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本文总共只有68个成语,通过从成语解释、错误用法、例句说明(例句大部分均来自真题)三个方面来解释成语,将成语放到题中进行识记,也将更加直观,目的是为了避免走马观花式背成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它们只是看上去多,通过理解记忆,只要每天积累10-20个,很快几天就能积累完啦!

1.明日黄花

▏成语解释▏原指重阳节过后菊花日渐枯萎,没什么好玩赏的了。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语出苏轼诗《九日次韵王巩》中“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句。

▏错误用法▏此成语易被想当然地误写成“昨日黄花”。

▏例句说明▏

这篇通讯虽然写得不错,但报道不及时,已是明日黄花了。(河南23)

2.万人空巷

▏成语解释▏

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居民的情景。

▏错误用法▏

单凭字面理解,易被误认为形容人少冷清。

▏例句说明▏

当天下午,加尔各答的唐人街可谓万人空巷,人们携老扶幼,喜气洋洋地来到当地著名的科学城礼堂观看异彩纷呈的文艺演出。(上半年联考33)

3.不刊之论

▏成语解释▏

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形容言论确当,无懈可击。

▏错误用法▏

许多人都认为它的意思是“不能刊登的文章”。

▏例句说明▏

尽管诗歌绝无翻译的可能,却大有翻译介绍的必要。有多位前辈时贤对诗歌翻译理论不乏鞭辟入里的不刊之论。然而,何谓诗歌翻译的理想形式却见仁见智。(国考33)

4.望洋兴叹

▏成语解释▏

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指做事时因力量不够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错误用法▏

易被误解为“对着大海感叹”。

▏例句说明▏

面对时下大数据时代奔涌的多元、多源、异构的海量数据,无论是被美誉为“孕育了现代科学”的统计科学,还是应大科学之运而生、正如日中天的数据科学,也都只能望洋兴叹。今日之大数据,明日之大信息,扭转乾坤者,还属革新后的统计科学与数据科学。(浙江B35)

5.不足为训

▏成语解释▏

指不能当作法则或典范。

▏错误用法▏

易被误解为“不值得作为教训”。

▏例句说明▏

“虎妈”“狼爸”式教育,短期内或许可以取得一些效果,但却容易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即便有看起来还比较成功的案例,也具有较大偶然性,不足为训。(《中国教育报》年10月《“虎妈”“狼爸”们该醒醒了》)

6.数典忘祖

▏成语解释▏

泛指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

▏错误用法▏

易被误解为“忘记自家的家训”。

▏例句说明▏

近些年来,人才外流,精英滞留海外,仿佛成了国人心中的隐伤,并日益焦灼,很多人认为出国不归的精英是数典忘祖。诚然,人才外流的确让人黯然,但动辄口诛笔伐,也实属不必。(湖南衡阳6)

7.高山流水

▏成语解释▏

比喻知音难遇,也比喻乐曲高妙。

▏错误用法▏

常被误认为形容景色优美。

▏例句说明▏

美是真正的世界语言。看台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啧啧称赞,纷纷拍照留念,久久回味。当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遇到德彪西的“月光”,当发乎情止乎礼的“梁祝”触碰缠绵悱恻的“天鹅湖”……全球治理的磨合,首先要寻求文化的认同;全球治理的共识,也要从文化传统中探索沟通之道。(吉林甲25)

8.不绝如缕

▏成语解释▏

多形容局势十分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错误用法▏

常被误认为形容街上的人来来往往。

▏例句说明▏

单簧管教授约瑟夫·艾勒精彩地演绎了查理斯·斯坦弗《单簧管与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和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曲终之时,观众还深深地沉浸在大师的演奏之中,不觉有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意境。(人民音乐年4月《余音袅袅扣心弦,独具匠心曲中来第三届中央音乐学院国际管乐打击乐音乐节综述》)

