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0年前的象牙杖水稻葡萄陶锅陶灶
在地底湮埋了年的陶石器、象牙杖、碳化水稻……为大家讲述古蜀文明的幼年——宝墩文化时期,古蜀先民深入成都平原,与水博弈的历史。今天上午,成都宝墩遗址展馆揭开神秘面纱,“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面向公众开放。
成都平原是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中心之一
宝墩遗址展馆位于新津区宝墩村的平畴沃野之上。年前,一群古蜀人就在这片土地上筑城而居,耕种、生活,他们留下的坚固城墙,在几千年的岁月中风化为一条条土墩。
年,伴随着成都平原发现的首座新石器时代古城——宝墩古城的确认,成都平原终于寻找到了年前那一缕文明的曙光。随后,考古工作者相继发现了郫县古城、温江鱼凫城、都江堰芒城等7座古城,提出了“宝墩文化”——成都平原首个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命名,获得了学界的广泛认可。至此,人们对成都平原人类活动的认识向前推进了年,成都平原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中心之一。
据悉,当时宝墩古城高耸的双重城墙非并同一时间修建,是人口扩张和与水博弈的结果。展厅内,通过动画方式呈现了古蜀先民正在堆土筑城的场景。
“这是一次崭新的尝试,我们在撰写专业考古报告的同时,将考古发掘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展览语言,把发掘与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给公众。”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站长、“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策展人唐淼介绍,“宝墩古城的发展与修筑历程,展示了成都平原最早古城的发展轨迹。古蜀人走下高原,最初进入成都平原时,选择在高地向低洼区域的过渡地带建造古城,反映出先民既要用水、又要避水的选址理念。”
住竹骨泥墙屋,种稻米养家猪
居住在万平方米的大城里,古蜀先民何以为食何以为居?考古人员在宝墩遗址发现了建造房屋的基槽,并且在基槽里柱洞中发现了碳化竹片,证明四川盆地常见的竹骨泥墙房屋,在宝墩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在房屋基址发现的红烧土,还证明这些房屋的泥墙经过了烧制。”唐淼说,“通过植物考古发现,宝墩古蜀人吃的是稻米,而且这稻米是他们自己种的。因为我们年在宝墩遗址发现了疑似水稻田遗存,在这片遗迹,不仅发现成熟水稻的植硅体,还发现了不同成长期的水稻植硅体,这充分说明了宝墩人已经开始种植水稻。”
在宝墩时期,除了稻谷,葡萄也是那时人们的喜爱的美食。通过动物考古则发现,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饲养家猪。在展厅中,观众可以看到宝墩时期的家猪骨骼,还有各种渔猎使用的磨制新石器。
陶器,是宝墩时期人们最主要的生活用具,古蜀时期的陶锅和陶灶设计非常精巧。宝墩陶器上最常见的是绳纹,最特别的则是水波纹和稻穗纹。
手握权杖的神秘首领,究竟是谁?
几千年来,在蜀地流传着蜀王的传说。年,在温江红桥村发现了一座距今多年的宝墩文化时期的墓葬,墓葬中安睡着一位30多岁的男子,身高1.60米左右,他的左手边放着一根长约1.04米的象牙权杖,而他的身后,则放着象牙牌饰。根据这些陪葬品,考古工作者认为,他可能是一位部落首领,但他究竟是谁?迄今仍是未解之谜。
宝墩文化去哪儿了?三星堆遗址发现的神秘金杖,和宝墩时期的神秘象牙杖是如此形似,其间有没有渊源关系?金沙遗址发现了一只多年前来自良渚的玉琮,这只玉琮会不会早在宝墩时期就已经来到了蜀地,跟随先民辗转迁移?这些还有待未来解答。
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以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十二桥文化,勾勒出古蜀文明长达多年的发展脉络。研讨会上,四川省考古学会会长霍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朱章义、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江章华就宝墩文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进行了深入探讨。
唐淼表示,宝墩古城依水而建,又因水而废。虽然古文献上对于古蜀的记载甚少,但呈现20余年宝墩考古成果的“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将带着人们找回那段曾经一度被遗忘的人类童年岁月。
作者:付鑫鑫
图片: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范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