒反汉派,或者反汉派被汉朝军队剿灭。顺便一提:直到三国时期的曹操、马腾、马超等人都曾与南匈奴有过开战的记录。
在五胡乱中华时代,以刘渊为代表的一众南匈奴后裔,先后建立汉赵、北凉、北周等割据政权,尽管表面上看时分时聚,但从心理、文化、情感上始终与汉民族相通相连,经过五六百年的杂居、通婚,南匈奴作为独立的族群名词退出了历史舞台。
重点来了——被西汉、东汉打败的北匈奴,再也不敢进入汉朝国境抡砍刀、打秋风、来去自由了。他们决定向西、向西、再向西,去寻找自己的天地。毕竟,如果一直守着漠北高原,只能靠吃草过活了。
4、向西、向西、再向西,改变世界的西征
向西退却的北匈奴,第一站跑到伊吾(今新疆境内),打败了汉将索班,大有重振旗鼓的势头。关键时刻,当年投笔从戎的班超小儿子班勇站了出来,率将士出塞,兵锋直抵楼兰。鄯善王、龟兹王闻讯归降,西域各国聚在班勇帐下联手打击北匈奴。
此后近40年中,先后有汉将斐岑、司马达率部不断追击北匈奴,最终北匈奴呼衍王只好率部退出西域,向西进入中亚的康居国,这算是他们的第二站。北匈奴在这里安稳了不足20年,汉朝大军又追击而来,汉兵汉将以当年匈奴最擅长的方式——用弯弓控弦的骑兵军团,在锡尔河流域纵横冲杀,所到之处一片汉旗招展。
打不过,那就跑!北匈奴只好继续向西,大约在晋武帝司马炎时代,他们退却到顿河流域,这算是他们的第三站。在这里,一直忙着跑路的北匈奴,找到一个能补血练级的菜鸟——阿兰国。
阿兰国又被称为奄蔡国、阿兰聊,以游牧为主,有弯弓控弦之士数十万人。不过,他们在北匈奴面前不堪一击,大约用了30余年,阿兰国就被北匈奴消灭了。阿兰人有尊重强者、以强者为师的传统(这个习性和日本人有一比),他们大多加入了北匈奴的军队。
躲进北高加索地区的北匈奴,终于松了一口气,在这里再也不会被强汉所诛。经过休养生息、扩充人马,大约用了14年时间,北匈奴满血复活了。中亚温热的草原气候,使他们练就了一身纵马骑射的本领,这为他们今后纵马西征打下基础。
大约在东晋宁康二年,北匈奴出现一名雄主,名叫巴兰姆伯尔。他率兵攻向东哥特和西哥特人,俩哥特联手也没打过北匈奴,只好渡过多瑙河,跑到罗马帝国避难。于是,顿河以西、多瑙河以东的广阔大草原成了北匈奴西征的第四站。在这里,他们得到彻底休整,出台了大量人口出生的奖励政策,比如规定以新生儿出生多少来分配战利品等,不足10年北匈奴人口就翻了一番。
除了忙着实施造人计划,他们还派出弓骑兵继续向西,渡过多瑙河向罗马帝国发起试探性攻击。如此又经过近20年,北匈奴再次出现一名雄主,名叫乌尔丁。他召集起士兵,大砍刀一挥——在“天的那边、海的那边”生活着另一群菜鸟,我们去补血练级吧。
这次他们面对的是罗马帝国。大约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乌尔丁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西征,经过10余年征战,多瑙河两岸的土地几乎全被征服,首次帮助北匈奴练级的西哥特人,走投无路下杀向西罗马帝国,攻陷了首都罗马。
就在以匈牙利平原为根据地的匈奴帝国雏形初现时,乌尔丁却战死在东罗马帝国。北匈奴遭受如此打击,经过了10余年沉寂,当大单于卢加继位后,大约在五胡乱中华时期,卢加攻入东罗马帝国的色雷斯、马其顿,迫使东罗马帝国签订城下之盟,年年向匈奴帝国纳贡磅黄金。
10余年之后卢加病死,匈奴帝国同时出现2名单于:阿提拉、布列达。他们对国土分而治之,共同发动了对东罗马帝国的战争,迫使东罗马帝国再签城下之盟,把年贡上涨到磅黄金。
5、阿提拉的“上帝之鞭”,让整个欧洲陷入惊恐
从“燕然勒功”算起,北匈奴败出东方的多年后,他们终于在西方找回了昔日的荣耀。尤其是布列达死于非命,阿提拉单独执掌匈奴帝国后,一场改变世界的西征开始了:
之一:战火首先烧向北欧和东欧,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亡命英伦三岛。
之二:战火烧向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匈奴帝国把年贡上涨到磅黄金。
之三:战火最终烧向西罗马帝国,西罗马人、西哥特人组成联军,在如今的巴黎市郊与阿提拉展开决战,双方死伤惨重。
之四:战火第二次烧向西罗马帝国,阿提拉翻越阿尔卑斯山攻入意大利,报复式捣毁攻下的所有城市,兵临罗马城时军中突发瘟疫,阿提拉主动撤军。
……
在阿提拉持续不断的打击下,欧洲陷入一片惊恐之中,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不仅举手投降,甚至充当了北匈奴的“雇佣兵”……
欧洲大陆的势力范围也被重新划分。阿提拉所执掌的是横跨亚欧大陆的匈奴帝国,他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
但是,这个庞大帝国在阿提拉死后迅速土崩瓦解。关于阿提拉之死已成千古谜团,有说法其死状类似于后世的成吉思汗——被他强娶的一名异族少女杀死于婚床;有说法是婚宴上太兴奋,大醉后中风不治;有说法是其妻为反抗长期虐待失手将其杀死……
总之,公元年上帝之鞭折断,阿提拉一夜魂归命散。
次年,北匈奴在欧洲各国打击下,重新退出多瑙河以东。过了不到10年,元气稍微恢复的匈奴帝国再次西进多瑙河,但被东哥特人打败。
再次经过数年休养生息,匈奴帝国末代单于发动对东罗马帝国的战争,于公元年战死。至此,北匈奴再也没有重新崛起。
那么,令欧洲惊恐的北匈奴人去了哪里?真如土耳其、匈牙利、蒙古甚至韩国所称,他们就是当年的北匈奴的人后裔吗?
现在把话说回来:如果印第安人也如北匈奴人那样,在历史上生猛异常,是不是今天也会有很多国家要来攀他这个富亲戚?
其实,通过北匈奴的西征路线和主要驻留繁衍的节点,我们完全能得出一个结论:北匈奴人的血脉与融化在他们西征的沿途了。比如土耳其、匈牙利、保加利亚甚至意大利、法国……
如果非要对“历史上的匈奴究竟是哪个民族”给出最终答案,我们只能说——向西看,向西看,再向西看,一路上都有他们的身影。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后汉书》、《高卢战记》、《匈奴史话》,感兴趣者可以详细一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