9.登堂入室

▏成语解释▏

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也作“升堂入室”。

▏错误用法▏

常被误解为“进入屋子”。

▏例句说明▏

瓷器原是一大俗之物,是日常生活用品,最初脱胎于陶器。历经数千年,它才终于摆脱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大雅的艺术品,但是用于日常生活的瓷器器皿还是用于日常生活,并未因成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失去世俗性。(山西34)

10.雪泥鸿爪

▏成语解释▏

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错误用法▏

易被误认为形容不重要的东西。

▏例句说明▏

中国古代官员普遍好读书,这是一个悠久的良性传统。在古代,官员的读书是持续性的现象,大凡为官一生,“致仕”(退休)时一般也要“刻部稿”,期盼给后代留下一点雪泥鸿爪。(联考11)

11.安土重迁

▏成语解释▏

安于故土生活,不愿轻易迁居异地。

▏错误用法▏

常被误解为“看重、重视迁移”。

▏例句说明▏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浙江48)

12.不以为然

▏成语解释▏

不认为是对的,多用来表示不同意。

▏错误用法▏

易与“不以为意”混淆,“不以为意”指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例句说明▏

领导人整顿风气,很多人不以为然,以为这是小题大做。据说,形成优良社会秩序,最重要的是制度。这种观念流行一时,然而不乏偏颇。制度是刚性约束,风气是柔性导引,从逻辑上说,风气导引于先,制度约束于后。风气、制度交相为用,自然能够收到奇效。(吉林甲25)

13.不以为意

▏成语解释▏

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错误用法▏

易与“不以为然”混淆。“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多用来表示不同意。

▏例句说明▏

胡兰成和唐君毅二人在知己和论敌之间,见解多有抵牾,但视对方为畏友,并未因观点相异而伤了和气。即使胡兰成偶有激烈之语,唐君毅也不以为意,常言“人之好不在其同而在于其各有所异”,他认为胡兰成的某些观点发人所未发,还介绍他的同学与之通信。(陕西43)

14.侧目而视

▏成语解释▏

形容畏惧或愤恨不满的样子。

▏错误用法▏

常被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例句说明▏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教化之邦。如果有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喧哗不止,则不免让人侧目而视。(广州5)

15.大而化之

▏成语解释▏

原指使美德发扬光大,进入化境,现常用来表示做事疏忽大意,马马虎虎。

▏错误用法▏

常被误解为“把大的化成小的”。

▏例句说明▏

在今天的社会语境中,思想观念千帆竞发,观点表达百舸争流,不同的社会群体拥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这是“分众时代”的鲜明特点,也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起点。如果目标上大而化之,不能分解成具体可操作的任务,如何避免脱离实际、凌空蹈虚?(上海A4)

16.囤积居奇

▏成语解释▏

指商人囤积大量低价或紧俏的货物,等待高价出售,牟取暴利。

▏错误用法▏

常被误认为表示居住。

▏例句说明▏

年3月16日,上海市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食盐市场供应工作。会议要求必须加强市场监管,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上海B83)

17.翻云覆雨

▏成语解释▏

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权术和手段。

▏错误用法▏

常被误认为表示气势宏伟或天气变化快。

▏例句说明▏

他们以“自媒体人”自居,以开发媒体资源为己任,四处钻营打探,挖掘负面新闻线索,向被采访人索取“开口费”或“封口费”。传媒行业在市场化和商业化突飞猛进的路上,有必要对那些翻云覆雨的“新闻掮客”进行坚决打击。(《人民日报》年10月《不给“新闻掮客”生存空间》)

18.分庭抗礼

▏成语解释▏

主人与客人分立庭中两侧,以平等的礼节相见。指彼此地位或实力相当,平起平坐或互相抗衡。

▏错误用法▏

易被误解为“单独对抗”。

▏例句说明▏

诗歌,这一文学皇冠上最古老而璀璨的明珠,在当代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境况。一面是大众偏见的横行,譬如“诗歌就是分行”“写诗是无病呻吟”等论调甚嚣尘上;一面是诗歌内部的分裂,学术话语与商业话语分庭抗礼,业内与大众水火不容。(政法干警1)

