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臣上朝时,为何手里要拿一个朝笏朝笏
大家对“缙绅”一词肯定有所了解,它是古代官员的代称,意思是说把笏(hù)板,也就是朝笏(hù)插在腰带上的人。从这里可以看出朝笏是一个古代官员身份的象征。
《朱元璋传》:“元璋不理会,仕鲁着急,闹起迂脾气,当面交还朝笏,要告休回家。”
可见,朝笏在古代官员的一个标配,就像是我们上岗证一样。朝笏始于商朝,止于明朝,到了清朝就把它废弃了。
朝芴也叫手板,笏板,玉板,是狭长的板子,用玉、象牙、竹片或木质制成。周代规定,诸侯上朝时要拿象牙笏板。明代则规定官员的品级不同,所拿的朝笏的材质也不同:
四品以上官员执牙笏,五品以下官员执木笏。
也就是说普通的官员还不能拿象牙笏板,只有四品以上的才可以,其他的官员只能拿木质的朝笏
归有光奶奶赠其笏板
明朝时,归有光发奋读书,最后考取了功名。嘉靖十九年(年),归有光中举人。但是,之后,归有光是八次落第,嘉靖四十四年(年),归有光六十岁时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等职。
《项脊轩志》∶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这里记载的是归有光的奶奶,给归有光励志的故事,归有光的奶奶拿出了自己祖父夏昶在宣德年间任太常寺卿时所用的象牙笏来勉励他勤奋读书,希望他将来能为国效力,在朝为官。
归有光的奶奶把自己爷爷的笏板一直当宝贝珍藏着,并且能在自己有生之年,把这个先祖的朝笏传给孙子,应该是多么大的荣光与欣慰。
张九龄随从背笏囊
一般情况下,古代官员一人一个笏板足够了,但是公务繁忙的允许多备几个。这样官员自己手里拿不下,就得有个袋子来装笏板,这个袋子就被称为“笏囊”。如果自己年老,还需要随从背着笏囊。
被笏囊的做法始于唐代宰相张九龄,后来竟被官员仿效,以示公务繁忙。
那么,大臣上朝时,手里为何会拿一个朝笏
1、朝笏是身份的象征
《北史·李穆传》∶其一门执象笏者百余人。
这是北朝的史书记载的,说的是这一家有一百多人是在朝廷做官的,手里拿的是象牙笏板,可谓是位居高官。《封神演义》也有记录:
“且説南极仙翁即忙收拾,换了朝服,繫了玎璫玉珮,手执朝笏,离了玉虚宫。”
而且,从明代的规定可以看出,不同级别的官员所用到的笏板材质是不同的,更能体现出官员的身份的不同。
2、朝笏是礼仪的象征
古代官员们上朝时,手拿朝笏,特别是向皇上上奏章时,必定双手持朝笏,眼睛盯着朝笏,或者盯着下方,这样自然就是毕恭毕敬的,一副恭卑的样子,是对皇上的一种尊敬与臣服。
否则的话,手里什么也没有,只能双手合十,一副作揖的样子。而手里拿着朝笏,自然而然就有了这个动作。
3、朝笏是一个备忘录
这是朝笏的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朝笏可以作为一个备忘录来使用。比如官员们在上朝前,就要大体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在朝堂上要做什么,简要的列一个一二三,可能就是几个字,但是能起到提醒的作用,效果还是不错的。
在上朝时,皇上说到的重点的内容,官员们也可以在自己的朝笏上做一个简要的记录,免得自己忘事。
综上,朝笏对古代官员们来说,是身份与礼仪的象征,是一个备忘录,是官员们离不了的工具。可以说,古代人都以家里有人手里能拿朝笏为骄傲,因为那意味着有家人在朝中做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761.html