19.惨淡经营

▏成语解释▏

惨淡:苦费心思。经营:筹划。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

▏错误用法▏

常被误解为“经营不善,很萧条”。

▏例句说明▏

一直以来,以色列惨淡经营,苦心构筑与土耳其和埃及等中东温和国家的良性关系。多年来,这些国家对维护以色列的国家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埃及和土耳其,更以其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以色列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人民网年10月《破解战略困局欲速不达》)

20.苦心孤诣

▏成语解释▏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了别人达不到的境地。指精心钻研学问或技艺,很有独到之处。

▏错误用法▏

常和“苦口婆心”混用。“苦口婆心”形容怀着慈爱的心反复地劝导。

▏例句说明▏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老字号背后都是道不尽的苦心孤诣,数不清的传奇风流。(国考38)

21.力透纸背

▏成语解释▏

形容书法、绘画运笔刚劲有力,也形容诗文作品立意深刻。

▏错误用法▏

常被单纯地理解为“用力”。

▏例句说明▏

在这个快餐化时代,我们不乏力透纸背的经典力作,但静心阅读变得相当不易,内容积淀越来越困难。(光明网年4月《不必用市场论为图书花式书名找理由》)

22.马革裹尸

▏成语解释▏

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错误用法▏

常被误解为“死得很惨,连埋葬的地方都没有”。

▏例句说明▏

在战争年代,军人的职责在于保家卫国,不惧马革裹尸,永远冲在第一线。(江苏A50)

23.石破天惊

▏成语解释▏

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使人震惊,有不可名状的奇境。后多用来形容事情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错误用法▏

常误与“排山倒海”等连用,形容自然力量之大。

▏例句说明▏

感染性,就是“骂”也比隔靴抓痒的“赞”好。郑板桥石破天惊、异于常流的观点,充分证明了文学主张具有包容性。(《光明日报》年1月《文人谈“骂”》)

24.首当其冲

▏成语解释▏

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错误用法▏

误用于表示第一个做某事的人。

▏例句说明▏

今年年初以来,马其顿多次爆发大规模反西方抗议示威,麦当劳快餐厅首当其冲,成为人们发泄的目标。(北京91)

25.望其项背

▏成语解释▏

能够看到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有能力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

▏错误用法▏

用“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是错误用法。

▏例句说明▏

现代传媒尤其是电子传媒有着比传统纸质传媒更宽广的尺度,容纳更多批判的意识和更多的异端。无数专家、学者在电子传媒会客厅中针对各种社会现象接受访谈,发表意见,甚至不乏惊世骇俗的声音。分析之深、论证之严密、言论之犀利,传统媒体均无法望其项背。(联考35)

26.文过饰非

▏成语解释▏

指以各种理由或借口掩饰过失、错误。

▏错误用法▏

常被误用于形容文章。

▏例句说明▏

冤案一再发生,而又迟迟没有体制上和制度上的进一步完善,这恐怕正说明了,我们的反思多属于文过饰非。(浙江41)

27.文不加点

▏成语解释▏

文章不用涂改,一气呵成。形容文思敏捷,下笔成章。

▏错误用法▏

常被误解为“文章不加标点”。

▏例句说明▏

许孟雄是国内为数不多真正精通英语的学者之一,他能不假思索地写下流畅纯正的英文,一挥而就,文不加点,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山西50)

28.要言不烦

▏成语解释▏

要:简要。烦:烦琐。指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不烦琐。

▏错误用法▏

常被误解为“重要的话”。

▏例句说明▏

这本《给你一片坦荡》,要言不烦地破解这种虚无观。如果把“坦荡”狭义理解为品行高洁、无愧于人,就强调了人格的先赋性,而当我们把它的意义还原为对生活和事理的精纯通透,则完全可以后天获致了。(南风窗网年20期《懂得生活的人,懂得人生的一切秘密》)

29.风雨飘摇

▏成语解释▏

在风雨中飘荡不定。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

▏错误用法▏

常被误用于形容流浪、无家可归的人。

▏例句说明▏

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下,短短几个月内,危机愈演愈烈,世界经济呈现出风雨飘摇之势。而相对于危机来势之迅猛,危机消退则要缓慢得多。(江苏B70)

30.淋漓尽致

▏成语解释▏

形容文章、说话等表达得详尽、透彻,也可以形容暴露得很彻底。

▏错误用法▏

与“体无完肤”混用。“体无完肤”形容遍体都是伤,也比喻论点全部被驳倒,或被批评、责骂得很厉害。

▏例句说明▏

中国这如许的城市中,最是江城得了个中滋味,且将它淋漓尽致地挥洒出来。(河北20)

31.门可罗雀

▏成语解释▏

门前可以张网捕雀,形容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错误用法▏

与“无人问津”混用。“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例句说明▏

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的数量已有多座,然而这些博物馆却很寂寞,终年门可罗雀,有的连自己学校的师生都不知晓。(国考27)

32.闻过则喜

▏成语解释▏

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错误就感到高兴。形容虚心,对自己要求严格。

▏错误用法▏

常被误解为“听到通过了的消息很高兴”。

▏例句说明▏

古人提倡“吾日三省吾身”,闻过则喜,而今天有些人则不然,总是讳疾忌医,对比之下,实在不应该。(浙江A2)

33.不负众望

▏成语解释▏

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错误用法▏

常和“不孚众望”混用。“不孚众望”指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

▏例句说明▏

为了扩大国内市场,也为了让国内家电企业走出低谷,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补贴等政策陆续出台,这些扶持性政策不负众望,对家电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联考云南22)

34.不孚众望

▏成语解释▏

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

▏错误用法▏

常和“不负众望”混用。“不负众望”指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例句说明▏

作为公益型国企的石油石化、电网、通信服务等,一定要心系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并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做到“不负众望”,切忌“不孚众望”。(联考35)

35.过犹不及

▏成语解释▏

指事情做得过火了,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错误用法▏

被错误地理解为“做得太不够了”。

▏例句说明▏

市政市容委上半年就曾对全市报刊亭开展过整治,包括对破旧报亭进行维修、粉饰;重点治理亭外占道经营行为,拆除私自搭建的各类棚架等。若这类治理还止于“就事论事”的话,那动不动就把报亭拆除,只会是过犹不及,制造更多问题。(河南3)

36.声名鹊起

▏成语解释▏

形容名声迅速提高。

▏错误用法▏

与“名声大噪”混用。“声名鹊起”强调知名度提高的速度快,“名声大噪”强调知名的程度高。

▏例句说明▏

美国人比尔·波特来到中国,寻访在终南山中修行的隐士并写下《空谷幽兰》,他随之声名鹊起,成为知名汉学家和翻译家。(深圳61)

37.可圈可点

▏成语解释▏

指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多形容表现好,值得肯定或赞扬。

▏错误用法▏

常被误解为“文章写得差,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例句说明▏

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候选单上,不乏可圈可点的佳作,其中《少年时代》、《布达佩斯大饭店》和《鸟人》等几部影片尤受瞩目。(联考陕西24)

38.不胜其烦

▏成语解释▏

烦琐得使人受不了。

▏错误用法▏

把“不胜其烦”与“不厌其烦”混用,两者语义相反。

▏例句说明▏

一个人买了一个鸟笼放在自家客厅里,过一段时间,他一般会丢掉鸟笼或者买只鸟养。因为,即使他本人长期面对空鸟笼不感到别扭,可是来访者却不然,几乎所有客人面对空笼子都会产生好奇和疑惑,主人会为必须反复解释而不胜其烦,最后只好丢掉鸟笼或者真的买只鸟回来。这就是著名的“鸟笼效应”。(江苏B63)

39.名噪一时

▏成语解释▏

一时名声很大,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

▏错误用法▏

常被误解为“一个人一时名声好,但不会长久”。

▏例句说明▏

武汉沦陷后,许孟雄到重庆中央大学等学校任英语老师,深受当地学子欢迎,名噪一时。(山西50)

40.风声鹤唳

▏成语解释▏

前秦苻坚领兵进攻东晋,大败而逃,溃兵听到风声、鹤叫都疑为追兵。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错误用法▏

常被误用于形容战斗激烈。

▏例句说明▏

这里包含相辅相成的两个层面:一方面,我们要相信汉语言文字的自净能力,没必要风声鹤唳,尊重语言文化的汰选规律;另一方面,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能敏锐发觉网络流行语中的“病毒”,并在传播使用中多些规范意识、规则意识。(《光明日报》年12月《维护汉语的纯净》)

41.呼之欲出

▏成语解释▏

形容人像等画得逼真,似乎叫一声他就会从画中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也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

▏错误用法▏

常被误解为“说曹操曹操到”。

▏例句说明▏

这些生活在社会各阶层的人,被唐代文人刻画得入木三分,读来呼之欲出,令人不禁莞尔。(山西30)

42.高屋建瓴

▏成语解释▏

把瓶子里的水从房顶上往下倾倒。形容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

▏例句说明▏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新闻作品要想成为历史的“宏音”、时代的“响箭”,新闻记者就必须胸怀全局、高屋建瓴,深入发掘新闻的理性力量,使新闻语言具有一种理性美。(国考13)

43.师出无名

▏成语解释▏

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也引申为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

▏错误用法▏

易被误解为跟没有名气的老师学习。

▏例句说明▏

辅警从事着与警务相关的职业,却又不是警察的身份,没有执法权、侦查权等警察职权。当违法犯罪发生时,不能畏缩不前,而要像警察一样义不容辞地冲锋在前,捍卫警察的尊严。鉴于此,很多辅警表示,他们总有一种师出无名的尴尬。(《人民日报》年12月《辅警之“辅”应清晰定义》)

44.曾几何时

▏成语解释▏

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

▏错误用法▏

常被误用于表示曾经、不知何时。

▏例句说明▏

曾几何时,网络被视为只言片语的集散地、道听途说的原产地。(山西8)

45.走马观花

▏成语解释▏

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错误用法▏

与“浮光掠影”相混。“浮光掠影”指印象不深刻,强调结果。

▏例句说明▏

敦煌壁画共有五万多平方米,若按高为一米来排列,有50多公里长,即使走马观花,也要夜以继日。作为人类文明奇迹和世界文化艺术瑰宝,敦煌壁画的重大价值不光是数量之巨,而且更在于其内涵的博大精深。(下半年联考8)

46.一言九鼎

▏成语解释▏

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

▏错误用法▏

易被误用于表示守信用,背离本义。

▏例句说明▏

教材编写常常受制于行政意志和商业利益,编写人员冗杂、编写经费缩减、编写周期压缩、编写程序消减是业内常事。当学术专家在其中起不到一言九鼎的作用,而教材编写却受其他外界因素左右的时候,教材质量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光明网年9月《潜规则不改,教材“致命错误”还会有》)

47.洛阳纸贵

▏成语解释▏

晋代左思《三都赋》写成以后,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都因此涨价了。借指作品广泛流传,风行一时。

▏错误用法▏

常被误用为贬义词,不能将本词只理解成物价上涨。

▏例句说明▏

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一时间,他的作品洛阳纸贵,网上书城的存货被一扫而空。(吉林乙12)

48.改弦易辙

▏成语解释▏

乐器换掉弦,车子改换道路。比喻变更方向、计划或做法。

▏错误用法▏

常被误解为“更换表面的东西”。

▏例句说明▏

持之以恒的精神固然可贵,但如果我们所坚持、所固守的是偏颇甚至错误的,那坚持到底的结果只能是一错再错。人生允许改弦易辙,敢于放弃不切实际的理想,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国考30)

49.充耳不闻

▏成语解释▏

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错误用法▏

易被误用于形容人专心,没有听到。

▏例句说明▏

在嘈杂环境下,大脑会自动过滤不熟悉的人的声音,只接收身边熟人所发出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不熟悉的话语声只好面对充耳不闻的命运。(国考39)

50.从善如流

▏成语解释▏

听从好的意见好像水从高处流到低处一样迅速自然,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

▏错误用法▏

与“对答如流”混淆。“对答如流”指回答问话像流水一样流畅,形容口才好,反应快。

▏例句说明▏

从“失窃门”到“错字门”再到“会所门”,一场场闹剧使故宫深陷旋涡,相关部门的回应却左支右绌、顾此失彼。强行自我辩解、推卸责任,使故宫不诚恳的态度深入人心,从中体现出的不仅是故宫在回应群众质疑方面存在的软肋,也是官方危机应对惯有的通病。事实上,在百姓眼中,从善如流、知错即改,远比“一贯正确”更加可信、可敬、可亲。(《人民日报》年6月《政府知错即改远比“一贯正确”更可信》)

51.大而无当

▏成语解释▏

虽然大,但是不合用。原指大得无边际,后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实际。

▏错误用法▏

易被误用于表示年龄大却没有担当。

▏例句说明▏

有些题材只适合做小品,一味“求大”,人为“拔高”,不仅流于草率,大而无当,反而少味道,不耐品了。(《光明日报》年9月《书画不可“贪大求长”》)

52.见微知著

▏成语解释▏

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错误用法▏

常被误用于表示见到事物的一角就能了解全部。

▏例句说明▏

一本好的社会科学著作,不仅应该做到于无声处听惊雷,在琐屑的生活细节中见微知著,而且应该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借助作者的方法去检验生活和理解社会。(广东22)

53.如数家珍

▏成语解释▏

好像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

▏错误用法▏

常被误解为“一个人很抠门”。

▏例句说明▏

年逾花甲的国际机构领导人谈起《论语》来如数家珍,一个外国人竟有如此深厚的中华文化功底,让在场嘉宾不禁暗暗称道。(河北32)

54.为渊驱鱼

▏成语解释▏

水獭想捉鱼吃,却把鱼赶到深渊去了。原比喻方法不当,适得其反,后来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或笼络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敌对方面去。

▏错误用法▏

常被误用于形容保护环境。

▏例句说明▏

理学重道德的修养固然不错,其对于中国社会日后发展的贡献,也不容忽视,但不能否认,理学所倡导的偏重道德轻视事功的倾向,还有它那过分的内省自律,正好为专制帝王起到了为渊驱鱼的效果。读书人的大丈夫气概日渐消亡,英雄豪杰只有在草莽中孕育,从梁山泊里诞生。宋、明两次亡于外族,无疑与宋代以来主流思想的自宫与内敛不无干系。(浙江A22)

55.先入为主

▏成语解释▏

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

▏错误用法▏

常被误解为“领先一步、抢占先机”。

▏例句说明▏

在现实生活中,“读什么信什么”的现象并不少见,这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后果:或者是被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俘虏,变成错误学说的信徒;或者由于自己没有主见,觉得书中讲的都有道理,观点一日三变,特别是当书中的观点彼此矛盾时,更是无所适从。(山东8)

56.先声夺人

▏成语解释▏

先张大自己的声势以压倒对方。也比喻做事抢先一步。

▏错误用法▏

误把“声”理解为“声音”。

▏例句说明▏

既要先声夺人,在最短时间内公布真相,让谣言无以立足,又要再报跟进,滚动播报信息,不断公布事实真相,有效引导舆论发展。(《人民日报》年7月《面对媒体不要“怕、躲、捂”》)

57.信手拈来

▏成语解释▏

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词汇和材料丰富,用不着怎么思考就能写出来。

▏错误用法▏

易被误解为“捡东西”。

▏例句说明▏

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命题的提出,不是信手拈来而是深思熟虑,不是一般口号而是科学命题,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基本政策。(贵州50)

58.纵横捭阖

▏成语解释▏

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代,南北六国联合抗秦叫合纵,六国分别联合秦国叫连横。原是战国时代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后意为以辞令测探、打动别人,在政治和外交上运用联合或分化的手段。

▏错误用法▏

与“纵横驰骋”混用。“纵横驰骋”指不受阻挡地往来奔驰,形容英勇战斗,所向无敌,也比喻写作上才思奔放,意到笔随。

▏例句说明▏

当年的美丽楼兰,这个绿洲上的王国,丝绸之路的要塞,总是驼铃叮当,人迹熙攘,多么地令人眼热而起兵戎呢。周边的游牧民族厮杀终年不歇,北方的匈奴汹汹如潮肆意南侵,连大汉王朝也皇皇挺兵饮马于此。说话间,纵横捭阖的谋略,金戈铁马的交响,绿野上驰骋的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联考贵州35)

59.不动声色

▏成语解释▏

指内心活动不从语气和神态上表现出来,形容态度镇静。

▏错误用法▏

与“无动于衷”混用。“无动于衷”指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

▏例句说明▏

在一次次历史的锻打中,愈发地沉稳和淡泊,不动声色的沧桑背后,孕育了对风雨袭来时的从容,对世俗快乐的追求。(江苏A13)

60.具体而微

▏成语解释▏

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或规模比较小些。

▏错误用法▏

易被误解为“事物具体而细小”。

▏例句说明▏

如何看待各项指标的起落调整?如何领会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辩证用意?如何贯彻稳中求进的调控指引?破解中国经济的复杂问题,需要具体而微的专业剖析,更离不开格局宏大的战略思考。(联考四川21)

61.春风化雨

▏成语解释▏

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错误用法▏

与“满城风雨”混用。“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议论纷纷。

▏例句说明▏

用精心策划和精良制作的节目内容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是这一批节目集体升级的主要特点,也是实现节目价值引导和教育功能的根本途径。在技术隐退、不露痕迹的制作过程里,将节目内容和主旨春风化雨般传达给观众,是它们叫好又叫座的主要原因。(《光明日报》年8月《满足思想需求,文化节目才有生命力》)

62.不经之谈

▏成语解释▏

不经:不合道理。指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错误用法▏

易被误解为“不经意说的话”。

▏例句说明▏

“麻雀撑死说”一度举国哗然,这个类似“鱼儿被水呛死”的不经之谈或为三人成虎,但地方部门在第一时间的掉以轻心早跃然纸上。(光明网年7月《麻雀之死岂止警示大米储运安全》)

63.一文不名

▏成语解释▏

一个钱都没有,形容非常贫困。

▏错误用法▏

经常与“不值一文”混用。“不值一文”形容毫无价值或地位极其低下。

▏例句说明▏

从头开始是人生经常可能遇到的境况。大至地震,战争,国破家亡,死里逃生,事业一败涂地。小至丧偶,失恋,经济破产,钱财被窃,身上一文不名。(江西1)

64.阳春白雪

▏成语解释▏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高雅的歌曲。后来泛指高深而不通俗的文学艺术(跟“下里巴人”相对)。

▏错误用法▏

易被错误地理解为“春天的雪”。

▏例句说明▏

令人欣慰的是,这个旧时阳春白雪的“象牙塔”,正在走进寻常百姓家。(《人民日报》年5月《让博物馆与公众亲密对话》)

65.下里巴人

▏成语解释▏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今用于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跟“阳春白雪”相对)。

▏错误用法▏

易被误解为“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例句说明▏

戏曲文化要重新在民间流行起来,一方面要放下架子,不计较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以观众喜爱为艺术创作的追求;另一方面要谋求艺术形式的融合与创新。(《光明日报》年3月《传统戏曲更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34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